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天下九州之巴蜀汉中篇 -- 沉睡的天空

共:💬20 🌺1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九州之关中篇――落日辉煌

第一节 龙兴之地:

假若现在做个调查,问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是哪个朝代,相信大部分人会选择汉唐两代,确实,强汉盛唐,这两个朝代给中国人留下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说起汉朝,大家就会想到汉武帝,想起驱逐匈奴的卫青霍去病,撰写《史记》的司马迁,不屈气节的苏武。说起唐朝,大家就会想起唐太宗,想起名将李靖,大诗人李白,杜甫,想起那繁华的长安城。是的,长安城,这是秦,西汉,唐的京城,而他所处的地区关中,即现在的陕西渭河流域,此次四面环山,天险关卡众多,又在黄河中游,有水力运输之利,历来被称为龙兴之地。世人对于关中这一强大王朝孕育地是如此迷恋,甚至到了清末,还有人还提出迁都西安。这篇就是说说关中这一龙兴之地。

说关中是龙兴之地也确实不错,自西周始,关中的长安一带便是都城所在,自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关中成了秦国属地,并以次为基础,在秦始皇手中统一中国,而后西汉也在此立都。再之后又有隋,唐在此立都,论作为统治中心的历史而论,只有中原地区或许可以相比。

关中确实有其优点:关中的经济:关中古时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适合耕作,尤其是秦时的开发奠定了关中作为古时经济发达地区的基础,到战国时期,关中地区已经可以和历来的经济发达地区中原相比了,而此时南方还没得到开发,其他地区更不如关中发达,这一局面,直到南北朝时才有变化。而且关中的民风朴实,因为离中原文化区远,又受到天险阻隔,和中原文化交流少,不免视为不通文明的近乎蛮夷。确实,关中西边多游牧民族,秦初为了开拓疆土,和这些游牧民族殊死拼杀,使得关中乃有尚武之风,而商鞅变法使得关中的人由一般的好勇成为集体的善战,这使得有了充足优质的兵源。

最关键的是关中的地理环境:关中南面是巴蜀,易守难攻,土地肥沃,但是自秦偷袭得手后,巴蜀便纳为关中的战略大后方,不足为患。关中北面西面都是游牧民族,秦建国起便与之拼杀,等到战国时期时,已经占据了上风,匈奴也未兴起,还不能构成威胁,只有东面的中原各国乃是强敌,不过关中东面是函谷关天险,(说起函谷关,随便说说老子,老子最后说是西出函谷关,去化胡那是不可能,八成是入秦了,后来唐朝李家说是老子后裔,单纯说他是出自关陇,倒也可能,就是不知道这个李是不是当地土生的了。)这函谷关虽然阻碍了关中和中原的交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关中得以发展,不然没了这函谷关天险,处于中原那种四战之地,那是很难发展的,就象秦假若在战国时处于魏的那种地理位置,想必也强大不起来,而正是有函谷关天险,秦才能出而争夺天下,退而固守有余,而中原则没这般好处,单论其他条件,中原都要远远高于关中,但是正因为处于四战之地,各国后来是各地方势力争斗不止,往往陷入内耗不得西进,秦国便是逐个打击统一六国的。(但是中原假如一统,关中便很难是中原的对手。)

上述说的只是一个大概,以秦代作为例子,但是实际上情况不断在变化中,如经济上,关中的地位已经在不断下降,到后来不单比不上中原,江南也超越了他,再如地理位置上,对于东面的中原地区固然有天险防卫,但是对于西面的防卫就薄弱得多,游牧民族的骑兵在汉唐两代甚至可以长驱至长安城墙下。而且随着攻城武器和火器的发展,天险的作用大大下降。下面以历史上各阶段关中的地位来说明之。

第二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以关中为基业,灭六国统一天下,秦始皇为了削弱六国势力,更是将六国富豪迁至关中,此时关中已成天下第一重地,秦二世而灭,项羽不知关中重要,白白便宜了刘邦。刘邦出蜀以关中为基地击败项羽统一天下,但是时局多变,匈奴的崛起直接威胁了关中西部。前文说过,关中西面的防卫要比东面单薄的多,幸好此时汉朝已经一统天下,不象原来秦国那般要面对中原。否则两线作战,真的很难顶的住。(自然话说回来,要不是秦末的战乱,无暇顾及,匈奴也不可能如此简单的统一草原,迅速的壮大。)而此时关中就等于直接面对匈奴的威胁。汉朝可以选择如周朝那般东迁洛阳,但是重心的转移则意味着将关中重地交给匈奴。(京城的转移那就意味着统治力量军事力量的转移,被抛弃的旧都防卫肯定大大下降,所以很容易被攻取。)汉朝以长安为都,那一来意味着关中的重要性,无法抛弃,二来便意味着汉朝京城要直接面对匈奴的进犯,和明成祖迁都北京一样,是一种变相的“天子御边”,也是一种对压力的反弹。

