西西河

主题:【胡扯】比比郭德纲与《非诚勿扰》(上) -- 胡亦庄

共:💬3 🌺3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胡扯】比比郭德纲与《非诚勿扰》(上)

【胡扯】比比郭德纲与《非诚勿扰》(上)——解构官话有风险

文革结束之后,相声很是火了一阵子,而且是全国范围的火。从“上面”分析原因,这是因为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过程需要将宣传旧体制的缺点;从“下面”分析原因,当时体制下各地社会结构都很相似,所以一个笑料能让全国的人都听懂。

随着经济发展,广东,东北,江浙沪,北京,中部各省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不同地方的人也就有了不同的兴趣,不同的抱怨,想要不同的讽刺,全国的人不可能再看同一种相声——从这个角度上说,绝对不是电视这个媒介害了相声,而是那种计划经济体制让电视相声有了短暂的繁荣。

既然受众的经济状况不同,欣赏趣味——尤其是欣赏讽刺内容的笑点——就会不一样:东北优质工业人口和原知青外流,本地人的平均文化素质肯定要受影响,赵本山小沈阳所谓的“低俗”“取笑残疾人”,可以用当地健全人经济地位降低来解释。上海的金融和科技在亚洲都有名,但中国的“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却都落到了北京,而且上海本地人面临着外地涌入的人才导致的竞争形成了一种地方文化的“防御”心理,于是周立波创造的“海派清口”就迎合这种心理需要。北京的发展同样是外来人口激烈竞争的结果,本地人也需要发泄的出口,于是郭德纲的剧场相声火爆,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这三种“三俗”,都是以“荒诞”为主要内容的。东北小品题目都不大,基本上没有政治内容。海派清口曾经模仿前领导人,但属于方言模仿的玩笑,而且不常出现。但郭德纲的相声,则不断的解构主流媒体专用的一些话语——这种笑料对于处于“首都”与“地方”双重角色的北京居民来说有特别的吸引力,梁左的《我爱我家》里曾经让傅明等角色大量使用了文革时期淘汰的官用话语,并且取得了喜剧效果的巨大成功。

但是郭德纲干的更“悬”:他解构了正在使用的,甚至将要投入使用的“官用话语”...

听过八九十年代相声的人都知道,当年的相声的讽刺功能很强。但是如果留心的话会发现,即使是讽刺相声,也不会和政治风向对立。姜昆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他在文革的期间就表演过当时的主流相声,而出名是始于文革后讽刺文革,改革初讽刺计划体制里的官僚与低效,计划生育成为国策后讽刺超生——当然歌颂类相声也没有断过。

一套语言体系,就像某一个版本的软件,属于智力投资。投资的成果是投资方的利益,有时候还决定了经办人的饭碗。体制内的相声界回报投资是理所当然的,但不代表着体制外的相声界能破坏投资来赚票钱...

如果郭德纲这次的事件之后复出,解构广告语、社会新闻、明星八卦的段子肯定不会停,但是“民族英雄斗歹徒”这种话八成是不会再出现了。

============

胡亦庄:【胡扯】比比郭德纲与《非诚勿扰》(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