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转帖) -- hzwj200

共:💬9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二节 无房的生活

第二节 无房的生活

  

  小风,男,三十岁,上海人,未婚,无房。 现在上海男人似乎成了一种经典的代表,成为很多人调侃的对象。 但小风跟人们印象中的上海男人不太一样。 他五官端正,衣着体面,真诚、热情、大方、好客,同时思考问题也非常周全,兼具北方的豪爽和南方的细致。 而且,他现在的工作好,收入又比较高。 按道理来说,他找个条件好的女士,结婚成家不是问题。 但是,他已经三十岁了,还没有结婚。 为什么没有结婚? 因为没有房子。

  

  小风太固执了,所以连婚都没结成。 在上海,房子似乎成了结婚的必需,没有房子似乎就没有婚姻。 而为了结婚而买房的人,成了房地产市场中“刚性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 按照普通人的观念,小风是有条件买房的。 他在大学毕业后,已经工作了8年,现在的月薪超过了1万元,而且还经常赚外快。 同时,他有了将近四十万的存款,完全可以付按揭买一套房子。 而且像他这样年轻、事业准备开始起步,各方面条件都好的人,会有无数女孩愿意跟他结婚的。 但是,因为他在几年前的时候,因为坚持不买房,他女朋友跟他分手了,他也就错过了急于结婚的年龄。

  

  小风为什么固执到宁愿不结婚,也不买房? 小风有好几个朋友,因为想结婚,于是超出自己的能力去买房,结果成为“房奴”,后来的生活变得非常困难。 所以,他在反复思考以后决定,不能为了结婚买房而掏空家人和自己的储蓄,并让自己“负债累累”,进而毁掉自己的生活。 他的女朋友催他结婚,而结婚又似乎必须要买房,最终两个人因为在买房上的意见分歧,女友跟他分手了,他结婚的事情也就搁置下来。 随着年龄逐渐增长,他发现不结婚的感觉越来越好,就索性连结婚的事情都不提了,更不要说去买房了。 他的父母一直着急他的婚姻问题,但是他搬出来自己租房子住以后,耳根子也就清静了。

  

  他的“房奴”朋友们的经历让他感觉到压抑。 他有一些从小就在一起的朋友,经常在一起玩。 大家在周末或者节假日,总是聚到一起去吃饭、泡吧、跳舞、郊游等等。 但是,其中有一些朋友,一旦结婚之后,马上从大家的视野中消失。 就是给他们打电话请他们参加聚会,他们也不来。 一两年以后,他有时候会碰到他这些朋友,他们的变化让他感觉吃惊,这些朋友就像老了10岁以上。 他这些朋友虽然都还是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但是整个人都显得非常的萎靡、老态,让人感觉到,生活压弯了他们的腰。 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房子压弯了他们的腰。 小风看到他们,心里非常的难受,他们怎么变成了这样?

  

  上海内环的房价早就已经1万多了。 他的朋友们要结婚,小两口往往都是选择100平米以上的房子。 一套房子买下来,总价往往都得120-150万元。 这些年轻人刚毕业三四年,收入比较低,各方面花费比较大,经常成为“月光族”。所以,买房的首付40-60万元,房屋装修、装饰、家电等又需要10万元以上,而这些钱中的大部分由双方父母贴补。 去银行做30年的按揭贷款,月供得5000-6000元。 就是工作已经很不错的小两口,加起来年收入达到十万,或者说月收入达到8000元,扣去所得税、交了房贷按揭之后,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所剩无几,还得经常向家里人要钱。 一两年以后,他们又面临生孩子的问题,生活将更加艰难。

  

  小风看着自己做“房奴”的朋友们,深有感触。 “房奴”们买房的时候“一掷千金”,但结果赔上了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他的“房奴”朋友们现在都是谨小慎微,生怕工作出差错,生怕丢了工作导致房贷按揭断供。 因为他们手头没有余钱,他们不敢给自己买衣服、不敢去进行适当的娱乐。 为了保住工作,他们天天加班也不敢有怨言。 他们没有钱和时间去进行自我教育投资、给自己“充电”,也没有时间去锻炼身体。 看着他们“未老先衰”,小风也在叹气,现在他们已经就变成了这样,等他们5年、10年以后,等他们有了孩子以后,他们怎么办?

