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少林内功五行拳法历史与真传 注解·点评 -- 京城马国兴

共:💬6 🌺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续上页

点步:虚点问虚实之步法,是指虚足之步法而言的。点步善变,式如骑马,二足尖点地,腰竖直,头提肩松,一足直立,一足点出,左右换之,点步精者,行如飞也。

顺步:顺势用步之法也。左对右、右对左,就近而用,此其一也。你从左来,我从右进;彼从右来,我从右进。顺势而用,此其二也。两种用法皆为顺步之法也。

反步:扣者为顺,掰者为反,此以虚足的扣、掰而分顺、反之步法也。

勾步:落步带勾,或起步用勾,皆可为勾步。步中有脚勾之法。有里勾之扒,之挑;外勾之拦、之拌;足跟勾之踢、之颠。

曲步:即起动步时成曲线而进退的步法,或步法连续的进退之蛇行的之字步、三角步、玄字步、掰扣的旋转步,单转、双转,皆为曲步,变化多端,妙用无穷。

纵步:有直纵、横纵的分别,能前进一丈倒退八尺。以直纵为例,疾步站式,左足前,右足后。后足前跃左足起跳,右足先落地,左足仍在右足前成原站式,所跃纵约一丈远;前足后跃右足起跳,左前足先落地,右足仍在左足后成原站式,所退纵约八尺远。此直横纵步虽然妙用无穷,可当今之习拳者确极少练习了。

挺步:虚腿变实腿的方法,原步不动变之步法,是名挺步。挺步用于对手边盘、外盘抢进未闯满之时,或对手靠击之时,用对手来击胸腹而来不及闪躲变势,只将前足由虚变实,重心微前移者,便是挺步。

实步、虚步:双足必是一实一虚,双足虚实转换则身法、手法虚实亦随之变换。虚实足的分工是:实如槁,虚似舵,才能步如载身之舟。但虚实步所用的劲力则是“实则满、虚非无”,虚实都留有转换变化的余地,方为至妙。双足不分虚实,则犯双重之病。如步法双沉,必配以手法的双轻,才是半轻半沉的功夫手。

管步:即中管、外管、边管的单管、双管之步法,统称为管步。运用管步主要在闯满,效果最佳,对手没有变化余地。

偷步:予先潜伏而进之步,亦名曰探步。是入身实施杀手的必用之步法。而点步、站步、抵步,皆从此步法化出。

雀步:似雀的双足而跃尔。如左侧前站式,双足跃起左转落地而成右侧前站式,此为180度雀步转向。运用雀步纯熟,可有90°、135°、270°等不同角度的左右转向施招用手,可前进、后退,左腾、右移、四隅斜向进退,皆可用于较技实用。

步法之数,可与手法之数媲美,各门步法之繁,数不胜数,各家皆以认为重要者论之,然实授之步法,任何一门拳种的拳师皆随即授之。此与手法之传授相似,但又都在所论重要步法中化出,故学拳者要有举一反三之能,方可能掌握的较全面,但最终自己也会约繁就简而实记重要之步法,其它步法只在运用中体现了。手法亦如是,这都是手法、步法的技术内容之丰富所致。也就不得不如此而已了。

此论“盖拳不一家,而各擅其长”中,确少了“靠法”之论,未免是为遗憾,今依本文之立意,本经谱中的靠法之精义,欲将“有善于靠法者,如俯肩靠,侧肩靠、肩后靠、背折靠、压下靠、腹肋靠、胯靠、胯切靠、翻臀靠”以补足,说明各有擅长之精义。

俯肩靠:诀云:“俯肩一靠破铜墙”,说明俯肩靠法之威势雄猛。俯肩靠就是太极拳中的“海底针”式的用肩之靠法。靠法讲究用“崩炸、抖搜”的劲势,行功诀中的“左手一领右肩进,右手一领左肩行、首尾相应尖头力,气贯周身便有准;左肩高提右肩垂,右肩高耸左肩低。前冲后撞尖跟力,挟山超海名甚奇”。就是说的俯肩靠法的。

侧肩靠:是用肩髃穴处的靠法,名为侧肩靠。

肩后靠:即用肩胛骨平面的后向靠法。

背折靠:即背向对手,向后插足到对手两足中间,用腰折背向后靠的方法,名背折靠。亦可向左、向右折背的靠,这样也就是或背之左侧或右侧靠击了,亦名背折靠。

压下靠:不管是俯肩靠、侧肩靠、肩后靠、背折靠,所用崩炸、抖搜的靠劲,都是水平方向的。如果将上述各种靠法,都用压下肩的靠法,则所用的崩炸、抖搜的靠劲,都是向下砸击的,故皆名为压下靠。

