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谈绍兴北伐 -- 查理五世
查理兄认为:[QUOTE]
由此,俺相信以宋之富也养不起太多的军队。更由此判断,战国时代动辄几十万军队的动员是根本不可能的,不要说给养,这么多人怎么指挥啊?中国历史的记录,基本上越到近代军队人数越少,人口数却越多,由此推测,越远的历史越是传奇,至少在战争的记录上。
[/QUOTE]
我认为这里是可以商榷一下的。战国的几十万军队其实并非常备军。这些军队基本是临时征发的平民。如魏国的“武卒”之类的雇佣兵,荀子当日就说过是要伤害国家根本的。因此在当时主要还是靠临时征发的平民打仗。“武卒”之类恐怕只是少量的精锐部队。
动用几十万士兵的战斗必然是要妨碍生产的。所以因粮于敌也是重要的。而敌人对付的方法最有效的办法是坚壁清野。所以战国时期的战争真正开打的往往只有几个月。拖的时间太长的话,大家都受不了,都要回家种地去了。
战国时代的战争有时候也可以一打几年。但是不是大家在任何时刻都是满员的呢?也未必。例如长平之战从公元前262年秦夺取野王切断上党开始。但是直到两年之后秦赵双方才真正开始大打出手。按照《史记》,公元前260年四月到七月双方开始反复争夺壁垒。廉颇一直采取坚壁清野的方法。秦虽然采用强攻能够夺取一部分赵军的堡垒却始终不能有大的进展。秦军远道而来,再拖下去对秦军补给不利。这才有秦用反间计促使赵国换将。赵括上阵后主动出击。结果不是白起的对手,到了九月就全军覆没了。所以真正的战斗也不过五个月。
那么赵国为什么要换将呢?我以为不仅仅是秦国反间做得好。也不是仅仅因为赵王过于冲动,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秦国固然拖不起,赵国一样也拖不起。长平之战,双方主力尽出。秦军补给不容易,赵军的补给也不容易。廉颇统帅的赵军从赵都邯郸西上,逾“太行八陉”之第四陉滏口陉(今河北磁县西北),再西行过壶口关(今山西黎城东阳关),始人上党腹地,从此折西南行,沿八谏水(今淘清河),经八义村(今长治西南),过秦关 (今高平东北与长治界故关)才进入长平战区。这样一条补给线可能比秦军还困难一点。廉颇在这里固守,正应了古龙的那句话“让别人等的时候,他自己岂不是也在等?”在把全国可动用的兵力都投入前线的情况下,赵国也要速战速决,否则战事胶着下去,秋收不去说他,来年的春耕又怎么办呢?
从长平之战的结局来看。秦军在九月大胜尽觎赵卒之后,到第二年十月才能够平定上党全境。上党这么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而且部分已经为秦军控制,秦的得胜之师居然要用一年多才能够最后平定,秦军主力大概是一打完仗就立刻收兵回去割自己地里的庄稼去了。
由于只打几个月的仗,每次能够动员的人数当然不会少。补给也是跟得上的。由于年年有战争,老百姓其实早就全体受到了足够的实战训练。
岳飞的例子正好相反。中兴诸将的军队其实都是常备军。要维持一支常备军,开销和维持一支临时征召的军队不可同日而语。常备军不事生产,因此不能够象临时征召的军队那样自己解决一部分军粮和被服的问题。临时征召的军队在作战时虽然不带粮食。但是在前往集结地的时候就已经自己带好一定的口粮了。日后作战的补给的一部分也在集结的过程中由士兵从各地顺便带来。这样作的好处是补给成本低。坏处是对敌情反应速度太慢。常备军反应速度快了,但是对后勤的需要大大提高。自然不能够维持很多人数。当然,象北宋的禁军,清朝的八旗其实都已经是一堆国家养着的闲汉了。每年的漕运就是养活他们这些人的。可见后勤补给的巨大。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不会吧?我看到评定钟相杨幺起义后,光纳降就添了6万人呢 你克我服 字80 2004-09-24 01:23:01
后来都被遣散了 何足道 字0 2004-09-24 04:00:25
由此,俺相信以宋之富也养不起太多的军队 查理五世 字200 2004-09-24 20:35:58
这倒是可以讨论一下的
有道理,但是这就产生了更好玩的问题 查理五世 字258 2004-09-25 22:16:38
😄应当不是动员能力少了,而是象长平之战那样的大规模会战少了 任爱杰 字807 2004-09-26 00:06:28
最后一段也是萨的看法 萨苏 字86 2004-09-23 19:28:50
所见相同,这就是所谓的“势”与“时” 查理五世 字218 2004-09-23 19: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