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道听途说】郎咸平怎样做到对中国问题深入研究 -- 高士奇

共:💬11 🌺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不才听到的也只是一面之词

就这一面之词而言,不才有两点看法。

首先,郎教授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所教的这些IMBA多数是大陆人,而很多大陆学生的素质实在不敢恭维。如果通过统一的考试(包括案例分析,但题目对大家都一样),恐怕很多人会比较难过。郎教授的做法给了学生们一个投其所好的机会,他们知道郎教授需要什么,通过向郎教授提供自己熟悉的公司情报获得好成绩可以弥补自己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在多数学生存在类似问题的时候,相互之间就会产生竞争,他们会想方设法多提供一些东西给郎教授。楼下渡泸兄说得好,这样一次大约可以掌握一二十家企业的情况,绝对数量不大。但不才以为,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一般而言,国内一个普通学者要比较了解这么多企业,没有两三年是不行的。郎教授每年搞这么一下,几年后中国的知名企业就被他了解得差不多了。

其次,郎教授在这门课程中对选课的学生具有生杀大权――负责成绩评定。而这种评定的主观性是很强的。这里面缺乏一定的客观标准和监督。于是,学生的案例分析成绩就可能成为最终成绩的基础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考核成绩是为了督促学生学习和检验学习成果,如果案例分析的成绩比重过大,考核的作用能很好的实现么?很多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没用到多少课程中学到的东西,只是对自己已经熟悉的东西进一步了解了,甚至连进一步的了解也没有,只是将了解的东西形成书面材料。

教授通过学生为自己的研究搜集素材是无可厚非的,但前提是他的主要工作是指导和帮助学生学到更多更好的东西,郎教授似乎有点本末倒置。如果所有的教授都这么干,后果如何呢?(现在国内已经有很多教授在这么做了,国外也有,虽然是没办法的事,但对学生终究不是好事,可以看作一种“剥削”吧。)

不才回到国内后,惰性很大,来河里也少了很多。望诸位同仁多多教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