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关于巴尔干问题的文摘和碎片 -- bbceve

共:💬2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关于巴尔干问题的文摘和碎片

最近涉及民族问题的东西多,也有人把巴尔干问题拿出来类比,不过天朝跟巴尔干背景相去甚远,贴一个以前写论文时找的背景材料当作巴尔干历史的简易版本。

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的历史文化根源

余建华

····

为便于理解本文研究对象,我们有必要先对“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民族问题”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行诠释和交代。

作为我们考察的对象,南斯拉夫(Yugoslavia)原是指南部斯拉夫人的地区。南部斯拉夫人(或南斯拉夫人)是欧洲的一个民族集团,在人种上属于欧罗巴人种东欧类型,按语言谱系划分,属于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南斯拉夫语支,包括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和保加利亚人。在20世纪,南斯拉夫作为国名的简称先后指三个国家,即1918-1941年的南斯拉夫王国(1918年12月成立时国名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1月改称南斯拉夫王国)、1945-1991年的南斯拉夫联邦(由波斯尼亚和黑萨哥维那、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马其顿六个共和国以及属于塞尔维亚的两个自治单位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和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区 组成)和1992年4月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2003年2月4日南联盟议会两院通过《塞尔维亚和黑山宪章》以及《塞尔维亚和黑山宪章》执行法,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从此不复存在,,一个新国家“塞尔维亚和黑山”宣告诞生。“南斯拉夫”作为国度的名称终于成为历史名词。因此,本文大多数地方提及的“南斯拉夫”(或“前南斯拉夫”),一般是指前南斯拉夫联邦所涵盖的疆域范围。

而我们所称的南斯拉夫民族问题,是指该疆域范围内的涉及南部斯拉夫人各族的相关民族问题,其包括南部斯拉夫人各族从古代民族到现代民族的发展进程中以及作为其载体的民族国家演进中,围绕这些民族的生存、发展及相关权益而出现的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必须强调的是,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的具体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近代到当代大致可以分成如下三大时期:第一时期从16世纪到20世纪初,主要是南部斯拉夫各族民族主义运动的萌芽、形成和发展,表现为他们在民族觉醒的过程中反对异族统治、争取自治和独立的斗争,并在后期兴起建立南斯拉夫人统一民族国家的潮流,同时南斯拉夫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也在形成之中。第二时期为一战后到90年代初,其中又可分为三个时段,一是第一南斯拉夫时期(1918-1941年),主要是王国大塞尔维亚民族沙文主义统治者引起的民族矛盾,集中表现为塞尔维亚人与克罗地亚人围绕国家体制的纷争;二是法西斯占领时期(1941-1945年),主要是南斯拉夫各族之间的民族残杀以及南共领导下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三是第二南斯拉夫时期(1945-1991),这是南斯拉夫民族问题最复杂时期,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包括主体民族之间、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发达民族与落后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民族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均有反映,突出表现为国家体制改革中反映不同民族利益的“保守派”与“自由派”之间的冲突,在后期主要是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引发的诸问题。第三时期从1991年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开始,主要是在前南土地上已独立的各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冲突及其国际化,典型表现为波黑战争和科索沃危机。显然,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的具体内容包罗万象,我们只能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在直至1990年代前的南斯拉夫民族问题中,南斯拉夫的民族关系(主要是塞族与克族、阿族的矛盾)和多元统一的民族国家构建及兴亡为其主要内容。

研究南斯拉夫问题的美国学者曾指出,要探究南斯拉夫的艰难动乱的历史与现状,“最重要的事是了解它的地理形势和自然特点”。 的确,在社会文化结构上,很少有欧洲国家具有南斯拉夫那样如此错综复杂的特性,而这一特性相当程度上是由南斯拉夫处于东西方十字路口的地理要冲区位所造就。

从南斯拉夫所在的巴尔干地理位置来看,背靠欧洲东南部大陆、三面临海的巴尔干半岛,位于亚洲、欧洲和非洲三大洲的交汇处,以两河六海为界:北面沿着萨瓦河和多瑙河自西向东与欧洲大陆相连,西面与亚德里亚海和爱奥尼亚海相邻,南面濒临爱琴海和地中海与非洲遥对,东面毗邻黑海和马尔马拉海,隔着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与亚洲相望。而南斯拉夫则地处巴尔干半岛的中部和西北部,恰好位于这个控制着三大洲的交通要冲上,既是扼守东南欧的要塞,又是进入东南欧的大门,并通过西部沿海地带拥有通往地中海的出海口。由此南斯拉夫处于十分特殊的战略位置,历来是大国必争之地。千百年来,先后有罗马、拜占廷、奥斯曼、奥匈等帝国在此展开刀光剑影、充满血与火的征伐与争战,南斯拉夫在成为这些四周强邻攻城掠地的逐鹿场所同时,无疑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被烙上这些东西方帝国文明的深刻印痕。而在东西方列强争霸角逐的背景下,南斯拉夫各民族长期处于外部帝国异族统治和分裂割据状态之下,其成员的族类民族主义根深蒂固,明显强于对统一多民族社会共同体的认同。