  

  小风没有买房子,失去了女友和婚姻,却逐渐感觉自己“如鱼得水”。 他因为手头上有比较多的积蓄,所以不用为生活发愁。 于是,他有了一个很大的优势,想跳槽就跳槽。小风用了两三年的时间,通过“跳来跳去”,让自己的收入翻了一倍。 与此同时,小风的“房奴”朋友们为了稳定,根本不敢随便跳槽,不敢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所以,他们的收入基本上是在“原地踏步”。 而他的“房奴”朋友们为了应付还贷压力而拼命工作,成为“工奴”的时候,小风的工作则非常轻松,基本不用加班。 所以,他还能够在业余时间做自己的事情,赚不少外快。 最近有企业老板想让他策划一个项目,给他开出了十万的价格,周期三个月。 他也在权衡,是否去接。 如果接了去做的话,他后半年不上班也不怕了,而且他有可能从此开始自己的事业。

  

  小风收入增长这么快,心理状态很关键。 他的积蓄是他的心理后盾,所以他在心理上非常放松,随时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找更好的工作。 而因为他找工作的心态放松,再加上他面试经验的增多,他找工作的成功率很高。 面试的人都喜欢他的放松状态,所以只要业务基本对口,都想要他。 他不着急找工作,而企业着急招他,所以企业就开出高价吸引他。 而他拿了高工资之后,心情也就更加愉快,工作也就更积极、更认真。 同时,因为他工作心态放松,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能够勇于承担责任,他的领导和周围的同事也都喜欢他,他的工作效果也就更好。 企业觉得他这样的人才不好找,就尽量留住他。 因此,他工作的自由空间和弹性很大,基本上等于自己说了算,他也就不用像别人那样去加班。

  

  不用加班,他的业余时间就很多。 除了业余工作赚外快之外,他更重要的是去花钱:首先,他会经常和朋友去吃饭、泡吧、喝茶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结交了更多的朋友,去学习别人。 随着他的朋友圈扩大,他能够获得的知识源也就越多,对他的工作帮助也非常明显。 其次,他持续地学习和“充电”。 除了跟朋友在聊天的过程中学习以外,他还喜欢读书,在周末去报一些课程进行学习,保证自己的知识及时更新。 有几次,他现学现卖的知识让他的老板和同事开了眼界,更提升了他在公司里的形象和地位。 第三,他保持每周两次的大强度锻炼,这让他保持着很好的体力,也让他看上去年轻、有活力、精力充沛。

  

  现在,他的个人生活也很从容,很惬意。 他正在变成“王老五”,逐渐成为女孩们青睐的优秀男士,年龄变得非常有利于他。 他从家中搬出来,自己租房子住,获得了自由的空间,所以他的生活也不寂寞。 说到婚姻,优秀的女孩中,大龄未婚的还比较多,而一些有车有房的女性也愿意跟小风交往。 所以,小风变得更加从容,更不着急结婚,因此也就更显得有魅力。 现在,他更多地是考虑自己的未来,在找机会,开始自己的事业。

  

  “长痛不如短痛”。 回想因为不买房而导致的困难,小风非常感慨,他觉得自己幸亏没有买房结婚。 当时,女友因为买房的分歧,和他了分手,他也经历了痛苦与煎熬。 后来,他有时候也在怀疑自己的决定,总在想自己当时是否应该买房结婚。 不过,经历了困难与挫折,他已经“轻装上阵”,他在事业上也变得非常顺利。 现在,他那些成为“房奴”的朋友们,都在“背着重重的壳,一步步往前爬”,处境可以说越来越艰难。 而小风自己则实现了“跳跃式发展”,不仅收入快速增加,而且自己创业的机会也开始显现。

  

  “千万不要‘一叶障目’”,小风总结说。 他虽然收入较高、积蓄也不少,但是要花钱的地方很多。 对他来说,生活费用、置装费用、社交费用、学习费用、健身旅游费用等等各种费用“一个都不能少”。 他还需要继续攒钱,一方面为了防备万一,另一方面为创业奠定资金基础,支持他创业成功。 在他看来,房价已经“高处不胜寒”,房价下降已经成为必然。 而且,只要房价不下降到底,他就会一直租房。 在他看来,随着市场中房子的空置率越来越高,房屋租金和房屋价格的差距越来越大,他可能还会再找到更便宜、更好的房子去租,而且可以随时搬家。

  

  千里马能够“日行千里”,就是因为负重少。 如果让千里马像骡子一样驮一大车的东西,跑不了几里地就累垮了。小风坚持不买房,失去了三十岁前结婚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他也卸去了各方面的负担,专注于个人发展,工作显著进步,事业也在开始起步。 而他的“房奴”朋友们顺利地结了婚,但是因为房贷按揭的重压,再加上生活的其它压力,过早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就这样,小风和他的“房奴”朋友们本来各方面都很相似,都处于积极向上的年龄阶段。 但是因为“买房”,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截然不同。

  

  第三节 趁火打劫

  

