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西医何尝不曾中医过!!!! -- 王威

共:💬147 🌺21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医学的故事——从巫术到科学(6)

六不治的扁鹊

图:针灸原处就是从砭石和骨针演进而来的。

图:12世纪宋徽宗时期,名画家李唐所绘的《灸背图》真实的刻画出千百年来无数像扁鹊一样四处行医的游方郎中的形象。

图:扁鹊像

图:春秋时代的齐国刀币

汉代司马迁作《史记》中谓:“扁鹊为医,为方者宗,后世弗能易也。”

扁鹊,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姓秦名越人。年轻时曾给别人当过客馆的管理人员。这时他结识了一位叫长桑君的民间医生,两人和睦相处了十多年,长桑君把自己的医术和验方传授给他。他读遍医书,熟知脉理,又服用长桑君的药物,看病时竟能看透病人的脏腑。这是X光最早的观念。由于扁鹊医术高明,精通内、外、妇、儿各科,擅长望、闻、问、切,尤以切脉著称。

有一次扁鹊过虢国,正遇上给虢太子办丧事。扁鹊就到虢宫门下询问太子临死前的情况,要求看看太子的尸体。

虢君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就派人把扁鹊请进宫。扁鹊用耳朵贴近太子的鼻孔听了听,发现还有断断续续的呼吸,并用手循着两侧的腹股沟处摸了摸,发现还有点热气。于是,扁鹊就叫徒弟用针在太子的三阳五会扎了几针,过了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了。扁鹊又用温药在太子的两胁下进行热敷,并服了汤药,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太子终于恢复了健康。

在扁鹊以前,人们以是否有呼吸来判断生与死,呼吸停止就是死亡。扁鹊首先指出,病人一时晕厥也可能停止呼吸,但脉搏仍可跳动。自扁鹊以后,医生开始用切脉来判定生死,这是世界医学史上一大发现,用心脏是否停止跳动、作为判定死亡的标准,沿续了近2500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有些国家才以脑细胞死亡来判定生死。

又有一次,扁鹊到齐国,齐桓侯接见了他,他见了齐桓侯气色,说:“您得病了,不过病还轻,及早治疗,很快就会好的”。齐桓侯拒绝了,扁鹊走后,齐桓侯对身边的人说:“居然想用治疗健康的人来炫耀自己的技术,这是什么医生。过了五日,扁鹊又去见齐桓侯,并对他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血脉里,不及时治疗,会越来越严重的”。齐桓侯很不高兴说:“我没病。”又过了五天,扁鹊又一次去见齐桓侯,严肃地警告:“您的病已经人肠胃了,再不治疗,恐怕就治不好了。”齐桓侯十分生气,干脆不理睬扁鹊。

又过了五天,扁鹊再一次去见齐桓侯,他看到齐桓侯转身就走了。齐桓侯派人问扁鹊是怎么回事,扁鹊说,他的病已在骨髓了,就是掌管人生死的神仙也无可奈何了。”

果然,没过几天,齐桓侯就病倒了。待到他派人去请扁鹊,扁鹊早已离开了齐国,于是,齐桓侯就病死了。

扁鹊也是个很有个性的医生,他提出拒绝治疗六种病人:骄恣不讲理的人、衣食不能适的人、藏气不定的人、身体弱到无法服药的人、信巫不信医的人,以及把钱看得比身体重的人。他的医名远播,当时赵国人就以黄帝时代的名医扁鹊称他。后来,扁鹊的绰号不仅掩过他的本名,也掩过了那位本名扁鹊的名医。

作为救死扶伤的名医,扁鹊自己的下场却很不妙,秦国的太医令李醯知道自己医术不如扁鹊,就派人把扁鹊暗杀了。

有一本叫做《难经》的书托名是他写的。

神奇的麻醉师华佗

图:中国古代的外科圣手华佗像

图:徐州华庄石刻,生动刻出华佗(左)正在为关公(中)括骨。在流传甚广的“三国演义”中着意的描写了这一情节。

图:曹操像。他曾经写诗记录战乱之后生人百不遗一的人间惨状。

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医学造诣颇深,精通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以外科和针灸最为著名。更创造性使用麻沸散作为麻醉剂,对病人进行开腹、开胸,把有病的肠子、脾脏等内脏器官取掉。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创举。当华佗施用麻沸散做外科手术时,西方外科医生还在用木棍击昏病人进行手术,可见麻沸散意义非常重大,只可惜麻沸散配方没能流传下来。后人推测可能有洋金花一类药物。在华佗之前800年,阉割术在中国很常见,因为每个帝王都有庞大的太监队伍。在那时,医生们同样也在手术前用具麻醉作用的药方减轻疼痛,而药方的成份没有在任何一本古书上记载,但是在距今较近的年代,人们用热胡椒面汤剂敷在生殖器上以止痛。手术的时候,把阴茎和阴囊用丝带缠系在一起,动手做手术的人用半圆刀把它们从耻骨处割离,用明矾粉末和树脂敷于伤口以止血。然后医生在尿道放置一块木塞。如果病人存活下来,就可以进入宫廷服务。

