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天下九州之巴蜀汉中篇 -- 沉睡的天空

共:💬20 🌺1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天下九州之巴蜀汉中篇

天下九州

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当然九州历代划分都不相同,变化甚大,在此笔者只是借用一个历史名词,将中华天下分为九大地理区域,简单说说这些地方历史上的战略地位的变迁。

第一个要说的便是巴蜀,汉中。

第一节 巴蜀汉中在乱世中的战略位置

巴蜀,主要指的是四川盆地这块地域,今日的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便是古代的巴蜀地区,在古代巴蜀也称益州,而汉中则是在巴蜀北面,关中西面,北接秦岭,今日的川,陕,甘交界之地,和巴蜀相似,也是一处盆地,自然规模要比巴蜀小些,称之为小巴蜀也不为过,

为何要将巴蜀和汉中合在一起说呢,因为此两处地区唇齿相依,不可分离,尤其以争夺天下这一战略来看,更是如此。

中国古代乱世征战天下,以根据地或者说立身之地,地盘,基业来说,早期最适当的莫过于关中,自秦以下,古代经营多年,人民富裕,民风淳朴,又有尚武之风,而且地势险要,实在是作为根据地的首选,强大的秦汉,隋唐四个朝代便是以关中为基业,而一统天下。其次是中原,本就是古代文明发源地,古代是富饶之处,文化底蕴深厚,能人志士极多,只是因为正处中央,又是平原,正是四战之地,比起关中,难度不免大了些,但是也有东汉,魏晋,宋,各朝将其作为根基。等到后来,南方富裕,也是立基业的好去处,就连西北,东北的骑马民族也有自己的优势。可这巴蜀,实在算不上立基业的好地方。

第二节 巴蜀汉中的“易守难攻”

为何这般说,巴蜀汉中不是山势险要,易守难攻之地吗?问题就在这个难攻上。确实,巴蜀地势险峻,天险林立,外加川中民风剽悍好斗,实在是难攻之极,就拿宋元之际来说,蒙军攻打四川就吃了不少苦,且不说蒙古大汗死在钓鱼台,就说蒙军攻入川中,但是却久久不能平定四川,足足花了十几年工夫,将川中杀的十室九空,才算能把四川抓在自己的手中,南宋都已经灭了。而明清之际也是如此,张献忠,清,南明军队在四川鏖战多年,比起其他地区来说,四川这天府之国实在是难以平定,南明在大陆的最后的抵抗力量也是在巴蜀山中,所以说常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的说法,这前面一句倒也未必,但是这后一句倒也八九不离十。这也是因为巴蜀多山,易藏兵,而川人悍勇好斗,尤其不服异族,所以假如是外族入侵,那要是没多年战事,那是很难平定川中的。

但是这难攻又是相对的,蜀中群山天险固然挡住了敌军的路,但是另一方面也把川中对外的路堵死了。先说南边,由川入云贵到是不难,只是直到宋元之前,云贵都只是蛮荒之地,人口经济文化都远远不能和中原地区相比,尤其是云贵的地势实在太远,假若要由川入云贵,那倒不难。(相对的,由云贵入川也不难,只是云贵人力物力远不及川,少有攻川的机会,那要等到明末和民国军阀混战的时候了。)只是攻下云贵后要再攻取两广,再北上攻打荆楚,江南,最后再是中原,大大的绕一个圈子,尤其是云贵两广古时都是被称为蛮夷之地,人力物力都极度缺乏,夺下根本无益统一大业,而是走了许多弯路。而西面的青藏高原那就更不用说了,和云贵一样的道理,甚至比云贵的条件还差。那就只剩下东面和北面两条路了。东面是好地方,荆楚,现在的两湖地带,战略要地,古代南方经济中心,要是夺下,那确实是帝王之业,东进可以取江南,北上可以伐中原,要说川中顺流而下,势如破竹,一举定之,实在是再好不过了。但是且慢,这中华几千年征战史,还真没见过由川入楚的,到是由楚入川的时常发生,如三国的刘备,东晋的刘裕,都是由下游而上,一举而定川的,北宋赵匡胤,明朱元璋的大军也不例外。这般看来,这上游实在算不上什么优势。

为何如此呢,其实正是川中借以守卫家园的那些天险造成的。天险易守难攻,这对于外敌如此,对于自己也是,尤其川中更是,李太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川中山地太多,单就这内部调兵遣将就实在不易,耗时耗力,就算纠集起大军,可又遇到另一个问题,为何?那些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通常也就是说明,这就是入川唯一的要道,问题就在这里,这是入川唯一的要道,那出川呢……也是如此。所以等你在川中辛辛苦苦组织起大军,再冲出天险一看,敌军养精蓄锐,已经等候你多时了,那还如何打法。再说那上游优势,其实长江上游流水甚急,要直到重庆以下再趋于平缓,根本无法借水力运输队伍,也建立不了象样的水军,尤其是后者,根本无法和长江中下游的水军相比,这一来,根本无法突围出四川,当想由守转攻时,原先的优势一下变为劣势。(正因为如此,真要由川突围,便是要在长江中游有自己的地盘,就象秦国有了关中还不够,只有占有河西,才有征战中原的基础。历史上也只有三国时期的刘备得到这样的机会,可是在失去荆州,夷陵战败后,这样的局面就没出现了。)