  人生的命运,往往决定于几件重要的事情,是否因为它们而被人“趁火打劫”。 在事业发展的起点上,小风和他的“房奴”朋友们很类似,但是到了最近几年,他们的命运已经开始截然不同。 而小风的“蓬勃向上”和他的朋友“未老先衰”,差异的起点就在于买房。 小风的“房奴”朋友们因为急于结婚买房,结果被房地产商“趁火打劫”,生活变得困苦。 小风坚决不买房,即使女友离他而去,他也没有改变主意。 当他挺过了难关,在心理上明显成熟了很多,加快了他个人发展的步伐。 小风深刻地体会到,在重要的事情上,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该坚持的也要坚持,不能轻易屈服,给别人可乘之机,让人“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的关键在于时机。 时间往往决定双方的力量对比。人们在日常小事上,也总在通过时间优势,进行着“趁火打劫”。 家庭妇女往往在早市、或者在傍晚出去买菜。 因为在早市和傍晚,菜贩们必须少赚钱、甚至赔钱,都要赶快把所有的菜都处理掉,所以菜价也就便宜。人们去买菜的时候,往往还利用菜贩们急切的心理,趁机多压点价下来。 这样,中午可能卖2元的菜,花1元、甚至0.5元就可以买到。 而人们买衣服的时候,往往也要挑商家“大降价”的时候,尤其是“换季清仓”或者“关门甩卖”,因为那时候商家因为急于收回现金,所以经常赔本销售。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都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生活水平,并且攒一些钱。

  

  但是到了大事上,人们却往往“被趁火打劫”。 房子是大宗商品,房价小小地变动一下,往往就是几万块钱,够人们几年的菜钱。 从理论上说,在这个能够影响人们一辈子生活的商品上,人们更加需要采取“趁火打劫”的策略,在房地产商利润微薄、无利可图、甚至“吐血甩卖”的时候,趁机购买住房。 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当房价越高、房地产商利润越大的时候,人们反而更加积极地买房子。 这就像高价买菜,人们不在早市或者傍晚买菜,反而专挑中午价高的时候买,而且还是大家“蜂拥”去买,“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结果,人们在不利于自己的时间去买房,推动房价节节攀升,被房地产商“趁火打劫”。 很多人因此做了“房奴”,生活日渐艰难,而房地产商则过上了奢华的生活。

  

  “趁火打劫”意味着必须要有“火”。 房地产商要想“趁火打劫”买房者,首先要把市场做“火”。 而做“火”市场首先需要“宣传攻势”的“点火”。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土地资源稀缺”、 “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城市化人口增加”、“房价上涨二十年”等标题的文章充斥着媒体的各个角落。 然后,房地产商们通过控制房源,制造火爆成交场面,吸引炒房资金等等方式,将房地产市场做的“火”了起来。 等市场“火”起来,人们看到房屋成交活跃,房价快速上升,于是开始有些坐不住了。

  

  房地产商要想高价卖房,还需要进一步诱导人们的“心火”。 随着市场向好, “财富故事”也大量出现。 据媒体上说,有不少人通过房贷的“杠杆”作用,购买了多套住房。 随着房价上涨,不仅自己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标,还通过炒房获得不菲的收入,一跃跨入富人阶层。 通过这些“财富股市”,房地产商给人们制造了“美好的理想”,让人们充满乐观、充满信心。 随着房价持续上涨,舆论就开始引导人们的乐观情绪。 因为,只有让人们充满信心,人们才会积极加入买房的“大潮”,成为高价买房的一分子。 在舆论的诱导下,买房者感到,自己买房子的价格虽然是高了“一点点”,但是,想到“有恒产者有恒心”、“买房不仅可以住,还能够增值”、“明天肯定会更好”,于是人们充满“信心”。 人们乐观地相信,即使现在超出自己的能力贷款买房,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个人收入的提升,这些贷款在未来还起来也会很轻松。

  

  要想高价卖掉大量的房子,还要“引火烧到人们身上”。 引起人们的乐观情绪、让人们充满信心,只算是“趁火”,只完成了一半工作。 而“打劫”是另外一半工作,要让人们感到恐惧,这样人们才会“束手就范”,乖乖的掏出钱来买房。 在房价持续上涨的压力下,结婚买房等“刚性需求”变得恐慌起来。 当年,小风虽然态度坚决,坚持不买房,结果女朋友离他而去,婚也没有结成,也让他很沮丧了一段时间。 而社会上有多少人像他那么坚决,在巨大的压力下还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呢? 据中大恒基市场研究中心发布的2007年报显示,恐慌性心理在购房需求中高达40%。 这些“恐慌性需求”,因为房价上涨,担心未来承担更高的购房成本,将买房计划提前。

  

  什么是“趁火打劫”? 虽然赚了“房奴”的钱,但是房地产商也不会感激、同情或者怜悯“房奴”。 房地产商的代表之一,北京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说,“成为房奴那是活该啊。” 他说,买房肯定要量力而行,解决住房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租房等,如果不理性消费,买不起房的去买房,买不起大的去买大的,最后日子难过,那是活该。“人家国外还有很多人没有房呢,我们有些城市的自有房拥有率目前已经远远高过国外……你让大学才毕业的年轻人就去买房,这无异于让幼儿园的小男孩找媳妇……还有一些人买房是为了面子,有些消费者的心理很奇怪,他买房可能是给其他人看的。”

  