腹肋靠:如正面对敌的腹靠、侧面对敌的肋靠,合名为腹肋靠。腹肋靠亦用崩炸、抖搜劲势,所靠之劲势,具有排山倒海之雄猛的威力。

胯靠:有侧向的胯靠、有坐胯的压下靠。皆具崩炸、抖搜之劲势,但胯靠较肩靠难度大,必精习纯熟方可至用。

胯切靠:主要用大腿外侧切靠对手大腿部位,此胯切靠多用在边盘法的入盘之瞬间,胜敌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间隙中。

翻臀靠:又名擂天鼓,背后向敌,欲上击打疾速后翻臀胯,击敌腹部,用崩炸、抖搜劲势。

能如此者,可谓诸靠之法全矣!尚有用头击之法,又不能不论!但头击之法最少,只是三下、正击,左、右侧击。

正击:用额头正面天眼处,可撞击、点击对手的脸面,胸部。

侧击:左右额角处、左右甩头点击对手的脸面,左右甩头撞击对手的胸部。

上述诸法,各家皆有擅长者也。虽有独自擅长者也,也能胜人,但还是不如“跌打抓拿之法大成者也”!然跌打抓拿之法大成者也的功夫艺境又是何样的呢?

打而又抓则打重:即以定用手,一手采用掳、摘、提、托、拦、搬等类似抓法控制对手,心中有所知之而有准,另一手则打击的就沉重、即拳打如钉钉,具有一下摧毁对手防守能力而取胜的特点。

跌而不打则跌轻:沾衣如号脉,则具沾衣十八跌之能,施用跌法而不用打法,则更显得跌法轻灵迅捷。此正“见势因之跌更奇”的用跌比用打法更为巧妙精灵之精义。

抓而不拿则抓松:用抓敷而不用抓挠,是抓而不拿则抓敷的必定松静自然,对手无所变化,敷而敌不得动转之精义,是神拿的控制妙法,非反关节的擒拿法可比。

拿而又跌则拿硬:以拿法实施跌法,则拿法之劲硬方能跌的人出。

此“跌打抓拿”四法,具“轻沉松硬”四势,犹如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具“升降涨渺”之四象,错行而相资。自然界四季四象错行而相资,万物生长化收藏。自身中四法四势错行而相资,万拳变化藏其中。拳势的“轻沉、松硬”犹如日月之代明而互用,皆能胜人。

“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句,语出《中庸第三十章》。

虽然“跌打抓拿”的各种招法形势与他人的相同,然“筋节与人异”。究竟“筋节与人异”在何处?这从“内锦气血入门六章”歌诀“内壮形骸气作君”一句知道,原来是崇尚“健顺和之至的太和一气”之宗旨,运用的是“健顺和之至的太和一气”的功夫。即“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方圆立体攻防发用之妙、悉委之以先天自然之神”的内家拳法。

而又达到了“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的大成艺境了,此正“所谓拳之上乘者耶”之精义。大成艺境者何?再看其下文之妙论。

试言其手法,则凭虚而入,不撄入之力,乘时而逢适中彼之窍。若僚之弄丸,循环无端。如丁之解牛,游刃而有余。

阐释:

试言功到大成艺境施招用手的方法,及其所显示的状况。手法是凭虚而入,不触及人之力,故能乘时而逢机,发之用必打犯而不伤人,则对手无还手化解之能力。双手似同殿称臣之官僚,相辅相成,摆布对手,如同戏弄弹丸一样(因古有熊宜僚之捶九丸于手之能,故借以喻之),左右逢源,攻防变化循环无端,圆活灵通。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亦如疱丁解牛一般,双手之锋刃,只在对手的种种攻防招法的缝隙间游走而实施,则人击我不着,我击打人无不中的,此正是游刃有余之绝佳妙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最节能”的说法,在此论述的清楚明白了,此论可为证验矣!

此段手法的描述,正是“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的一点子粘走相生、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化打合一的大成艺境。故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毫不受力之艺境。才能具备攻防较技时“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无上艺境。自然是“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不撄人之力,凭虚而入,乘时而逢机,适中彼之窍而及也”。手法如此精妙,真可谓大成矣!再看其又是如何描述身法的。

于身法,重如泰山之压,轻若鸿毛之飘。游扬处,花飞絮舞;变幻处,活虎生龙。

阐释:

手法精妙,必有身法为枢机,身法的大成艺境又是如何之景象呢?

