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给犹太人打工的日子 -- 您很象飞行员嘛

共:💬40 🌺18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给犹太人打工的日子(续一)

公司办公环在国贸37层(俺走后没多久搬至富华中心),办事处一百多号人占了半层,邻居好像是法国某银行占了另外半层。办公环境不错,宽敞、明亮,PC也比较多(那时候可没有人手一机的事儿,中文处理都还是用WPS呢)。有一个不小的休息间,提供免费茶水热咖啡小零食啥的。有点儿怪的是负责行政的是五六个菲律宾人,很低调但是比较尽责,看来是老板沿用了亚洲人爱用“菲佣”的惯例。公司大致分成5类人,犹太人十来个是管理职位(只有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小姑娘是首代秘书),西欧和美国人是高级经理,东欧、新加坡、香港人其次,菲律宾人管行政,中国人大多是普通业务(有两个做的时间比较长而业绩突出的做到了项目经理)。

俺被分到的部门叫项目二部,负责电力、化工等行业的项目,基本上的业务模式还是传统犹太式的,公司从欧美低息拆来美金(现金投入)加联系国外供货商、技术供应商(设备和技术投入),通过运作合资、合作企业的形式,参与中方的项目建设,并在20—30年左右的经营期限内每年获得15%左右的内部收益率(依据项目不同有调整)。我接触的项目有青海钾肥厂,日照电厂,还有一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新人没经验从打杂儿开始,所做的工作无非是客户(国内政府、企业,国外技术、设备供应商)的日常联络,项目初期资料的中英文翻译,一些必要的技术交流组织,国内用户的外训安排等。我的主管是个匈牙利小伙子,三十岁左右吧,工作外的交流很少。其实就UDI的业务模式,中国的经理们大多已经具备某行业的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熟悉国内市场和客户心理,对国际市场的行情和操作模式学习也很快,加上语言优势,相比外籍经理效率更高,基本上一个人出差就能搞定很多事儿,而当时的外籍经理中文能力大多很弱甚至不懂中文,出差都得再带个中方人员当翻译,而且成本巨高(同岗位工资是中方人员的5—10倍以上《看您是哪儿来的了,不同国籍的外籍员工也差着行市》,还有房租和家属、度假等补贴),这也是当时的环境造成的,外企员工本土化刚刚开始在各大公司作为提案讨论呢。

我们(国内的)都爱出差,公司给的补贴不错,住宿标准不吝,基本上都是入住当地最好的酒店(投资方嘛,得有面儿呵呵。。。),而且公司是按外汇券发补助,而我们只需花人民币,这也是当时的外汇制度造成的。这样,中方人员出差每花1000元就能多拿500元左右的差价,有个哥们儿说的形象:打炮儿都挣钱(只要能开发票)。

因为岁数差不多,和首代秘书处的不错。她因为中文很好才有机会进入集团并被派来中国,所以总是一副很幸福的样子,也愿意跟我们多聊练练地道的京普儿,我跟她也学过几句希伯来语,什么傻狼母,拔入河哈趴儿累心之类的,就记得这两句了。小姑娘号称来华前服役时还开过战斗机,我半信半疑。菲律宾人里有个小伙子挺热情,我们几个有时候出去一起喝酒,我发现那小秘书长得虽然不错,可离近了看一嘴胡子一胳膊毛儿,接受不了呵呵。。。。。。

话题扯回大老板艾森伯格,听老同事们私下聊他的事儿。 1978年艾森伯格凭着朴素的感情和敏锐的嗅觉来到北京找商机。当时对越自卫反击战刚结束,中国迫切需要改善武器性能,但整个西方世界对中国还没有开放,而恰好以色列也需要出卖武器以降低高昂的国防成本,以及需要搞好和中国这的关系。据说艾森伯格打电话告诉当时的以色列总理贝京,说他有能力利用他的影响打开中国的军火市场,只要贝京给他所有军火贸易的独占权。1979年开始,他向以色列国防部买了一些先进的武器和设备,然后再卖给中国。由此抢占了前途无量的中国市场先机和制高点。当然这些生意和我们这个办事处无关了,犹太人的生意和政治“分”得很清楚的。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方面的信息中以双方都没有做太多披露,我也就是传个小道消息五儿的,上面这段纯属转载,请勿追查了。

吐别抗铁牛(醉眼迷离菊花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