  “风水轮流转”。 小风既然在困难的时候都能坚持住,不被房地产商“趁火打劫”,那么他就等着去“趁火打劫”房地产商了。 小风虽然现在生活很好,但是他还在因为女友离他而去,对房地产业耿耿于怀。 房地产商成了他关注的重点,他下一步就要等待时机,等着去“趁火打劫”房地产商。 看着房地产商囤的越来越多的地,看着晚上黑灯瞎火的小区,看着房价已经到了天上,他要做的就是等待。 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恶化,房地产商们的资金链一天一天绷紧,而且随时可能断裂,导致“后院起火”。

  

  “趁火打劫”需要等待最佳时机。 要买便宜菜,就要等天黑了再去。 要“趁火打劫”,就一定要等火烧到无可挽回。 而在股票期货市场中,“多头不死,跌势不止”。 他相信,房地产行业也同样需要这个历程。 他听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了“1美元”房,而且还有很多成本二三十万美元,但是卖价只有几万美元的抵押房。 这些消息都给了他信心,所以他要用“时间换空间”,等到绝大多数房地产商资金链断裂关门,等到所有炒房人都亏到绝望,而最后的房地产商都在“吐血大甩卖”的时候,再考虑买房。 而且,只要房价还高到影响他的生活品质,他也只选择租房,绝对不出手买房。

六、医疗与健康 (人口红利基本耗光 续3)

  

  B、 白酒 (续)

  

  (多余的话:其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会在这一节分析这么多,得出以下这个结论。 而这个结论背后有我很多的假设和思考,但是因为码字的原因,不能都写出来。 所以,朋友们看到后必然会感觉有很多漏洞,我们可以进行探讨和思考。 继续说一下,敬请朋友们理性回帖。 我是个很喜欢激动的人,经常也很偏激。 但是,在这个帖子上,我自己一直在进行最大的克制,也请朋友们理性回帖,请大家理解。)

  

  说了这么多,以需求为导向的经济,跟酒业有什么关系呢? 当社会发展以需求为导向,向着高级需求升级的时候,白酒的消费变化就显现出来。 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中有一个附录,谈到了消费升级过程中的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注意一个细小的问题:那些刺激精神活动的饮料,正极大地取代着那些仅仅满足感觉器官需要的饮料。 茶的消费增加很快,而酒的消费却静止不变,在社会所有阶层中,对于各种较浓的和较易麻醉人的含酒精程度较高的饮料的需要,正在日益减少。” 当然,从道理上我们觉得这个观察是正确的。 越是有知识和文化的人,往往喝酒越少,喝茶越多。

  

  据中国酒业新闻网2009年初一篇文章说:“最近几年,白酒行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速快于整个酒类行业。从2005年开始,白酒行业的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4.66%和50.12%,快于酒类行业的25.25%和39.69%,在各酒种中增速最快。”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中国的白酒行业发展是多么的迅猛! 比如说,利润复合增长率为50%,第二年就是1.5倍,第三年就是2.25倍,第四年就是3.4倍左右,说明白酒的消费快速高档化。 这说明,中国过去几年的白酒消费并未日益减少,反而实现了发展升级,其状况与马歇尔的描述正好相反。那么,到底出了问题?

  

  白酒消费的趋势,反映出中国向生产导向型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 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的三大需求发展不平衡,投资和出口增长快,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使得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2000-2008年,投资增长17.9%,净出口增长34.7%,分别比消费增速快7.2和24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85年时的56.18%下降为2007年的43.42%,下降了近13个百分点;而政府收入占GDP的比率,却从1995年最低时的17.39%上升到2007年的32.87%,12年中上升了15个百分点。 2009年12月3日,商务部官员表示,预计2009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能达到12万亿元。另据数据显示,中国房地产销售总额将达5.7万亿-6万亿元,也就是说中国居民近半花销用在“买房”上

  

  那么,什么是生产导向型经济呢? 我们可以把它用一个更通俗的方式描述出来,就是:既得利益型经济。 而需求导向型经济,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描述:未来价值创造型经济。 那这是什么意思? 我们用白酒的消费动机来做个分析:

  

  为什么人们喝高档白酒呢? 我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为了拉关系。 个人感觉,其实现在大家自己喝酒的人越来越少了,就像马歇尔说的消费升级的问题。 喝茶的人好像也多了不少,我就是最近两年喝茶很多,而且基本上喝铁观音。(哈哈,铁观音朋友,请送我一斤茶,我给你做广告了!) 就是喝酒,一般也喝啤酒。而且,如果我们自己在家喝白酒的话,必然要喝价廉物美的酒。 那么,高档白酒的消费去了哪里? 必然是跟别人一起喝酒消耗掉的。 那么,为什么喝,一个很自然的普遍现象: 拉关系。 这个好像大家都同意。 那么,我们就有了以下的推导。

  

