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司礼监秉笔太监评论 -- AleaJactaEst

共:💬47 🌺4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刘震云

有个流行说法是中文系反而培养不出优秀作家,不过刘震云恰好是学中文出身的。刘公公的名字不算家喻户晓,但喜欢他的读者还是巨多的,比如著名的一地鸡毛,相信看过的人不少。尽管早已是公认的“新写实小说” 大师,刘震云还是喜欢自嘲为“小刘儿” ,这大概有点王朔嚷嚷“我是流氓” 的意思,成名人物故意做出的低姿态,通常当不得真的。

假的也好真的也罢,本监还是顺着刘公公的习惯,叫他小刘吧。小刘的外貌是颇为木讷的那种,我观察过他若干次,每回看,此公都是五官麻木,了无生趣。倒是他的眼神很灵活,而且透着狡猾。以小刘的这种气质,您要在中关村的大街上迎面碰见,弄不好能把他当成一个卖盗版光碟的。

不知道是否因为这个原因,小刘几乎从不逛街。他写<故乡面和花朵>的时候,居然在家里窝了8年足不出户,偶然出趟门,还是去楼下副食店买方便面,买一次够吃一个月的。小刘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很象路遥写<平凡的世界>的自闭状态,所不同者,路遥太过呕心沥血,小刘则游刃有余的多。所以,路遥死了,小刘却还健康地活着。

所谓静极思动,后来,小刘厌倦了这种犬儒的生活,开始频频在媒体上曝光,做嘉宾或是当评委,总之是对着镜头说一堆云山雾罩的话。影视圈多了一位著名编剧刘老师,以他的才智去迎合商业电影实在是人材的浪费,而且,未见得成功。<手机>的肤浅应景已被许多人批评,本监就不多说了,之前的<一腔废话>我也勉强读过,这部小说恰如其名,确然是废话连篇,乏味的很。

比较起来,我还是更喜欢80年代的小刘。那时候,他的早年作品高潮迭起,展露出惊人的创作才华。本监最早看到的是一个中篇叫<新兵连>,觉得不错,之后陆续网罗了小刘的一系列著作。等到后来的一地鸡毛改编成电视剧时,小刘早已声名鹊起,成为新写实派的老大。那阵子北京各衙门的侍郎主事是最郁闷的:“刘震云哪儿冒出来的?咱们衙门的这点龌龊事他咋这么清楚?”

领导们的郁闷咱管不着,小刘对琐碎生活的冷眼旁观还是相当深入的,甚至可说是无情的。许多热血青年看了<单位>以及<一地鸡毛>之后,都有种理想破灭被一棍打晕的感觉,没准儿还患上了“公务员恐惧症”。后来也出了许多擅写官场小说的名家,比如王跃文和周梅森,不过,当年刘震云的那种轰动效应大概是难得重现了。

“写实小说”其实只是小刘的玩票,他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写虚” 上面,也就是他的“故乡系列” 小说。地理上,小刘的故乡在河南延津,您不知道这个小村子也没关系,只要您读他的小说,这个地名会高密度出现,保证您下辈子也忘不了。小刘为他的故乡虚拟了各色人物和动物,引入历史的背景,安排他们的离奇命运,跟随着小刘的精神漫游,读者渐渐不知身在何处,直到彻底被小刘侃晕。

故乡系列中最著名的是三部曲:<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这里面我比较喜欢天下黄花,这部书不长,延续了小刘早期的文字风格,兼有写实和寓言的味道。另一部河南题材的<温故一九四二>也堪称杰作,您要是看烦了太平盛世风花雪月,不妨回过头读读这本沉重的一九四二,还是很提神的。

最后说说小刘花了八年抗战的时间写出的巨著:故乡面和花朵。这部无比漫长的小说被我期待了很久,终于在1998年问世。98年媒体还搞了些宣传,说它是中国版的<追忆似水年华>,更离谱的说法是中国诞生了一部“当代汉语的百科全书” 。小说出版后,属于叫好不叫座的那种,有毅力真正把它读完的读者似乎并不多。

这部四卷本长达200万字的小说,当年我读了一个月才读到第三卷,而且没怎么看懂。全书很象一个庞大的文字迷宫,人物和情节在这里都不再重要,看到最后只剩下无数的方块字在我眼前乱晃。本监后来看过一些学者对此书的分析,诸如“解剖乡村文化” ,“解剖人类灵魂” 等等,基本上,都象是胡说。

在这套书的扉页里,小刘写了一句话,很醒目:“为什么我眼中常含着泪水,是因为这玩笑开得过分。” 我想,这句俗套的话也许揭示了本书的另一层含意:看得懂也好,看不懂也好,一切都不过是一场语言的玩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