正如我们所知的,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得到了恢复,政权真正的控制了中原和南方,等到汉武帝时可以对匈奴用兵,而关中成为了运输中转站,大批的人力物质由中原集中到关中,再转送到前线,同时关中作为离边疆最近的地区,也承担起对前线的支持。这一切,直到汉朝夺取了河套,汉军开始屯边才有所好转,等到西域到了汉朝手中,丝绸之路的建立,使得关中地区再度确立了优势地位。原先的农业经济地位得以保持,而作为东西丝绸之路东边的终点。关中成为了商业中心。(固然京城的地位可以使城市很自然的成为商业和经济中心,但是没有真正的经济因素支持,一旦京城迁移,虚假的繁华就会消失。)直到西汉末年大乱。

第三节 帝王之资

西汉的大乱狠狠的打击了关中,长安因为是京城成为众矢之的,不停的易手,进入关中的人都不能保持自己的地位,长安的经济一落千丈,刘秀以中原为基础统一天下时,长安已经不能承担京城的位置,虽然因为地理位置仍为西京,但是地位已经大大下降。等到汉末董卓迁都长安,却引发兵乱,长安不单没有恢复繁华,反而因此残破不堪,直到三国曹魏为了抵御凉州马腾和蜀中刘备,大力建设长安,迁民屯兵,长安恢复了生机,不过西晋末年,五胡乱华,长安又再三易手。

五胡乱华,建立了诸多政权,南方主要是南迁的东晋政权,但是北方就政权众多,主要集中在中原和关中,形成类似当年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局面。此时关中的地理优势再度表现出来,最后形成了关中,中原,南方三块争霸的局面。如东晋时期前秦在关中前燕在中原东晋在南方三足鼎立,南北朝初期南朝在江南胡夏在关中北魏在中原三足鼎立。南北朝后期梁在南方,东魏在中原,西魏在关中三足鼎立,陈,北齐,北周三足鼎立(南北朝后期两次三足鼎立其实就是政权内部变化一下,其他都是一样的)。在此关中势力明显占了优势,不单最后是胜利者――隋灭陈统一中国,而且在三次三足鼎立中胜利了两次,即前秦灭前燕,北周灭北齐。(北魏灭胡夏和刘裕北伐灭后秦近似,是军事天才外加对方的内讧,而且胡夏不以长安而以统万为都,长安是不战而降。)关中的优势明显。

其实关中在此还是占据了地理位置的优势,论经济,南方固然发展迅猛,但是北方经济也没有落后许多,关中和中原相差不多,关中士族还不断壮大,而在民众上,南方士兵的战力和适应力确实不如关中兵和中原兵,尤其是在失去江淮地区这一战略要地和兵源地后。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在地理位置上,关中地处西北,和南方相邻不多,只有在南方政权获得巴蜀后才有交界,但是正如在巴蜀篇中说到的,由巴蜀攻关中实在不易,而且南方政权的重心都在荆扬一带,没有余力支持巴蜀一部北伐。而且中原政权直接面对南方政权,这样的压力也不可能要求南方政权千里迢迢去巴蜀攻打关中。(三国的蜀汉政权重心本就在巴蜀,所以可以尽全力北伐的,而假若孙吴政权获得了巴蜀,也只有象东晋南北朝那样先攻取中原再北伐。)南方政权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如刘裕那般得到中原再取关中,而中原政权最为苦恼,要面对南方和关中的敌人。而关中只需集中力量攻取中原即可,得到中原统一北方后,借助北方的优势一统南方也就不是难事了。(关中也并非只需要面对东面的中原,只是南面的巴蜀和西面北面的游牧民族确实还不能和前秦胡夏西魏北周抗衡,只有当突厥兴起后有些威胁,但是北周利用外交手腕将此威胁扼杀了,等到隋朝建立,突厥已经无力对抗,只能臣服。)

从西晋末年大乱到隋朝统一中国,关中之地在这几百年的乱世之中突显出其超凡的战略优势,称其为帝王之资毫不过分。

隋朝统一中国后,在原长安原址建立大兴城,也就是新长安,之后隋朝大乱,唐代隋起,仍是在原址建都,长安迎来了最繁华的时代,而在这时候,长安的衰落也开始了。

第四节 远去的辉煌

隋末战争,可以说是历代关中政权统一天下的翻版,同样是先得关中并以此为根基对中原拒险主守,而对陇右,巴蜀主攻,等平定后方,再出关攻略中原,再下江南,至于在洛阳一战就击败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势力,江南的杜伏威不战而降,那则是运气,使得统一速度加快而已。(隋末战乱的一大霸主李密在第一次为杨玄感做谋士时便提出进关中为根据地,不过之后他主掌瓦岗军时却急攻洛阳,但是若从他当时所处的角度看也只有采取这种方式,在下文我会解释。)

