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动漫游戏产业路在何方 -- apm43

共:💬58 🌺14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7 中国文化管理体制的缺陷

为什么学不来呢,这是因为世界大众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它的文化产业能不能发展起来是要靠机遇的。在正确的时间抓住历史机遇,那发展起来就会顺风顺水,如果错过了历史机遇,就会到处碰壁。

日本漫画能发展起来就是因为他们抢在了电视普及之前拓展了市场,并且在艺术突破上总能领先于更先进的艺术形式,于是其他产业不得不和漫画产业合作,形成共赢的局面。但是今天,中国漫画的受众群还很狭小,很难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任。中国漫画要想扩大影响,就得和电视电影游戏等已经很发达的产业竞争,而这种竞争我不认为漫画能有胜算。从反面来看,中国的电视电影以及游戏行业已经可以为观众带来足够多的文化消费品,而且还有国外的大量产品,现在指望中国的消费者大量回归漫画已经不现实了。

但是如果没有足够大的产业基础,漫画在日本发挥的作用就无法在中国重现。当你整个产业还不如人家一个公司的盘子大的时候,想让市场机制不受干扰的运转是非常难的。我们常常看到美国的经济理论拿到小国家就完全玩不转就是这个道理,美国的市场太大了,没人能垄断它的信息和资源,但是在转型期的小国家,各种黑手都可以分一杯羹。

所以如果我们不能打造一个干净自由的市场机制,那还是老老实实的办动漫培训班算了,毕竟办班也能挣钱。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中国曾经有过这样的历史机遇吗?回答是肯定的,虽然我们不确定那个时候如果我们抓住了机遇会变成什么样,但是确实我们曾经也有过希望。

这个希望就是画王,漫画杂志《画书大王》的简称。

画王这个称呼多少有点敏感,我曾经犹豫要不要写它。如果我足够聪明的话,就一笔带过,聪明人都是这么做的,例如国家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的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笔的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2008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就是对画王一笔带过,只是简单介绍说画王因为盗版日本漫画被政府拿下就完了。

我本来也想这么做,但是发现不行。如果我不说画王,那中国动漫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在中国这样的权威体制下,一个盗版商对动漫产业的贡献比政府还大,这本身就是一个很神奇的事情。

在八九十年代,我们国家和日本的关系还是很好的。那个时候我们卖资源给日本,日本给我们提供低息贷款,双方各取所需。在文化方面,我们引进了不少日本影视作品,也包括很多动画片。

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出现了很多盗版的日本漫画书。因为电视上在播放同名的动画片,所以这些漫画书非常受读者欢迎。以日本动漫《圣斗士星矢》为例,据说在90~91年间,中国卖出了600多万册盗版漫画,当时把印刷厂的机器都用坏了。那个时候中国在漫画领域最大的盗版商四川希望书店,据说其发行渠道覆盖全国,比新华书店的发行网络还要完善。

画王就是希望书店创办的一本漫画杂志,也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漫画杂志,最高销量据说达到80万册。画王秉承了培育中国市场和中国创作队伍的理念,以半月刊的形式出版,使中国的读者第一次比较全面的认识了中国以外的漫画。以画王第一期来说,刊登了两部中国原创长篇漫画,分别是谭晓春的《蟠桃会》和陈军的《天剑》,同时刊登了两部日本长篇漫画,分别是车田正美的《静斗士——翔》和高桥阳一的《足球小将》。此外,画王还选登了台湾香港新加坡的漫画,还有一个大陆的有关防骗的生活常识漫画。在漫画创作技巧方面,刊登鸟山明的《漫画研究所》把画漫画的一些优秀理念也介绍给大陆的读者。在咨询方面,介绍了台湾的郑问和日本的车田正美两位漫画家,以及日本最大的漫画杂志《少年跳跃》,还介绍了亚洲动漫流行趋势——圣斗士热。

最后,画王向中国青年发起了征稿活动。这是对中国读者进行启蒙之外画王的另一项贡献。从画王第九期刊登陈翔的《小山日记》,到17期刊登颜开的《雪椰》,画王挖掘出一大批中国本土漫画家,这些人都成为了中国漫画业的主力。

所以说,那些说画王只是一本盗版日本漫画杂志的人,很明显他们没有说实话。

大家可以点击这个链接看看当年的画王

如果画王能按照当时的思路做下来,我相信中国动漫不会像今天这样半死不活。如果我们当初能像对待小岗村那样对待画王,或许中国动漫就不会有那么多眼泪。

但历史不能假设。画王刊登的漫画都是商业作品,但画王并没有给日本相关方面支付报酬。日本方面曾专门来中国协商此事,但最终没能谈妥。之后日本方面像中国政府抗议,于是政府开始加强对漫画的监管。

