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写到那儿算那儿—说说白毛女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共:💬196 🌺153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续八:政治与道德(中)—火车继续往郑州开

道德在政治语境中是做为策略/手段存在,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权力最大范围内的延伸,而不是为了往高层次上带人,统治阶级使用这种或那种道德原则的标准仅看它是否好用。

中国传统政治治理使用的道德话语基本来自儒家。儒家的道德最早源于周时期“家国一体”的宗法政治体制。宗法制度起源于何时,尚有争论,但到周已经非常成熟,周王称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贵族的最高家长,同时也是天下共同的政治领袖,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为诸侯,诸侯对天子是小宗,而在其国则为大宗,爵位有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为卿,卿对诸侯是小宗,于其家则为大宗,其爵位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为士。士对卿是小宗,在本家则为大宗。大宗率小宗,天子-诸侯-卿-士则形成一个家庭统治网。在周划分群体是根据血缘关系,国是家的面貌出现,这种父权制的统治模式,很自然产生了孝道伦理。我们今天或许可以把孝描述成子女反哺,但政治语境中的孝则是建立在父对子生杀予夺之权上。

礼崩乐坏就标志着传统家国体制的解体,但先秦儒家继承了周的家庭道德观,并且把外在的社会规范,内化为道德追求。《郭店楚简》中《语丛一》里提到的,为孝,此非孝也;为弟,此非弟也。《语丛三》的,父慈子爱,非有为也。和孟子的思想何其相似。就是说,慈爱孝悌这些观念都出于天性,人为的慈爱孝悌则不够纯正。孔孟荀在具体的论述上或许存在差异,但他们都试图通过规范家庭秩序,给家庭每个成员安排合适的角色。凸显家庭领导人-父亲的绝对领导地位。同时将家庭秩序扩大为社会秩序,以父子关系,比拟君臣关系。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用于规范家庭内部关系的伦理话语,慈孝爱敬,在政治语境中成为了治理社会国家的手段和工具。

当然用类比的手段“移孝做忠”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忠和孝的问题,孝虽然源于宗法制度的社会规范,但毕竟是一种实在的情感。儿子面对父亲和属下面对领导,大臣面对君主,从情感上来说终归是不同的。当忠和孝发生冲突时,又该如何取舍呢?在孔子看来,自然以孝为本,也就是所谓,父子相隐,直在其中。但这中解决方法明显不能被统治者接受。儒家的其它学者就开始采用一种“捣浆糊”的方法。将“忠”“孝”通过强力搅拌混同起来,比如孝经里的:“以孝事君则忠”。让忠同时兼有“忠”和“孝”双重属性。

而这种对“忠”“孝”的捣浆糊式黏合,也使得在家国体制下,“公”“私”界限的泯灭。儒者通过希望提醒君主以公为念,考虑政策出于公心,比如说宋儒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就含有对君权的限制,所以理学在宋一直未能成为统治思想。而后世聪明的君主发现,灭人欲如果不是灭君欲,而是灭民欲,不就很完美了吗?公权力也因此得以全面扩张。

从中国传统的政治语境分析,儒家的道德观念在中国的大/小传统中主要是保留了空洞的概念,而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从更有利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对这些概念的具体内容进行自己的书写。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