唐初的形势几乎和汉初一模一样,同样代一个强势王朝而起,同样以关中为根基一统天下,同样要面对强大的草原帝国,甚至突厥进逼长安,而不同的是唐不需要象汉代那样经历多年才由汉武帝开始反击,而是不久就出兵,而且节节胜利,比之汉代对匈奴长期而艰难的战争实在是太好的结局。而且唐朝的开疆拓土再度将西域控制在自己手中,重新打开了丝绸之路。长安再度成为东西交流的中心,甚至可以说,世界的中心。毕竟汉代江南还没有得到开发,中华真正的经济发达地区只有关中和中原,而且还有罗马帝国与之东西辉映,罗马城丝毫不比长安洛阳逊色,而唐朝时期,江南已经得到开发,中华经济比汉代要庞大许多,而且长安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唐朝的强盛,长安的繁华使得无数国家的人民集聚到长安,迷恋着这一国际大都市,希望分享他的荣耀。此时的长安可以说已经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可惜,达到顶点往往意味着衰败的开始,而这一切,就是在辉煌的时刻就已经注定了。首先从地理上看,关中常成为都城就是因为其四周天险,易守难攻,但是时事变迁,原来的天险已经不再起作用了,关中西面的陇右,对此无太好的天险可守,一旦有骑兵突进,长安便直接暴露在敌人之下,再看东面,且不说当年刘裕便是攻破潼关灭了前秦。就说唐太祖李渊,就是由太原出发,得到关中的。(这里再说李密的选择,其实李密围战洛阳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其主要兵士都是河南人,粮仓也在河南,放弃河南去关中,根本不太现实,尤其是洛阳还不在自己的手中。假若攻下洛阳,再取不思大业的江南杜伏威萧铣。也未必不会成功,只是洛阳没攻下,功亏一篑而已。)在现时的军事条件下,关中的天险不再如以前那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即便是人工搭建的城墙也比天险要管用的多。唐朝时期的战争地理因素大幅度下降,而经济因素大幅度上升。而经济上,关中又如何呢?

再经济上,在隋朝统一中国时,关中的经济地位已经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南方在南朝得到大力开发,其经济地位已经超越了中原和关中,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在向南倾斜中,然而由于长安的京城地位,特别是唐朝时长安达到了极大的规模,此时的关中自身的经济已经无法承担关中作为京城重地的要求,只有依靠江南的赋税才能支持下去,而漫长的运输线极大的消耗了物质,虽然有大运河的开通,但是如此依赖南方的进贡实在是一个糟糕的现象,当丝绸之路还畅通时,长安还有作为中转站成为商业中心的效用,但是当丝绸之路中断时,长安的经济地位只有靠其京城的地位来维持。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假如单纯以经济考虑,只有迁都到江南至少到中原才能减轻经济压力,不过关中作为战略要地,尤其初年作为抵御突厥的基地,关中又是不能放弃的,所以只有将丝绸之路维持下去,而为了维持下去,又不增加各地的赋税,又要给予边疆藩镇极大的权力,这也是一种变相的以战养战,而最终这种毒瘤以安史之乱的形式爆发了。安史之乱不单使得唐朝对西域失去了控制,丝绸之路中断,而且兵乱还再度破坏了长安经济,这之后长安根本无法再现之前的辉煌。只能依靠各地的赋税维持。再等到黄巢之乱,长安再度遭劫后,其再也没有往日的魅力了,而其京城的地位也不再拥有。

唐朝诗人贾岛写下“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这样的诗句,确实,关中,长安的地位就象秋风中的落叶那般,一去不复返了。

第五节 晚照夕阳多寂寞

自唐之后,关中便再也没有得到往日的辉煌,那些枭雄们好象对这个闭塞在大山里的昔日的龙兴之地不再感兴趣,固然关中还是战略要地,但是再也没有哪个政权再此兴起,横扫天下了,假若硬要说,也只有明末李自成曾经再此建立政权,并入主北京,可是他在关中基业不稳便匆忙东进北京,后来被击败,这固然是李自成自己的选择问题,但是也是因为以关中的经济,已经无法养活一支要一统天下的军队了。

自然,关中还是一处战略要地,假如西北的游牧民族南下东进,都要首先控制此处,宋金都在此设立了防区防止西夏还有蒙古的进犯,只是此时的关中再也不复以前的恢复,沦为了配角,也只有在南宋和金的对峙中曾经散发出光芒。

这一来是关中经济地位的下降,尤其是宋之后的多年战争,关中经济萧条,除了战略基地的位置,毫无吸引力,甚至还不如四川。二来是之后的战争除了蒙古是由西北发动外,其他都是东北如辽金清,中原如宋,江南如明为根据地发动的,争夺的主要是中原地区,而关中则更象战争的附属品,其战略地位更为下降,即便是蒙古,也可以绕过关中,对中原进行打击。

关中的辉煌已经无可避免的褪去了,现在只有借助那些帝王的陵墓,我们才可一见当年强汉盛唐的风采了。

元宝推荐:铁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