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代理一下政委 -- 达雅

共:💬709 🌺2701 🌵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代理政委(八)计划内,计划外

说完票证,接着来说双轨制。

双轨制这个东西,在理论上可能比票证更负面。票证这个东西,好歹是按人头发的,公平;而双轨制这个东西,最大的问题是不公平。

双轨制把东西分成两种,计划内的和计划外的。计划内的平价调拨;计划外呢就要市场价购买了,当然市场价会比平价要贵不少。一个厂子,能得到多少计划内物资,就看你的神通了。得到这些物资以后,当然要完成一部分任务的。但是如果你有办法,超额完成了任务,那超额的那部分你就可以拿到市场上卖。所以,如果一个厂子,头头有办法,能拿到大量的计划内物资,他就可以用很低的成本进行生产,而大部分产品却可以按照市场价销售,那这个厂子就会有很高的利润。更过分的,他可以把一部分计划内物资,都不要生产,直接按计划外的价格卖给别人去,赚取价格差。后来有不少由高干子弟负责的公司,通过关系拿到计划内物资再倒卖出去,这就叫“官倒”。“官倒”当年民愤很大,国际象棋盘事件中的一个口号就是“反官倒”。搞到最后双轨制左派右派都不待见,南巡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东西就没了。

但我觉得双轨制是个好东西。好处在于,“计划内”这一轨保持经济稳定,“计划外”这一轨提高经济活力。一个厂子,靠“计划内”是可以维持的,但是日子不会很好过,工人们只有工资没有奖金,会嫌领导没本事。要想过得好,那就得下功夫搞搞“计划外”。这一搞“计划外”,经济就比较有活力。但是计划外的经济活动是有市场波动周期的,搞得不好可能也会失败,那失败以后工厂就可以靠“计划内”来维持,不用破产。所以八十年代工厂,尤其是国营工厂基本没什么破产的。

破产这个事情,有人接手还好,换个牌子继续搞;如果没有人接手,那生产力就被破坏了。工程师一流失,工人一散,再搞就难了,造成的社会问题就更不用讲了。所以在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提高生产力的阶段,我觉得还是应当能不破产就不破产,尽量维持。这一点不光是公有制企业,私有制也一样。经济危机刚来那阵子,很多私有企业停了,有什么好?对国家、对企业主、对员工都没什么好。市场经济下面,企业搞的不好就只有破产,而双轨制下面,搞得不好暂时还可以靠“计划内”这一轨来维持。当然维持的日子也不好过,但是至少提供了一个机会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很多时候其实也没什么问题,完全是一个形势比人强,熬过这一阵子等经济景气周期来了就行了。某种程度上,企业如果沦落到完全靠“计划内”维持,其实就是进入了一种“破产警告”状态。而“破产警告”或者“欲破产”这种事情,我印象中当初王安公司有过,前一阵子花旗银行也经历了。

“双轨制”这个东西,其实是在毛泽东时代计划经济和今天的市场经济中间的一个折中。它比计划经济的好处在于,“计划外”这一轨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又多又好地生产;而比市场经济好的地方在于,“计划内”这一轨,提供了更强的抑制经济波动的能力,整个社会更稳定。所以我的印象里,八十年代虽然有种种事情,但对于城市工人家庭来说,最多是一个有奖金和没奖金的差别,生活没有特别大的变化;而取消双轨制以后,尤其是朱镕基搞得东北三千万人下岗以后,那对于下岗家庭的孩子来说可就是有学上没学上的差别了。我很庆幸自己在朱镕基当总理之前进了大学的。

当然,我不否认,双轨制不公平,高干子弟搞官倒能捞钱。但问题在于,取消双轨制之后,他们捞得更多了。唯一的区别就是,搞双轨制的时候,老百姓还可以骂他们“官倒”;不搞双轨制以后,老百姓骂都没得骂,人家那叫市场经济合法收入,你有啥可废话的?所以说,双轨制也未必就比市场经济更不公平。当然,定量分析我没有,但我也没见到什么过硬的定量分析双轨制和市场经济哪个更不公平的。反正对普通老百姓都一样,都是人家捞你看着。

双轨制下的“官倒”,本质上是利用两轨之间的价格差,或者说同一时间不同体系的价格差牟利,这和市场经济下利用同一体系不同时间的价格差牟利其实没什么区别。而市场经济下,由于缺少了“计划内”的平抑,价格波动会更大,这也就意味着利益群体的利润空间更大。相应地,普通老百姓的损失就更大。但是呢,利益群体可以给大家洗脑,让大家相信,市场经济下的损失更大比双轨制下的损失小要好,就象民主国家的卫星发射失败比非民主国家的发射成功要好一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