但是显然,政府并不是打算关闭一家盗版出版社那么简单,而是对整个日本漫画进行清剿。中央电视台在94年11月11日至13日,以"打击盗版"为题,连续三晚在《新闻联播》中专门报道内地漫画情况。画面及旁白指出日本漫画书内容如何低俗、不良及暴力,并说一定要加强管理,不能让这些刊物荼毒祖国青少年。随后又突出一本由四川出版的《科幻世界》杂志,说此书如何有教益,图文并茂等;三晚新闻联播中都呼吁中国人以健康有益热爱科学为出发点。

从那时候开始,中国动漫被戴上了紧箍咒,创作只能追随主旋律。但说实话,那些“主旋律作品”既不健康也不科学。我们前面就说过,让孩子们在最需要学习的年纪学不到梦想的价值,学不到友谊的珍贵,学不到为正义付出,这就是最大的不健康;而不能启发孩子们系统性的思考,不能培养他们思辨的逻辑和尊重事实的精神,这就是最大的不科学。由于种种原因,新办的杂志一家一家的倒闭,刚刚出现的中国漫画家经历了生活无着落,创作无着落的尴尬。我看过一篇姚非拉写的回忆文章,那个时候姚非拉大概患有肺痨,他说他家里没米下锅,他一边咳血一边画漫画,但是他也不知道这些漫画该寄到哪里,能不能换钱回来。看得着实让人心酸。

姚非拉算是当时很红的漫画家,走在路上就能有人管他要签名的那种,其他漫画家的处境就更艰难了。于是刚刚有点起色的动漫产业开始了人才流失。我们虽然总是说中国动漫产业历史悠久,但实际上我们的根基非常薄,因为我们没有积累,就跟狗熊掰玉米似的,多少热血青年踏入这个圈子,就有多少心灰意懒者淡出这个圈子。

中国漫画——我是指现代漫画,从诞生起就处在前有狼后有虎的险恶环境。画王93年创刊,94年闭刊,只办了一年。从画王脱颖而出的年轻漫画家们可能没有想到,早在10多年前的1981,以《霍元甲》为代表的港台影视剧就进入中国大陆;1984年,《黄土地》的拍摄标志了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崛起;90年,《渴望》代表了国产电视剧的崛起;93年,陈凯歌拍出了《霸王别姬》;1994年4月20日,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NCFC)64K国际专线开通,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美国NSFNET,标志着中国成为互联网大家庭的一个新成员。两年后,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互联网时代在中国拉开序幕;98年,《第一次亲密接触》走红使网络小说走上舞台;再往后数3年,网游《传奇》进入中国。

在这个大浪淘沙的年代,中国漫画本来就没办法像日本漫画那样轻松惬意的成长,能不能杀出一条血路还在两可之间。当时的中国漫画只能称其为萌芽,好些漫画家还不满18岁,还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时候,就遇上了相关部门的霹雳手段,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也许读到这里很多人会很愤慨,但是,如果能结合当时的大气候来分析,或许就会发现它没有那么不可理解。

在苏联解体之前,美国和日本都指望咱们扛着苏联,所以对我们的态度相当的不错。一些日本人还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来使自己的国家摆脱美国的控制,所以对毛主席相当的崇拜。那时候日本右翼偷悄悄给战犯立块碑,没几天就被日本左翼人士给刨了。

中日建交之后,中日关系非常亲密,不光是引进动画片,像《血疑》,《东京爱情故事》,《追捕》等,都在中国有非常大的影响。

但是苏联解体之后,我们国家的外交环境一下子变得非常恶劣,所有国家都制裁我们,只有巴基斯坦和古巴两个国家支持我们。这种情况在小平同志92年南巡之后情况才逐渐改观。但中日关系却在走下坡路了。

日本早期想让中国在军事上成为它的盟友,在经济上成为它的资源供应国,但是苏联倒了所以它在军事上不是那么需要中国了;中国经济发展之快也完全出乎它的意料,没过多久我们就在某些领域开始和它展开了竞争。从我们这边来说,外资方面,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的资金涌入中国,加上我们自己的底子也越来越厚,我们也不再那么需要日本贷款了。所以在那个时候,中日表面上虽然还不错,但互助合作的基础却越来越薄。