  我们跟什么人拉关系? 很简单:有权有势的人。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我在家宅了几年了,很少有人给我打电话,说请我吃饭的。 为什么? 因为大家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成本收益。 比如说,请我吃饭的话,除了听我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讲一些大道理,进行一些似乎毫无道理的末世预言,跟大家赚钱的想法背道而驰。说实话,每个人都想找到门道赚钱,谁会喜欢我说他们要赔钱的话呢? 所以,大家连跟我呆在一起都觉得浪费时间,那么就更不可能拿出成千上万一瓶的酒来招待我。 那么,人们就会拿上名酒,去宴请那些能够给他们带来效益的人。 现在,一顿饭两三个人吃上万是很正常的,另外还要加上差不多价格的酒。 为什么花上万元吃饭呢? 花上万元喝酒呢? 肯定是人们相信,花了两三万之后,能够给他们带来远远超过两三万价值的利益回报。 赔钱的买卖傻子才会做。 那么,请什么人能够吃一顿饭就能带来了远远超过两三万元的回报呢? 请有权优势的人。

  

  那么,为什么这几年白酒消费迅猛增加呢? 其实也很简单,有权优势的人越来越重要。 为什么有权优势的人越来越重要呢? 市场上的钱越来越难赚。 其实,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淘汰过程,能够在市场上活下来的老板们,都是有自己的能耐的。 有能耐的人们,谁愿意低声下气,花上钱,给人陪上笑脸,听别人轻蔑地对自己说话呢? 其实钱还是其次,关键是心理受不了。 但凡市场上有能力、有机会的话,有能耐的人不会去请人花几万去吃饭的。 因为,那是自己的利润,一个员工一年的收入,结果一顿饭就报销了。 但是,势比人强。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普通的市场一直在萎缩,而商家越来越多,也就是狼越来越多,肉越来越少,再加上没有好的制度规范,结果是大家共同走向衰亡。 那么,不是几乎是无路可走的老板们,只能去从越来越大的权力经济中,讨口饭吃了。 而要讨饭吃,就得请人吃饭,而且是钟鼎玉食。

  

  再做个对比,为什么发达国家的高度酒消费就少得多呢? 我们知道,其实人都是有高度酒消费倾向的,尤其是压力大的人。 比如说,矿工收工,出租车司机下班,往往都需要通过喝酒来舒缓神经。 同样,企业经理、股票经纪人、律师等等各种行业和职业,也在面对巨大的压力,也经常需要喝一些酒。 但是,在以知识为主导的行业中,人们都非常清楚,喝酒必须少量。 因为,人们需要时刻保持非常敏锐的神经,而酒则是麻醉人们神经的物品,如果碰到突发事件,酒是要误事的,有时候甚至能够毁掉人们的职业生涯。 国外不少职业很好、收入很高的人,就是因为酒后驾车出了事,一辈子就完了。 因为,不仅仅是坐牢几年的问题,还有失去人们的信任问题,还有自己的内在自责问题。 因此,人们会通过其它方式舒缓神经,比如说喝茶(铁观音朋友,请送我两斤茶,我又给你做广告了!)、听音乐、欣赏艺术作品、锻炼、读书、思考、跟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天等等。 而在这些高等级消费的过程中,人们的内在天才与潜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然后创造力逐渐培养出来。

  

  说到这里,还得谈谈什么是创造力。 在我个人看来,社会经济中的创造力就是颠覆既得利益群体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 比如说,美国的汽车业很强大,看上去难以战胜。 GM曾经说过,有利于GM的,就有利于美国。 多厉害,当个GM的老板,感觉比当美国总统都牛。 但是,GM这么强大,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战败国的汽车生产商就怕了吗? 现在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那么,德日两国的汽车厂家是怎么瓜分GM的? 创造力! 再罗嗦一句,说日本人靠模仿起家的人,都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或者故意这么说。 看看丰田的第一桶金,就是依靠卖发明专利,而这个发明的文化传统在后来被继承了下来。 德国人的核心是通过技术的创造力,日本人的核心是通过市场和管理的创造力,开始蚕食美国市场,后来侵占美国市场,再到后来鲸吞美国市场。 

  

  那么,德国和日本的汽车在最初规模很小的情况下,靠什么在后来打垮了强大的GM? 说白了,靠美国人民,也就是美国消费者。 德日两国的汽车洞察到了消费者的需求,引领了消费者的需求,所以消费者愿意买他们的汽车。 不论美国汽车制造商多么大声地呼吁要买“爱国车”,那都没有用。 消费者不是傻瓜,不会拿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去买垃圾的。 除非美国汽车商做出根本的改变,做出更好的汽车,才能够赢回消费者。 但是,美国汽车生产商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还在那里顽固不化,继续着过去的生产为导向的企业运作系统。 这样的系统必然失去了对消费者的理解,人们都说以心换心。 你不去关心他人,他人也必然不会关心你。 所以,很多开始还支持“美国货”的美国消费者,到后来也对美国车失望了,纷纷转向德日两国的汽车,这就是“人心向背”。 于是在1990年代初,有一位知名的美国政治家哀叹,苏联解体了,胜利的却是德国和日本。想想也有意思,二战的战败国到1990年代初,眼看着就成了经济战胜国,而美苏成了经济战败国。 