华佗对针灸也很擅长,施灸时取穴不过一、二处,每处不过七、八壮,而病可除。沿用至今有华佗夹脊穴。曹操患头风(头痛病)似三叉神经痛要依赖华佗针灸才可缓解。

他更强调体育运动是强身之本,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作了“五禽戏”,算是可靠的较早期的医疗保健体操。据载华佗的弟子吴普坚持练习五禽戏,“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

曹操患有头风或“风眩症”,经常头痛,发作起来时,十分难受。他曾请各方医生,以及自己的医官治过,都不见效。后来听说华佗医术高明,善治疑难杂症,就把他请来治。华佗判断曹操患“风邪”,为曹操在头上扎了针,很快应验,而且未再复发。

这一妙手病例,使曹操喜出望外,定要留下华佗在自己身边服侍。华佗是个“难得意” 的人,不肯为曹操一个人服务,因为他仍认为自己是读书人,“耻以医见业。” 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巫、医即使有所分别,地位相差并不很多。直到唐朝,韩愈仍将医与巫、乐师、百工并称,医师只是一些身怀虽虫小技的人。也因为如此,医术始终被称为“方术”。这种观念对中国医学发展有着极负面的影响。

于是华佗托词妻子有病,溜之大吉。曹操遣人追问。勃然大怒而把华佗投入狱中。公元208年终被曹操所害。“三国志”的说法则是华佗打算为曹操做“开脑术”,治疗他的“硬脑膜下血肿”,不幸却遭多疑的曹操杀害。

他的著作没能流传下来,现存《中藏经》是宋代假托。他的弟子有三人,樊阿善针灸,吴普著《吴普本草》,李当之著《李当之药录》,三人均为名医。

医圣张仲景

图:日本医书中的张仲景画像

图:中国画家蒋兆和绘制的张仲景像

图: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

图:医圣张仲景

图:在敦煌流沙发现的古代木简和竹简,其中有十二片谈到了医药方剂,年代大约在东汉前后。

图:四川大足石刻,张仲景腹诊图,刻于宋代。

张仲景名张机,是古代中国最著名的内科医师, 生活于东汉兵荒马乱的年代,疾疫猖獗流行。当时的文人曹植曾写道:建安二十二年,病后之气流行,每一家都有僵死的人,每一户都在哀号哭泣,有的全家患病而死,也有整族得病覆灭的。

张仲景的医术学自同乡张伯祖。汉灵帝时,他曾举孝廉,后来官至长沙太守。他认为,医学能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命以养其身。”在自己的传记中写到:我的宗族本来不少,大约有二百多口人。可是自从建安元年(196)以来,还不到十年,就有三分之二的人死去。其中十分之七的人都是死于流行疫病。他深感流行病对人的危害。终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通过勤奋学习,遍访民间,学习古代及当代各方面的先进经验,总结出他的医疗经验。写成了《伤寒卒病论》(或称《伤寒杂病论》,原书16卷,今传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前者专论伤寒,为发热性疾病,主要是发热传染病的辨证治疗原则;后者主要讨论内科杂病,也包括妇科、外科等症。) 集两汉以前医学的大成。

在书中,张仲景共论述脉象20多种,与现在常用脉象基本无异,并注意把脉诊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两书使方剂学达到空前发展与提高。《伤寒论》载方113首,用药170余种;《金匮要略》载方262首,用药214种。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常用方剂。所用剂型多种,内服有丸、散、膏、丹、汤;外用有洗浴、熏剂、滴耳、吹鼻、灌肠、栓剂等。张仲景所用方剂一般用药不多,配伍精当,后世称张仲景为“医方之祖”。他对治疗流行性热病,总结出六经辨证施治的规律。把这类病按六经,即三阴三阳经辨证进行治疗,分成六大类型。他总结了每一类型的表现、症状、脉象等等,然后把每一种特殊表现的病症的治疗规律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些纲领加以概括。针对每一种类型的病症,定出治疗的法则,方药,使后人有所遵循。

他确立的“审因辨证、因证立法、以法系方、遣方用药”的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础。

因为这一套理法方药的规律十分严谨,就医学本身而言,张仲景与古代许多名医不同,他并不采究各种疾病的理论,也不相信魔法或超自然的力量,完全自临床观点分析病因与病情。后人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医学上一个特殊的“经方派”。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即便是现在有些医生开出来的处方还采用该书原方。唐宋以来,该书影响远及海内外,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许多国家,均有许多人研究仲景学说。张仲景影响之大,人们都尊称他为“医圣”或“医方之祖”。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