其实,“易守难攻”表面上是优点,但是一旦运用错误,就是绝对的缺点,天下没有攻克不了的堡垒,没有过不去的河,借助天险在弱势时暂时防守是一回事,一旦形成对天险的依赖心理,只想着在天险的保护下过太平日子,那便酿成了最后灭亡的的结局,历代乱世中那些在巴蜀割据一方的或者是看中巴蜀天险入川的势力,无不是走上了不归之路。

第三节 川人的性格与巴蜀对外关系

除了地理因素,川人的性格也是一大问题,川人固然剽悍善战,但是也有其弱点,便是川人不愿远离故乡,蜀中向有天府之国之称,气候舒适,是个养人的好地方,外加群山围绕,这要是进了蜀中,过着舒适的日子,实在是不愿意去外面拼杀了,川人的这种性格,造成两大问题:1.川人不愿意出川,这里不是说派遣一个军队或几个川人出川,单纯以军队来说,川兵或川军都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如明朝,抗日战争,还有建国后的各种战争,川人的表现都上佳,而是说川人没有如秦时关中,东汉中原,明时江淮那些地方的人,有支持其领袖进行统一战争的决心,其实这也是如江南这样的富裕地区的通病。2.当天下已经平定时,四川往往服从占得上风的势力,不战而降或是稍稍抵抗一下便投降。其实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当天下大乱时也出不了川参与争霸,那天下平定时抵抗也没有意义了,蜀中自刘禅之后历代领袖多是不战而降,这表面上看是统治者性格软弱,却不知这软弱性格的背后是川人不想作战。所以历代中央政权要平定四川,只需维持原来川中现状即可。不过也有例外,那便是对异族,蒙古,满清还有近代的日本入侵时,川中抵抗就激烈异常,这是因为川人气节甚重,不愿受外族统治,当然也有外族入侵干涉了川人的利益和习惯,如蒙军的杀戮强占川人土地,清军的剃发令,此时川人就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当然,也是指川人在保卫家园这方面。(在受到侵害时,原本因为富裕的生活而变得软弱的人也会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如民风远不及四川剽悍的江南在剃发令下抵抗尤为激烈。)

巴蜀的这些毛病决定了他只能在征战天下中做一个等待天下安定的旁观者,不过也有例外的时候,而这唯一例外却是一个强大王朝的开始。相信大家也知道了,那便是汉王朝。

第四节 刘邦的胜利和刘备诸葛亮的失败

刘邦在秦朝灭亡后被项羽封到汉中和巴蜀,但是他却由汉中突围,拿下关中,以之为根据地,从而统一天下。这可以说是例外中的例外了。(不过刘邦是被逼入川的。)而这唯一的成功便是告诉我们,由巴蜀出而一统天下便只有向北夺关中,而夺关中的前提是要夺取汉中。所以说巴蜀汉中在争夺天下这个问题上,绝对不可分割。

当然,刘邦本身封地就包括汉中,那汉中就不用太担心了。但是即便占据了汉中,也有大麻烦,汉中和巴蜀一样,四面环山,是那种很难攻入,但是也很难攻出的地形,即便离关中很近,但是也不好攻取。而且那时汉中远离中原文化区,生活困苦,刘邦的那些手下都是中原人士,久思故乡,很容易产生离开的念头。所以说这项羽封刘邦为汉中王实在是在用软刀子杀人,假如磨个十几年,刘邦那些思念故乡的将士都离去,留下的那些要不是本地人就是习惯了当地气候习俗的中原人,那时要他们要出兵,只怕就晚了。不过刘邦只经过几个月便乘项羽去平定三齐的时机,出兵关中,而且以韩信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偷袭关中,迅速击败疏于防范的三秦,从而一举得手,再以关中为基业,东向与项羽争霸,终于建立了汉王朝。

而过了四百年后,刘邦的后代刘备面临着和老祖宗近似的局面,同样是占有巴蜀汉中,还多出了半个荆州,这形势要比刘邦还要好些。不过,面对的对手却也大有分别。

刘邦出兵关中时,项羽正前往山东平定三齐之乱,无暇西顾,而且项羽名为天下霸主,但是对于那些诸侯王却没有什么办法,不单不能指挥之,还要提防他们借机落井下石。而曹魏不同,他的政权已经相当稳定,地方郡县的长官绝对服从中央政府。能够从容的调遣军队抵御蜀汉的进攻。而且,刘备虽然夺了汉中之地,但是汉中的库藏粮物还有人口都被曹操转移出去,刘备在汉中得不到如攻克巴蜀那般的补给。