早在斯拉夫人迁来一千多年以前,就有居民生活在后来被称为南斯拉夫的这片土地上。约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文献首次出现关于这些原始居民的记载。当时希腊人把定居在巴尔干半岛西部和中部的各部落统称为伊利里亚人和色雷斯人。 据考证,“阿尔巴尼亚”一词来源于伊利里亚人的一个部落名“阿尔巴诺伊”,而后就出现了“阿尔巴尼亚人”这一民族称谓。这些伊利里亚人原始居民很自然地与毗邻的希腊文明发生了接触。主要是希腊商人同当地的伊利里亚居民进行货物交换,希腊人的影响还通过瓦尔达尔河谷地带扩展到今天的马其顿。不过希腊人的活动对巴尔干内地居民的生活影响不大。

至于罗马人对该地区的影响,要到前3世纪才比较明显。当时,罗马人对亚德里亚海东岸进行了几次远征,在当地修筑了一些据点。在前170-168年的战争中,伊利里亚人终究败于力量强大的罗马军队。前146年马其顿变成罗马的行省,南斯拉夫的领土也开始为来自南方和北方的罗马远征军敞开大门。直到公元9年罗马人镇压了孪生兄弟巴托领导的伊利里亚人抵抗之后,除多瑙河以东和以北地区(即今伏伊伏丁那一带)以外,南斯拉夫地区大都被强行并入罗马帝国,定名为“伊利里根”(Illyricum)。这片领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政治方面的统一,并在此后五百多年里经受罗马文明的熏陶。

罗马占领者、移居者和当地居民相互接近和同化,拉丁文化迅速在这一广阔地区传播开来,许多伊利里亚人开始罗马化,他们成为罗马帝国的重要兵源,有些人还在帝国升至高位,甚至成为皇帝,克劳狄乌斯等五位罗马皇帝就是伊利里亚人出身。然而这一地区始终未能取得文化和语言上的完全统一,罗马当局保留了该地区原有的希腊文化影响。

公元285年罗马皇帝戴克里先把罗马帝国分成东西两部。后来的君士坦丁一世把这两个部分又合并为一。因帝国经济、文化中心东移,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把帝国首都由罗马迁至古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廷,改名为君士坦丁堡。395年狄奥多西皇帝死后,罗马帝国再次分裂为东西两部,即以罗马为首都的西罗马皇帝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后者又称拜占廷帝国。由于拜占廷帝国领土大部分在希腊人居住地区,故也称希腊帝国。两大帝国分裂后,基督教东派(主要在希腊语地区传播)和基督教西派(主要在拉丁语地区传播)之间的矛盾分化加剧。尤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不仅继续控制东派教会的大部分,而且对西派教会也保留处分权。8世纪开始,联合西欧封建君主势力的罗马教廷与依靠东罗马帝国支持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分庭抗礼,争夺势力范围,终于导致1054年的基督教东西教会的彻底决裂。从此,东方教会以正统自居,故称东正教(Eastern Orthodox Church,又称正教或希腊正教);西方教会则以圣而公自居,故称公教会(Roman Catholic Church,又称天主教或罗马天主教)。

东、西罗马两大帝国的分界线正好穿过巴尔干半岛,即从南斯拉夫西南端的斯库台里湖往北到贝尔格莱德,直至萨瓦河,以萨格勒布为界。“这条分界线大致相当于拉丁语世界和希腊语世界的语言分界线,并与后来巴尔干半岛的罗马天主教和希腊正教的分界线大致吻合。” 以后在南斯拉夫地区,东方的东正教拜占廷文明与西方的天主教拉丁文明的分野与碰撞即以这条分界线为基础。

对以后的南斯拉夫社会和民族文化发展进程来说,上述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影响肯定是不可或缺的,但在相当意义上,严格的南斯拉夫历史的开端,还要以公元6世纪开始的斯拉夫人迁入为起点,这也是南斯拉夫民族构成历程中最主要的一块里程碑,当然也是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的渊源始端。

