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故都忆旧】令人心痛的回忆【文摘】 -- 好猫如诗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故都忆旧】令人心痛的回忆(续)

城拆迁:这些古迹就这样被拆了(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昔日过街楼已不复存在。图片由张军民提供

  北京作为多个王朝的首都,城市本身就是历史遗产。虽说旧城改造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北京的发展,但看到代表老北京历史的建筑走向消失,一些人士开始呼吁保护这些历史遗产。城市建设给历史遗产的保护带来了许多难题。在保护历史文物古迹的呼声中,去年9月,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计划”。但是,如何进行保护的具体方案尚未出台。许多专家指出,政府对北京文化遗产整体的保护工作滞后。许多文化古迹已经消亡,要将长期放置的古迹保护起来更为不易。

  既要保护好古建筑,又要开发建设好市中心的宝地,北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两年没保住赵紫宸故居

  2000年10月26日,备受海内外舆论关注的文化名人赵紫宸、赵萝蕤故居――北京市美术馆后街22号院,在经过长达两年之久的抗争和诉讼之后,终于在中外媒体和众目睽睽之下被推土机强行推倒,夷为平地。

  位于平安大街南侧的这一古老四合院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学者赵紫宸、赵萝蕤的故居,它具有明代四合院的典型特征,具有罕见的“象眼”砖雕、精美的落地雕花隔扇和完整的院落格局,在北京的四合院中已极为少见。赵紫宸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者。赵紫宸之女赵萝蕤教授是著名的比较文学专家和翻译家,她花费十几年心血翻译出版了《惠特曼全集》和艾略特的《荒原》,对中美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赵萝蕤的丈夫是著名的新月派诗人、考古学家陈梦家,他收藏的几十件精美的明代家具堪称国宝。我国最权威的文化学者、文物专家侯仁之、罗哲文、郑孝燮、舒乙等指出,这一古老四合院“集建筑、人文和文物价值于一身”,“有巨大价值”,因而一再呼吁保护。2000年1月10日国家文物局专函提出:应该充分尊重专家意见,对22号院的价值进行认真确认,在此之前不要拆除。但仍然没有摆脱被推倒的命运。

  22号院的“四合院保卫战”是极其悲壮的。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赵紫宸先生之子、两航起义的功臣赵景心和夫人黄哲做了大量工作。赵景心说,作为中国人,我有责任保护祖宗留下来的古都,良心不允许我为了几百万元钱出卖这个小院。

  最后一个过街楼重建无望

  北京最后的一个过街楼的拆除也引起了当地居民很大反响。宣武区陶然亭办事处张军民告诉记者,有关部门曾表示异地重建,可时隔5年仍无任何动工迹象。

  7月15日下午,记者来到过街楼所在位置,珠朝街与官菜园上街的交界处。但这里已经是一片宽宽的马路,车来车往。马路旁有家工地正在施工,如果不是当地居民姚永老人的指点,记者不会知道自己的脚下就曾是名赫一时的京城最后一个过街楼所在位置。

  记者在陶然亭街道办事处的档案处查到有关过街楼的记载:过街楼地处儒福里,北段与自新路、官菜园上街交汇处南侧一号,分为东西两院,由过街楼相连。过街楼北侧门洞上,有砖刻“金绳”字样,南侧门洞上有砖刻“觉岸”字样,均为道光十年(1830年)的墨迹。

  家住中山会馆的87岁老人刘兆林一提起过街楼就很高兴,他说他儿时经常在过街楼上玩耍,那个年代过街楼是当地交通要道。当时,过街楼连接着珠朝街和官菜园街,人们经常经过过街楼去姑子庵(现健宫医院)烧香。近年来,过街楼成了很多明清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拍摄场景。一提起过街楼,尽管刘兆林老人很兴奋,但记者还是从刘老的眼晴里捕捉到一种很揪心的失落:这个过街楼是不该拆掉的,它是北京最后一个过街楼了,是历史遗产,应该保留下来,拆了多可惜。

  家住珠朝街、62岁的姚永老人告诉记者,当时的过街楼下门洞能够容下两辆车同时并行,门洞的两边都有房屋建筑。过街楼呈“拱”形,门洞的上面写了两个大字:觉岸。当时人们对这两个字的理解为:悔过自新,回头是岸。

  家住珠朝街、65岁的周志琴告诉记者,过街楼是历史存留下来的古迹的一部分,珠朝街是明清时期各地秀才举人进京赶考时读书和留宿的地方,当时考中状元的人在会馆登上上马石,跨马游街,都要经过街楼。

  曹雪芹故居重建能反映原貌吗

  北京市广渠门内大街207号四合院,是目前惟一被学术界认定的曹雪芹的故居遗址,在2000年被拆除。据了解,此院旧时的院落格局清晰完整,现存“端方正直”四扇屏门,存留的多处遗迹、遗物,与曹寅、曹雪芹有关。据雍正七年(1729年)《刑部移会》中记载,江宁织造隋赫德曾将抄没曹家的“京城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家仆三对,给与曹寅之妻孀妇度命”。曹雪芹从南京回到北京后,就是在这个老宅里,开始了“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人生旅程。2000年,北京市正在扩建的广安大街,使曹雪芹故居遗址面临灭顶之灾。曹雪芹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众所周知,拓宽一条道路,与为人类和子孙后代保存一个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孰轻孰重,应当不难认识。

  然而尽管周汝昌、冯其庸等国内最权威的红学家一致呼吁保护,但其还是没有逃脱被拆除的命运,仅保留一古井,并立碑纪念。目前惟一有史可查、有图可考的曹雪芹故居遗址即将毁于一旦,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记者电话采访了北京崇文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科的王长生科长,王长生表示,目前在着手对曹雪芹故居进行重建,位置离原址不远,只是稍稍往后移几米。王长生还告诉记者,要在曹雪芹故居建个曹雪芹纪念馆。但重建的纪念馆能否全面反映原建筑物的风格就不好说了。

  牛街找不到伊斯兰古建筑群了

  牛街礼拜寺是北京最古老的清真寺。它建于公元996年,初为辽代的阿拉伯学者纳苏鲁丁所创建,历经元、明、清各代扩建与重修,使其整体布局集中、严谨、对称。全寺占地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礼拜大殿、望月楼、宣礼楼、讲堂、碑亭、对亭和沐浴室等,是中国古典宫殿与阿拉伯式清真寺两种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建筑,一个典型的中国式伊斯兰古建筑群。

  自牛街进行危改之后,记者于7月12日再次来到牛街,看到除了街道旁标着“牛街”字样和一座留下的清真寺,已经找不到牛街的影子。

  家住牛街沙栏胡同27号的杨贺先生告诉记者,现在除了这个清真寺,再也找不到原来牛街的模样了,虽然新建起的高楼从色彩上采用了牛街人最常用的黄绿相间颜色,但这仅仅表现在形式上,已经找不到牛街原有的那种味道了。用家住牛街的杨涛先生话说,牛街不仅是北京的,也是整个中国,甚至是世界的,牛街改造是好事,从建筑上看没有更好地把一种文化和建筑有机结合在一起。

  据一位姓杨的牛街老人介绍,牛街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北京都忘不了来到这里参观,记录下这里的风土人情。现在新建的高楼大厦,能够改善牛街人的居住条件,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目前宽敞的大街上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寺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姚永老先生说:原来的过街楼就在这里。吴海花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牛街的清真寺周围已是一片瓦砾。吴海花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