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书笔记·苦难辉煌】前言和开篇 -- 青瓜

共:💬29 🌺16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读书笔记·苦难辉煌】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苦孩子 上

(因为这本书被俺爹征用了,所以俺只能在他不看的时候偷出来写笔记,那么必然导致这个进度比较慢,不过不急,啥事儿都急不得不是?)

记得基辛格还是尼克松说过这样的话,中国问题的复杂性是很多西方人难以理解的。比如说国共两党仇深似海,但却都将孙中山奉为国父(时间太久,只记得这个大意了)。在我们普通人的记忆力,孙中山时期的国共是蜜月期,不但亲密如一家(互相加入对方的党)而且精诚合作硕果累累(黄埔军校)。是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也背叛了中国革命,并且由此引出一个推论,如果孙中山不是那么早死的话……

金将军(默,这个称呼很容易让人想成东北面那位,就这么叫一次,下不为例)用了很有萌点的小说式的引导:“18岁毛泽东知道了孙中山……孙中山知道毛泽东吗?”

他年长毛泽东27岁。1925年3月他在北京病逝时, 毛泽东正在湖南家乡搞社会调查、办农民协会。后来震惊中外的湖南农民运动,当时还只是运行的地火。

但孙中山知道毛泽东。在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国民党“一大”上,有两个刚刚加入国民党的青年共产党员,以能言善辩、词锋激烈给国民党元老们留下了深刻印像

……

孙中山以赞赏的眼光,注视着中共的这两个新锐。他亲自批准毛泽东为章程审查委员。

但是

……如果没有俄国十月革命,孙中山、毛泽东这两个背景和性格都差异巨大的人,他们的生命轨迹也许永远不会交汇。 ……

十月革命改变了一切,孙中山的革命得到了新生的苏联的青睐,在与吴佩孚政府之间一些关切到苏联国家利益的谈判没有结果之后,苏联驻华全权大使越飞将目光投向了当时在广州的孙中山的南方政府。1923年发表的《孙文越飞宣言》宣示了孙中山和苏联之间合作的开始。

至于中共和苏联的关系,似乎是毋庸置疑的,毕竟共产党才是苏联的执政者,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是血脉相连名副其实的同宗兄弟。

但事实上事情并非如此,看看《孙文越飞宣言》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宣言第一条: “……孙中山博士认为,共产主义秩序,乃至苏菲(维)埃制度不能实际上引进中国,因为在这里不存在成功地建立共产主义或苏菲(维)埃制度的条件。越飞先生完全同意这一看法,并且进一步认为,中国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是实现国家统一和充分的民族独立。”

孙中山、越飞,一个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一个是苏联政府同时也是共产国际在中国代表。两人皆不以为中国存在马列主义生存发展的土壤;皆认为中国不存在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条件。

苦命的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认可和本派正宗苏联的支持。孙中山所信仰和坚持的是三民主义,苏联人支持的是帮助他们实现国家利益的任何人,无论是吴佩孚还是孙中山。

初生的中国共产党人被蒙在鼓里。当时没有任何人想到要拿这份宣言去征求他们的意见。

在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后,孙中山开始推行“联俄,联共,扶住农工”路线。而关于这三个政策的出台,金一南在文中有说明。1922年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坚定不移的支持让孙中山认为苏联是中国革命唯一实际的真诚朋友。而共产党在一系列革命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组织能力和骑士给孙中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共产党能给已经开始腐朽的国民党带来新鲜血液。

1923年1月《孙文越飞宣言》发表,他召集核心干部征询意见。

联俄大家都无问题,因为不论在道义在财政还是在武器在顾问,都需要苏俄提供强有力的支援。争论的焦点在联共。

汪精卫同意联俄,反对联共;

廖仲恺则赞成联俄联共,认为既联俄,就必须联共;

胡汉民介于汪、廖之间。

应该注意一下胡汉民。他的论点十分奇特: “无政府主义者离我们比较共产党员更要远些,对待无政府主义者尚且如此,容纳共产党员入党有什么可怕的呢?”

他向孙中山建议,先对共产党人有条件地收容。条件是“真正信仰本党的主义,共同努力于国民革命”;收容以后再有依据地淘汰。依据是“发现了他们有足以危害本党的旁的作用,或旁的行动”。

胡汉民的观点对孙中山影响很大。后来孙中山采纳有条件联共的主张,不同意实行党外合作,坚持让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实施“党内合作”,主要就是出自胡汉民。孙中山认为最理想的,是先用共产党人的力量改造国民党,再用国民党人的纪律约束共产党。

就在这种充满疑虑和警惕的气氛中,两党合作开始了。瞿秋白,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或候补执委,共产党的干部纷纷进入国民党的部门工作:

谭平山出任组织部长,林祖涵出任农民部长;在国民党最强大的一个执行部──上海执行部,毛泽东当了组织部长胡汉民的秘书;恽代英则当了宣传部长汪精卫的秘书;文书主任邵元冲未到任前,毛泽东还代理了执行部的文书主任。

但与此同时,有一个很关键的部门却是清一色的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

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党章,却专门设了第十一章《纪律》。孙中山、胡汉民在会上特别强调了纪律的重要。胡汉民专门作说明说: “嗣后党中遇有党员破坏纪律,或违背主义,当加以最严厉之制裁。”

这一章专对准共产党人而来。

执行纪律的操刀者,既中央监察委员会。

对于共产党的猜忌还表现在孙中山给蒋介石的一封信里:

若共产党而有纷乱我党之阴谋,则只有断然绝其提携,而一扫之于国民党以外而已。

从知道早期两党合作历史时起就在奇怪,为什么,孙中山一手提拔起来的蒋介石会在后来公然叛变革命?孙中山就这么容易被蒙骗?蒋介石杀共产党人难道就没有任何阻力?金一南在后面的文章里提到中国革命的血腥与残酷:

仅1927年4月到1928年上半年,死难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 工农群众和其他革命人士,就达337000人;至1932年以前,达100万人以上。罗亦农、赵世炎、陈延年、李启汉、肖楚女、邓培、向警予、熊雄、彭湃、张太雷、瞿秋白、恽代英、方志敏等大批中共的优秀领导者皆被杀害。

与之相对的则是:

列宁被捕流放过两次。

托洛茨基被捕流放过两次。

布哈林被捕流放过三次。

加米涅夫被判处终身流放。

加里宁多次被捕流放。捷尔任斯基多次被捕流放。奥尔忠尼启则多次被捕流放。古比雪夫多次被捕流放。斯维尔德洛夫先后被关押和监禁达12年之久。

斯大林被捕流放竟然达到7次之多。

蒋先生雄奇究竟哪里来的胆气进行如此叛变?孙博士的那封信也许能给出一点端倪来。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的合作伙伴。

伟大的民主先行者并不等于共产主义者。孙中山最终的目标是三民主义的中国,不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中国。今天我们很多作品把这位国民党总理描写成几乎是共产党的一员,实在是对历史的曲解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