  

  美国人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失败? 德鲁克早就预见到美国社会的变革,以《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为美国后来的创新思想拉开序幕。 迈克尔 波特提出了新的战略理论,并且指出日本经济因为缺乏战略创新,正在走向没落。 同时,复杂战略成为社会的新思潮,开始渗透到国家和企业发展思想当中。 而破坏性创新(Destructive Creation)理论由哈佛大学商学院的Christensen教授提出,成为经济学范畴的战略思想。 破坏性创新指的是,通过推出一种新型的产品或者服务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其产品往往比主流市场已定型产品的性能要差,一般比较便宜、更加简单、功能新颖、便于使用,这些都是新用户喜欢的特性,所以全新的市场能够开拓出来,此类创新对已经形成市场份额的在位企业具有破坏性,因而称之为破坏性创新。 破坏性创新的起源,是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形成了最初的创新理论,以及后来的经济学家进行技术创新经济学和制度创新经济学的研究。 美国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发展,反映了“破坏性创新”思想,更掀起了人们对熊彼得开创创新经济学的学习研究热潮。 

  

  在需求价值导向的经济理论与生产方面的创新经济理论合流下,消费升级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 在1990年,《第三浪潮》的作者托夫勒发布《权力(Power)的转移》一书,以强悍的视角诠释了从过去到未来的趋势,阐述了权力从最初的暴力,转移到后来的资本、再到未来信息的转移过程。在这本气势恢宏的作品中,托夫勒深入而精辟地阐述知识经济的作用,宣告了知识力量的崛起,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宣言。后来,“Information is Power”成为商学院的核心词之一。到二十一世纪,知识富人阶层成为社会主流,并保持了非常稳定的财富流动特征,其代表比尔盖茨稳居世界首富榜十三年,而沃伦 巴菲特也长期保持着前列的位置。 而这些知识阶层的消费又推动了世界的产业变革与升级,品牌开始成为主导微观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知识消费更注重于精神的消费,为了追求精神的回报而放弃物质的享受。 比尔 盖茨将他的财产主要用于高效率的慈善消费上,他通过慈善支出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或者说精神需求。而他的行为又带动了他的朋友沃伦 巴菲特,“爱财如命”的巴菲特把自己的钱划归盖茨基金会,就是相信盖茨能够高效率地使用这些钱做慈善。 “拼命赚钱、拼命省钱、拼命捐钱”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著)在知识阶层得到持续的贯彻,并且开始实现效率升级。与之相对比,以生产为导向的落后社会的人们,不论有多少钱,都在进行着低等级的消费。 迪拜想把自己打造成为“旅游胜地”,但结果只是奢侈的酒店和房地产,只是做了个“销金窟”。 这样的大规模建设,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可持续的精神愉悦,而只能像白酒一样,暂时麻醉人们的精神而已。 (待续)

知识经济”意味着个人经济时代的来临。 知识经济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化经济,也就意味着货物、资本、人才的自由流动,也加速了各国、各地区、各企业的竞争。 而竞争的核心是对于人才的争夺。 美国能够持续发展,在于想方设法搞到人才。 美国吸引人才的方法,让欧洲都感到恐惧。欧洲曾经在生物制药领域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 但是,美国政府通过对东北部“钢铁生锈带”的扶持,结合当时围绕工业基地形成的大学等,开始发展东北部的高科技。 在美国的大学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吸引了不少欧洲的生物制药专业人员到美国。 人才走了,经济也就走了。随着人才流失,好几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生物制药企业把总部迁到了美国。 可以说,美国就靠对人才的“掠夺”,保持着在世界上无可匹敌的竞争力。 因此,欧洲各国大声疾呼要留住人才,希望保持住欧洲竞争力。 

  

  现在的全球化竞争,有点像中国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 管仲造就了齐桓公,春秋五霸的第一人。 战国时期的乐毅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伍子胥、孙子和吴王阖闾组成高效团队,一起西破强楚、北威齐晋。 吴起以一人之功,百战百胜,而且文韬治国。 商鞅变法奠定秦国强大的基础。 后来,当时偏远落后的秦国持续吸纳人才,增强国力。 可以说,秦国的农业制度甚至比今天的还要高效。 其中,很有意思的一幕是秦王问顿弱。 秦王想召见秦臣顿弱,顿弱说:“我认为,君臣的大义是,臣子不必用大礼向君王参拜。如果大王允许我不用大礼参拜,我可以见进大王,否则,我就不见大王。”秦王答应了顿弱的要求。于是顿弱对秦王说:“天下有有实利而无虚名的,有无实利而有虚名的,有既无虚名又无实利的,大王可知道吗?”秦王说: “不知道。”顿弱说:“有实利而无虚名的就是商人,商人不拿锹,锄进行劳动,却拥有大量粮食的实利,这就是所谓有实利而无虚名。没有实利而有虚名的就是农夫,农夫当春天解冻时,就要从事耕种,夏天在烈日下要耨草辛劳,却得不到粮食的实利,这就是无实利而有虚名。既无实利又无虚名的就是大王您呀!您身居万乘大国的尊位,而无孝顺母亲之名,母亲虽然有千里的养地,却被您迁往异地雍,这乃是无孝母之实。”秦王听了大怒。 但是,出于先秦时期对士的尊重,秦王忍住了。 

