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揭开SARS发病机理之迷 顾江发言震动世界同行 -- 青方

共:💬1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揭开SARS发病机理之迷 顾江发言震动世界同行

顾江教授在国际会议上的主题发言受到世界同行好评

2004年7月28日北大医学部基础医学院院长顾江教授在美国圣地亚哥召开的第十二届世界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大会上的主题发言引起了世界同行的赞叹。美国侨报记者田霞为此采访了顾江教授,并将采访内容刊登在2004年8月14日的美国侨报上。全文如下:

中国学者揭开SARS发病机理之迷

---访海归学者顾江博士

[本报记者田霞洛杉机8月12日报道]曾经令世界恐慌、让中国的经济遭受巨大损失的SARS,经过中国学者的不懈努力终于揭开了其发病机理之谜,这一成果将为今后研制攻克SARS病毒奠定坚实基础。海外归国学者,现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顾江博士带领的SARS攻关小组,历时一年左右,初步完成了SARS病理和分子形态学的研究。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SARS组织标本库,为防治SARS做出实质突破。在近日美国圣地亚哥召开的第十二届世界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大会上,顾江博士为此做主题发言,引起世界同行的赞叹。本报记者为此对顾江博士作了独家专访。

记者:您的报告题目是“SARS的分子形态学”,该篇作为这次大会的主题之一,标志着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在SARS科研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有着浓厚兴趣,也是对中国在这个领域领先地位的承认。那么SARS的病理机制具体是怎样的?

顾江:我国的研究显示,SARS不仅仅是肺部疾病,而是多器官,包括肠、脑、肾,特别是免疫系统的感染性疾病。SARS病人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肺部症状,死因多为呼吸衰竭,但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造成的。

我们在做了几例尸检之后就有了这种怀疑,以后的研究更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判断,再结合临床病历和对病人血液的检查,才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个渐进的研究过程,没有多方合作,群策群力和领导的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

我特别要赞扬参与这一课题研究人员的勇敢精神。由于尸体解剖是真正了解一种疑难病症的必要手段,但是SARS死者的尸体充满了SARS病毒,进行尸体解剖是相当危险的。当时,这个攻关小组成立了五个梯队,每队五六个人。在进入尸检现场之前召开了誓师大会,就像上战场一样,最重要的是所有人都是自愿参加的。

在国际上总共进行过41例对SARS死者尸体的解剖,其中37例在中国大陆进行。许多尸检是局部检查,而我们所做的是全面的检查。2003年我们共解剖了15具尸体,2004年解剖了3具。由于我国的SARS病人多,所以我们的研究相当细致和深入,把所有脏器都取出来进行检查和分析,利用分子形态学和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反复推敲,并且与SARS病人的早期血液进行比较。

我们发现其中淋巴细胞问题最大,淋巴细胞内发现SARS病毒,脾和淋巴结内细胞被大量破坏。如果一个病人的淋巴细胞持续下降,则病情恶化,进而导致死亡。如果病人的淋巴细胞数量从开始的下降到逐渐回升,就说明病人的病情有所好转,愈后情况会较好。经过反复研究和考证,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免疫系统的损伤。

记者:结合现在的研究成果,回顾当时的治疗方式,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

顾江:现在我们知道了SARS是免疫系统的问题,但反观当时,由于情况危急,使用激素可以缓解病人的部分症状,但只是权益之计,大量使用激素可能加重部分病人的病情。因为激素有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也没有明显的效果。当时用中医中药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可能是通过加强免疫系统的功能造成的,而且天然药物副作用较小。

顾江教授是文化大革命之后第一批留学的人员,1984年他获得英国皇家医学研究生院病理学博士,此后在美国NIH等多个研究所和大学进行医学研究和任教。曾担任美国DEBORAH心血管研究所所长。1992年开始在美国担任正教授,先后兼任美国CELL VISION和AIMM两个主流医学会杂志的主编,并曾担任国际分子形态学学会主席。2003年4月归国,出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

2003年4月在中国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北大医学部主任韩启德院士的大力支持下,顾江博士出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也成为归国学者,在国家危急时刻,临危受命的表率。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