所以当时要由重演刘邦由汉中入关中的一幕,就需要制造一个危机,让曹魏政权将主力东移,这般才有机会以优势兵力攻克主力离去的关中。这也就是三国时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的战略,而关羽由荆州北上攻打樊城,正是为了实现其战略方针。只是最后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被杀,荆州失守,以至功败垂成。而之后刘备东进攻打东吴,不单是为了关羽报仇,而是为了夺回荆州甚至取得江南,这样无后顾之忧,再要北伐便方便得多了。(至于选择曹操死去的时候正是想乘曹魏换主,无暇顾及的时机。)只是正如在前文所说,由上游攻取中下游并非易事,夷陵兵败,便是这最后的体现,这之后一千多年,也没有出现由川出兵一举占得中下游的情形。

夷陵兵败后,刘备死去,诸葛亮掌握实权,开始重新实施由汉中入关中的计划。然而由于失去了荆州,而无法实现让魏军主力转移的目的,虽然有和东吴联盟出兵,但是东吴明显出工不出力,没有吸引多少魏军力量。而诸葛亮自身对关中的攻伐也有问题,出汉中攻打关中,最见成效的便是如韩信那般取暗道偷袭,便是要用奇兵快行,这点上魏延的子午谷确实不失妙计,而诸葛亮过于谨慎,要由正道先攻克凉州,再东向对关中。

假如真能完全控制住汉中还有凉州,对关中形成包围,也不失为一条计策,问题是这种情况实在难以正常实现,这绕了一个圈对粮草后勤形成极大压力,而且要是想控制凉州,就不得不囤积大量军力在凉州,凉州人少,无法养大军,只能由汉中供给,而且拖时长久,魏军自然有了防备,必然以大军在要道把守,(就那么几条路,即便魏军人少,也只需要高墙深垒就可以了,在攻坚力量薄弱的三国时期,那已经足够了,何况魏军还占了优势。)在这样的情形下,只有形成相持,等候一方拖不下去为止。而这种长期对峙对蜀汉是不利的。且不说国力,便说对峙久了,难保魏军不偷袭汉中断汉军后路。

诸葛亮的失败是在蜀汉失去荆州,没有听从魏延的偷袭计划,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便已经决定的了,不过即便如此,能如三国时期蜀汉这般占据攻势的局面在后代也没出现了。

第五节 陪都和战略要地

自三国蜀汉之后,在乱世中,巴蜀便扮演着地方割据,最终天下一统局面明朗后被攻克或是直接服从中央政权的角色,再没有形成能够一争天下的强力政权。其实这也和巴蜀尴尬的地位有关,在如关中一带成为中华政治经济中心的时候,巴蜀作为大后方,必然要被其首先攻取,而巴蜀又无力与关中对抗,而当中原或江南成为政治经济中心时,巴蜀又因为远离中心而且地势问题无法出川,占据争天下的有利地位。

不过,四川的战略地位也是相当的重要,其一便是作为陪都:如唐朝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时,中央政权便是入蜀,选择蜀作为自己的战时首都,还有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一路西迁,选择了重庆作为临时首都。

选择巴蜀作为战时首都不是没有缘故,一来巴蜀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土地肥沃,人民富裕,能够支撑大量军队和政府的进驻;二来是巴蜀天险众多,可以暂时抵抗敌军的进攻;三来巴蜀的地方政权一直忠心中央政权。具体到各个例子,象唐朝是因为唐朝以长安为都城,迁移到巴蜀最近最方便,要是选择洛阳或开封,那入蜀便不如南迁江南一般方便了。尤其是黄巢之乱时,连去江南的路也被堵死了。而抗日时期那是沿江而上,节节抵抗的缘故。

当然,陪都做的时间都不长,而且平定战乱的主力都不是由巴蜀出兵,一旦战乱结束,首都便会迁移回原址。但是,巴蜀作为战略要地的地位那是跑不了的。

其一是作为战略大后方:如关中,巴蜀是关中的大后方,假如后方不稳定,那是不放心出关争霸的,象秦汉唐对巴蜀都保持着控制。再如以长江中下游为基业,那巴蜀在其上游,也是不得不防备的,与其防备,不如夺之,强势的江南政权其一大标志便是其是否拥有巴蜀,如东晋,刘宋,南宋。其二是作为供给基地:巴蜀物质丰富,民风剽悍,是很好的财源和兵源供给地。其三是佯攻发动地:之所以说是佯攻,那是因为巴蜀出兵的效果都不是很好,尤其在关中失去了原有的重要地位后。当然,也是能牵制对方相当的兵力的。

李太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刘邦出蜀道成就四百年辉煌汉室,而之后其他如诸葛亮这般的英雄豪杰也终究倒在蜀道之上,入巴蜀,易,出巴蜀,难!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