  

  顿弱说:“山东诸侯共有六国,可是大王的威势不能加于诸侯,却加之于自己的母亲。我私下认为,大王所做所为,实在不足称道。” 这时候,秦王立刻接过话题问:“山东的诸侯可以兼并吗?”顿子说:“韩国,地处诸侯各国的咽喉要冲;魏国,居于诸侯各国的胸腹重地。请大王给我万金,以便出行他国,任我到韩、魏,把他们的将相之才搜罗到秦国来,那末韩、魏就会顺从秦国;韩、魏顺从秦国,那末整个天下就有希望在秦国的掌握之中。”秦王说:“我们国家穷,恐怕不能供给您万金。” 顿子说:“天下的形势,迟早总是有变化的,不是合纵阵线实现,就是连横阵线成功。如果连横阵线成功,秦国就可以称帝;合纵阵线成功,楚国就可以称王。秦国称帝则天下诸侯皆向秦国韩贡;楚国称王,大王虽然拥有万金。到那时也不会为您个人所专有,将用于对付敌国了。”秦王说:“好。”于是就给了顿弱万金,派他向东去到韩、魏两国,果然在那里搜罗了他们的将相;又向北去到燕、赵,用反间计杀了赵将李牧,齐王入朝秦国,四国也都跟着朝秦,这都是由于顿弱这一番游说之词起的作用。 就这样,顿弱的思想给秦王创造了巨大的战略价值。 

  

  而生产型导向的企业,依靠的是庞大的基础规模来生存。 生产型企业的特点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更是渗透到他们的骨子里。美国汽车厂商的核心口号就是“The Bigger,The Better”,简单、透彻地反映了生产导向型企业的思想。 亨利 福特创造了流水线,就是靠规模取胜。 而其巨大的成功冲昏了亨利 福特的头脑。 当消费者对黑色的汽车厌烦了的时候,希望有其它颜色汽车的时候,亨利 福特以嘲笑的口吻说:“我可以给消费者提供任何颜色的车,只要它是黑色”。 结果,GM开始了“彩色汽车”的时代,消费者开始纷纷抛弃福特,转型通用。 同时,亨利 福特相信生产导向型企业的“老板说了算”的信条,把几个精明强干的高级经理赶到了GM,极大地增强了GM的实力。 消费者和高级经理共同把GM做大,让福特汽车陷入破产边缘。 

  

  在当年的汉堡广告大战中,一个老妇人,买了一个麦当劳汉堡,咬了一口是面包,再咬一口还是面包,她愤怒地大喊,牛肉在哪里? 因为表演夸张,共鸣者多,让麦当劳的销量大幅度下滑。 到了七十年代,德国车和日本车开始加入竞争。生产型导向的美国厂商仍然毫不在意,还是生活在过去的时代。 也就是把汽车做的更大,外观做的更漂亮,以此来吸引消费者。 宝马汽车就是利用这个机会,通过广告公司策划,开始主打“终极驾驶机器”,以丑陋的外表但是先进的技术,占据了一部分高端市场份额。后来,经历了石油危机、消费者的理性价值导向、到2008年石油到达147美元/桶,GM终于支撑不住,宣布破产,投资者“血本无归”。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公司的傲慢、缺乏质量意识、缺乏技术创新意识、缺乏节油环保节能等意识,让无数美国消费者无法忍受,而表现的最明显的就是高端汽车市场。 只注重规模、只考虑外表、不注重内在质量、不注重社会需求的生产型导向思维,让美国车从最初的高溢价大量销售,到后来销量减少,然后降价促销,然后再减少,再降价促销,最后成为“劣质低价”的产品。 而劣质低价的产品是不可能在中高端消费群有市场的,所以美国中高端市场基本上被德国和日本车所占领。 

  