而两国关系在政治层面的恶化导火索,却是来源于民间。中国人民其实并不排斥日本产品,但是对日本的印象普遍不是太好。有个传言在国内流传甚广,说日本买了我们的资源,自己不用,直接倒海里,给子孙后代留着。先不管这个传言真假,反正听了这话很多国人心里会不舒服。这一类传言并不少,加上那些让国人上火的历史问题,中国人对日本印象差就容易理解了。

有个八卦,说当年中日两国民间风起云涌,于是克林顿跑来跟中国人说,我们美国支持你们向日本人讨个说法。恰好日本人就历史问题给韩国道了歉,所以我们也要求日本人给我们道歉。可是日本人说他们不能连续两次刺激国民,拒绝了。后来克林顿又跑去和日本说你看你在亚洲混得多没人缘儿,一圈邻居都让你低头认罪,以后还是跟着我混吧。结果日本就向右转了。

克林顿这么折腾了一圈以后,美国收益最大,中日两国后来的行动都是符合美国利益的。我们其实也没吃亏。我们当年的国策就是闷声发大财,是我们的我们已经攥手里了,不是我们的我们也不惦记。其实就日本吃了亏。本来没病没灾的非要把战犯的骨灰放到神社里去合祀,结果历史问题成为了日本亚洲事务迈不过去的一道坎。

当然,靖国神社合祀并非几个日本人拍脑袋想出来的,确实是国内有那么一股力量在支持这个事。日本85年签了广场协议以后,经济蹦跶了两年,然后跌了一跤就再也爬不起来了。找不到前进的路,人们就会沉湎于过去不能自拔,哪怕过去是前进的障碍。日本右翼就是这么一群没出息的人。有一次央视的一个主持人去日本出差,临下出租车时听司机嘀咕了一句,恰好摄像机没关,就录了下来。后来找人听了一下他说的是什么,原来是:为什么当年皇军没有把支那人都杀光?这句话是我凭印象写的,原话肯定是这个意思没错。另外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个主持人就是水均益。

日本人对狭隘民族主义的危害是有认识的,但是他们认识的不是自己的狭隘民族主义,而是别人的民族主义。有一次国内开学术会,一个学者发言,说他在日本发现很多日本学者对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高涨深表忧虑,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如何疏导云云,这时另一个学者站起来问:为什么日本学者关注中国的民族主义,中国的学者关注的还是中国的民族主义?问得发言者一时气结。

总而言之,考虑到90年代中日关系从政治到民间舆论都是在急转直下这么一个大环境,流行于国内的盗版日本漫画以及脱胎于其中的中国原创漫画被作为打劫的弃子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毕竟在当时看来,动漫这个东西拿掉也不会伤筋动骨。

之所以离题万里的说一段国际政治,主要是想说清楚两件事情。

第一个事情是关于目标定位。日本的定位就不好,明明本身政治不能独立,却又想做亚洲的领袖,处在顺境的时候看不出来问题,一旦经济泡沫破裂,才发现计划赶不上变化,一步错步步错,碰壁之后又回去抱美国人大腿去了。

我们要吸取这个教训。我们的文化产业的定位应该和我们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相符合,不仅是目前相符合,更重要的是在未来相符合。所以我们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有个长远的宏大的战略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战略目标,我们应该在今天花大力气把我们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夯实,让中国的创作者更容易学到相关的知识和技巧,让他们更容易出成绩,让出了成绩的人更容易被注意到,并进而在更高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越是急于在短期证明自己,越是暴露自己长期发展的信心不足。

我们的动漫产业的确是处在困难之中,但是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人穷志不短。真正长青的基业都是在逆境中奠定基础的。

第二个事情就是由于画王事件给我们自身的动漫产业造成的长期影响。

画王事件缘起于政治,所以在后来的产业发展实践中,政治就成为不可忽视的诸多产业要素之一。但是在当时所做的政治选择仅仅是对国内国外政治环境的一个被动性反应,并没有考虑到动漫产业本身的长远发展。画王之后推出的5155工程失败就是很好的证明。

政治因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威力非凡。参与其中的人们嘴上不说,心知肚明,都习惯了逆来顺受。

比如说,94年底的新闻联播,就把日本漫画定性为低俗不良暴力的邪恶刊物。从那时起,翅膀还没长硬的中国漫画就对内涵更丰富的日本漫画唯恐避之不及。

我在读一些漫画人的文章时,隐约能感受到他们对此的无奈与愤怒。但是我问一位搞漫画的朋友,他在投稿的时候是否有因为这种意识形态上的问题而被拒稿,他说他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不过这个朋友本身的画风就比较中国,在这里顺便给他做个广告)。