身法之势,可沉重如泰山之压,可无坚不摧,其势不可抗拒,用于发人放人之瞬间;可轻灵若鸿毛之飘忽不定,来无影,去无踪,犹如一团清风倏忽。其势不受人之力,用于化解对手攻击之时刻。

柔行气时,身法如花飞絮舞,飘忽无定,但有一定;变幻处的刚落点时,如龙灵便,用力不见力而山莫能阻,似虎快利,出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此正较技时的“紧中急、急中猝;来无影、去无踪,一团清风倏忽。舒以长其筋,缓以蓄其力,迟以运其神,含以招其妙,活以猝其式,短以应其变,长以发其威”的大成身法。为何会有上述大成艺境的手法、身法之体现?再看其又是如何论述步法之大成艺境的。

若夫步也,具之且玄难。以觅踪亦长亦短,无能把作。进则为排山倒海,退则为雨散云消。

阐释:

若说步法,乃载一身进退之舟车,要具备步法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恰时切机而势势相承,节节相连之妙用,也是相当困难的。以寻觅步法之踪迹来论,亦可长步,亦可短步,亦直亦曲,没有精熟的修炼到随心所欲的圆活之艺境,是无有能力把握步法的操作之完美无缺的。如修炼精熟,步法运用达到至善尽美的境界,则进步之拳势如排山倒海,人所不及知,已自跌翻矣;退步则拳势为雨散云消,人所莫明速,早已脱离险境了。拳势万般妙用皆可由步法之进退腾挪中幻化而出之,正所谓:“来无影、去无踪、一阵清风倏忽”的大成步法下生风之妙境。

由上述大成的“手法、身法、步法”的分别论述,可知张氏所论“三法合一的大成拳法”之妙境,已从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的“神拳神明,具备神化之功”的艺境了。张氏拳法之妙,已然合盘托出,真乃令当今的习拳者神而往之。

不图为拳之至于斯也,用之习技不须另寻。故曰:习技莫先于习拳。余业儒也,而辟性好武。从拳操技,盖有日矣。吾以谓有文章者必有武备哉!

阐释:

神拳之化境,不单为习拳而至于此艺境,有此神拳之艺境的功夫用之习练各种兵器运用的技能,也就有了良好的功夫基础,不须另寻它途了。故说:习练兵器运使的技能,最好的是先修炼好拳术攻防功夫为佳,此是“拳成兵器易就”的修炼之先后顺序。

吾幼年专攻习儒家的齐身持家的治世之道,而辟性却喜好武术,从习拳开始,继之操演各种兵器攻防运使的技能,也有十数年之久了。习拳练武,深有体悟,感触颇深,吾以为,有治世之文才者,必须有武备在身,才能是文武双全之通才也。只有文武双修,才能体现圣传的文武之道的精义,即文武之道皆遵圣传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宗旨而行,方能彻底悟透文武之道是为不二之学,这也是中华民族始终不渝之精神的表现之所在。故立言:有文章者必有武备,方可成为济世之全才。

正以身于兵乱之世,必不能端章甫而点兵笔,即谓之武能佐文也。

阐释:

正值此身生于战乱之时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必然不能以文章治世,治学作论,而只能提笔做些习拳练武之经验总结了,以宣武学之要义,此正是武能佐文之明证矣!此正“文安帮,武定国”的一文一武之一驰一张的文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道也。

余尝录拳经数百首,并附诸械百法,编成一帙。实吾师陈松泉翁,少具狭气,重携金赀,遨游海内,遍访名家,描神摹巧而成之者也。余不敢没其善,亦不敢私其美,出而云之。同志以为登坛一助尔。

阐释:

吾曾经记录抄写了《拳经》歌诀数百首,并附有诸械练用百法,汇编成一册书稿。此书稿,正是曹焕斗先生说:“得孔昭先生从其高伯祖,在壶关县任中,所撰《拳经》”之一事。看来张横秋先生确实有一部《拳经拳法备要二卷》之著作,但这部原著至今尚未见到完善之原本,实为遗憾。

我之所以能成此《拳经拳法备要二卷》一册,实乃我的授艺之师陈松泉翁之功劳也。陈松泉翁,少年尚侠仗义,习武豪气十足,重携资金,遨游海内,遍访习武名家,集众家之所长,描神摹巧而成之者也。我得其所授,受益非浅,此乃拳之善之善者也,不敢将其淹没,亦不敢私自享受其美妙者也而不能广泛流传,故造册而出示之,希志同道合者,参照修炼。而有德者,代为传点,化施后学。再为补遗,以资后学之取法焉!

小结

此序文全面的表达了张横秋先生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整体认识,并分清了武术中有拳术和械术两项基本内容。论证了一个人,习文要兼习武,习武要兼习文,才能成为文武双全将相身之通才。只有文武双全之通才,才具冶世安帮的真才实学之能力。又论证了习拳要达到大成艺境。必须“不撄人之力,方能避实击虚,较技时才能游刃有余”。这些论述,可使当今的习拳者知道应如何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了,也就不会妄用血气之横力了。读谱有益,亦在于兹!

通过这篇引文的论述,清楚的知道少林拳法奥妙无穷也!

关键词(Tags): #【原创】续上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