  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生产导向型的企业? 因为,生产导向型的企业给让企业老板感受到心理上的满足。 需求型企业老板拥有的是对市场的洞察,是一种内在知识带来的力量。 但是,生产型企业老板则更希望依赖于外部物质给自己带来的力量感。 或者说,通过掌握既得利益,给自己带来心理安全感。 企业老板依靠掌控大规模的资源,让其他人臣服在自己的脚下,这样的感觉是何等的美妙! 在这样的资源支持下,再软弱无能的老板,都可以将自己装扮得像超人。 所以,在这些老板的思想指导下,这些生产导向型企业最为青睐高耸的摩天大厦、大量在大厦里工作的职员、大规模的厂房机器、大量在流水线上作业的工人。 他们坐在大厦的最顶层,享受着无可匹敌的权力感觉。 因此,他们有着不可抑制的扩张冲动。 规模越大,就可以建设更大宏伟的大厦,可以建立人数更多的巨大工厂,掌控更多的资源,拥有私人飞机、游艇,数十个随时可以俯首帖耳的高层经理,那么看到更低层员工诚惶诚恐的表情,也就更加觉得自然了。 所以,更大的规模,带来获得更强的权力满足感。 或者说,比尔盖茨不需要高楼大厦来获得心理的支持,但是缺乏足够心理强度的生产型企业的老板们却需要,或者说渴求这样的心理庇护所。 

  

  人是习惯的俘虏。 那么,像GM这样生产导向型企业遇到问题怎么办? 在初期,企业老板可以假装不知道问题,于是大家都假装问题没有发生。 德鲁克讲过一个“打死报信的”例子,就是说谁首先公布坏消息,谁就会被国王枪毙。 于是,人们假装一切一切外面的事情,以及内部的事情都没有发生。那么,问题不会自己消失,在大家都假装不知道问题的时候,问题只能迅速恶化,直到接近失控。 生产型导向的老板唯一会做的,就是大举借债,继续扩大规模,通过增加厂房、设备、机器等措施,抵抗竞争对手。 然后,这些老板会拙劣地模仿竞争对手,希望能够挽回局面。 在石油危机期间,美国三大巨头生产出多款外形难看、质量低劣的小型车。 就是因为问题实在绕不过去了,只好被动地进行应对。 结果,这些难看低劣的小汽车不仅没有获利,还让汽车公司的股东损失更加惨重,导致克莱斯勒直接陷入破产保护状态。 后来,石油危机缓解,克莱斯勒也在李 艾柯卡的领导下,重新恢复生机。 但是,这只是运气问题,主要企业的经营指导思想没有变化。 那么,上次能够逃过危机,这次就不一定了,于是GM和克莱斯勒破产,所有股东“血本无归”。 而福特汽车因为提前“瘦身”,改变经营思想,逃过了破产的命运。

  

  能否打破过去的习惯,决定人和企业的命运。 当年,郭士纳进入濒临倒闭的IBM,首先确立市场导向,明确市场需求。 而郭士纳通过一系列的小技巧,打破IBM的管理体制。 同时,郭士纳谈到“终身雇佣制”,认为它是个谎言。 然后,郭士纳打破终身雇佣制这个谎言,开始大幅裁员,后来才挽救了IBM。 如果当年不是郭士纳硬着头皮去当IBM的CEO,可能就没有其他企业管理高手去接IBM。IBM可能就已经被分拆成为不同的部分,甚至消失了。 人也一样。有的人喜欢抽烟,然后得了癌症。 这时候,医生建议他开刀做手术,并且停止吸烟。 但是,如果这个人拒绝开刀,而且还指责医生干涉他个人的吸烟自由,那么癌症就没救了。 

  

  那么,癌症是如何致命的? 首先,癌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很容易发生感染 ,尤其患者,骨髓造血的机能受到抑制 ,白细胞显著减少 ,更容易发生感染 ,常见感染为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混合感染 ,造成细胞、组织的大量破坏。 其次,癌细胞生长迅速 ,必须消耗大量营养物质 ;另一方面癌症病人因各种原因引起食欲低下 ,甚至出现低蛋白血症 ,营养衰竭 ,极度消瘦即恶病质,于是就是肿瘤恶性增长和身体迅速消瘦。 晚期癌症常伴发远处转移 ,若癌瘤生长或转移至重要脏器 ,直接侵袭、压迫或破坏该脏器的正常结构 ,便可引起死亡 ,如转移至视觉中枢可引起失明 ,转移至脑干 ,可引起呼吸停止 ,循环衰竭 ,另外 ,一些癌瘤可堵塞人体重要管道 ,导致功能丧失而死亡 ,如胰头癌梗阻 ,引发黄疸、肝功能、消化功能失常而死亡。甚至有些癌细胞团可直接堵塞某些重要动脉如肾动脉、肝动脉 ,致该脏器缺血死亡。 癌瘤直接侵犯 ,破坏大血管 ,使血管破裂引起大出血 ,常见肝癌、胃癌患者 ,最后因失血性休克 ,循环衰竭而死亡。

  

  随便说一下,根据两组数字: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2009年估计更低。以及预计2009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能达到12万亿元。另据数据显示,中国房地产销售总额将达5.7万亿-6万亿元,也就是说中国居民近半花销用在“买房”上。加上现有的经济政策。 这三个因素加起来,中国居民消费品大规模/通/胀可能一触即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