但是目前国内动漫行业有很强的抵制日本动漫的舆论空气,这是可以肯定的。我就有亲身的体会。有一个动漫评选的会,我觉着唯一看着还可以的样片,评委就质疑这个片子是不是模仿日本的痕迹太重了。

于是我们就出现了非常荒唐的事情,有些青年,吃中国米,喝中国水,处中国人,行中国事,从来没见过日本人,搞出来的作品竟然成了日本的了。

动漫艺术有这么长的发展历程,积淀的东西非常多,要纯熟的掌握它是需要很大的精力还有很长的时间的,所以新人难免有模仿的痕迹。而中国的年轻一辈动漫创作者很多都是模仿日本或者香港的作品出道的。这也不能怪他们,中国儿童再非主流也不至于脑残到看了蓝猫后就寻死觅活的搞动漫吧?能点燃他们心中激情的主要就是日本的动漫。

所以这种行业内抵制日漫风格的舆论空气真正伤害了的就是刚刚踏足动漫行业的新人。他们用自己的激情和心血做出的作品不仅得不到经验和技巧上的指导,反而遭到了来自政治上的否定。这对于我国动漫人才培养体系的损害是不可小视的。

其实你说那些否定别人的人,他们往往是当年冲击的首当其冲者。他们对新人的指责反应了他们内心里深深的恐惧。他们害怕什么呢?害怕自己站错了队。

再讲一个比较雷人的故事。某中央领导视察动漫——我忘了视察的具体内容了,是以前看的一篇新闻,但是写本文的时候实在是找不到出处在哪里了。旁边一个陪同的人士指着一个动漫作品说:我们的动漫和日本的不一样,日本的动漫都是细腰,大眼睛,我们不是,我们非常有中国特色。

首先我要鄙视这位陪同人员的审美趣味。能给中央领导做陪同的想来也不是一般人,但他的审美品位实在是很特别。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男人和中国女人都和笔者一样,不喜欢水桶身材。中国古人也一样,楚王好细腰嘛。

下面重点说一说大眼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面这个女孩子是典型的日本画风。日本动漫作品当中有很多都是把人物的眼睛画的比较大。我们有些人把日本作品在国内的流传看作是文化侵略,为了批判这种文化侵略,就把这种大眼睛画法作为日本动漫文化的一个标靶,有事没事都批判两句。

这是很愚昧的,不比清政府把铁路拆下来扔海里强多少。

首先,文化,不管是日本的不是日本的,只要它优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那就应该引进就应该学习。我们这几年对中国文化的呼声不算小,不止一次有人出来呼唤大作品,要书写大历史。但是不要忘了,中国文化的第一条就是有容乃大。靠挤兑别人来书写文化,这是打着文化的旗号反文化。

第二,大眼睛和日本文化扯不上边。

下面这个图片是日本传统文化精粹能剧的面具,它的眼睛一点都不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之所以大量动漫人物把眼睛画大是因为动漫表达方式本身造成的。动漫创作是一个苦力活,一部动画片可能要画十几万张图片,漫画也不轻松,搞不好连载十年都没完,所以质量控制就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有时候会出现一部片子或漫画前面这个人长这样,后面就长那样了。

如果是个人的短篇作品,这个问题并不突出。但是像日本这样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这个问题就必须得到解决。所以你看日本的动漫角色往往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表情,然后突出眼睛等重点器官,再画一些人物特有的特征,比如发型或一道疤之类的东西。这样一方面不容易画错,另一方面即使有点走形,读者也不会很敏感。

再说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物的表情通过大眼睛来表达给读者会更直观,往往还能形成夸张的喜剧效果,应该说是动漫创作一个很讨巧的技巧。就算你不喜欢这种绘画风格,但对别人说三道四就很没道理。

第三,日本吃动漫这碗饭的人很多,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画大眼睛的。你愣说大眼睛是日本风,那么没画大眼睛的该怎么算?其实日本动漫文化90%以上都是商业文化,国内一些人对日本文化的不适应其实是对商业化的不适应。这些人如果不改改自己的心态的话,肯定会越来越不适应。

所以一个大眼睛就暴露了我们至少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动漫产业,特别是理论界,比较幼稚,跟青春期有严重逆反心理的孩子似的,不会客观大度的看待外来文化。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的一些政策严谨性不足。正确的政策必须是建立在产业实践和美学批判上,否则,就是政治教条,会给动漫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风险。

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不尊重创作者个人的创作自由。因为画什么东西,用什么风格画,这是他自己的自由,为什么会成为话题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