斯拉夫人最早居住在西起奥德河、东抵第聂伯河、南至喀尔巴阡山、北临波罗的海的广袤地区。今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河谷,被认为是斯拉夫人的摇篮。 促使斯拉夫人迁入巴尔干半岛的一大历史背景,是4-6世纪欧亚大陆出现的由东向西的民族大迁徙浪潮。这股移民浪潮动力的发源于亚洲腹地的匈奴人。4世纪匈奴人经中亚到达东欧,6世纪后期在匈奴人征战的推动下,来自黑海的游牧民族阿瓦尔人从今匈牙利平原沿多瑙河流域南下,并驱使大批斯拉夫人向南、向西越过喀尔巴阡山脉,进入巴尔干半岛。在阿瓦尔人的裹胁下,斯拉夫人参与了对巴尔干半岛的征伐。但在移居巴尔干半岛的过程中,人数众多的斯拉夫人摆脱了很快失去优势的阿瓦尔人的控制,沿着罗马帝国的古道,利用拜占廷帝国的内乱,在巴尔干半岛各地定居下来,并在650年前后占领了整个伊利里亚人地区,其势力甚至一度往南扩展到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新到的斯拉夫人逐渐同化了原有的绝大部分业已罗马化的居民。9世纪末建立的匈牙利王国如同锲子般地插入斯拉夫人原先连成一片的东欧地区,不仅结束了斯拉夫人向巴尔干半岛的迁徙,而且把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南部斯拉夫人同东欧的东、西斯拉夫人永久地分隔开来,从此南斯拉夫人的历史脱离欧洲其余部分的兄弟民族而独立发展。

这些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南部斯拉夫各部落在迁徙过程中,或征服同化当地居民,或与当地居民融合混居,演化成南斯拉夫人几个分支民族,即后来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马其顿人及保加利亚人等民族的祖先。他们为了争取立足安居之地,曾经同拜占廷人、阿瓦尔人、马扎尔人、法兰克人、威尼斯人等进行了连绵不断的战争,建立起若干中世纪的公国、王国和帝国。

南斯拉夫人中,斯洛文尼亚人最先来到巴尔干半岛,8世纪以克拉尼为首都(后迁至卢布尔雅那)建立最早的独立国家组织——卡林西亚公国,但不久便臣服于法兰克王国。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今斯洛文尼亚成为其东南边区。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斯洛文尼亚属于罗马天主教范围。1278年斯洛文尼亚被并入哈布斯堡王朝版图,受其统治6个多世纪直至一战,日耳曼文化影响进一步加深。

7世纪初斯拉夫人的一支克罗地亚人迁入巴尔干半岛西北部。924年特尔皮米洛维奇王朝托米斯拉夫大公统一克罗地亚,控制部分波斯尼亚,克罗地亚王国达到鼎盛。因王位继承纷争,1102年克罗地亚王国为匈牙利王国所吞并,16世纪又随同匈牙利处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

也是在7世纪初,塞尔维亚人进入巴尔干半岛,8世纪在今塞尔维亚南部建立拉什卡等公国,随后又在今黑山建立杜克利亚公国。应塞尔维亚大公要求,9世纪拜占廷皇帝派遣基里洛和梅托迪耶兄弟俩前来传播基督教,两位传教士不仅使塞尔维亚人纳入了基督教东方教会,而且大大促进了拜占廷文化在巴尔干半岛的传播,以致大部分南斯拉夫人皈依了东正教。1169年斯蒂芬尼满雅成为拉什卡的大茹潘(公国首领)后统一塞尔维亚,占领马其顿北部、科索沃、泽塔、达尔马提亚、胡姆等地,1190年摆脱对拜占廷的依附而独立。1331年在大败保加利亚和拜占廷联军后,塞尔维亚王国发展为巴尔干半岛的强大帝国。 斯蒂芬杜尚统治塞尔维亚期间(1331-1355年),帝国从北向南推进,先后占领了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塞尔和希腊等广阔地区,其版图一度从内陆扩展到亚德里亚海、爱奥尼亚海和爱琴海沿岸,以斯科普里(在今马其顿)为首都,疆域几乎占据整个巴尔干半岛的2/3,为塞尔维亚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波斯尼亚曾在不同时期为拜占廷帝国和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马扎尔人统治过,12世纪末,在“巴昂”(统治者)库林的治理下,波斯尼亚逐渐发展为独立国家,并建立鲍古米尔教派的波斯尼亚教会 。14世纪为波斯尼亚王国最盛时期,占有部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领土和达尔马提亚地区。

395年罗马帝国最终分为东西两部分时,马其顿归入拜占廷帝国。6、7世纪之交,斯拉夫人来到这里,同化了当地居民,接受了东正教和拜占廷文化。976年斯拉夫人萨穆伊尔建立了以奥赫里德为首都的马其顿国家。

由上可见,8-14世纪,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人由民族形成向建立国家的进程逐渐过渡。这期间,他们在与东、西斯拉夫人之间疏离、隔绝的情况下,经历了不同种族、民族的融会交合,逐步分化为不同的南斯拉夫人各民族共同体。他们受到东方拜占廷文化和西方拉丁文化的交互影响,分别皈依了东正教和天主教,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地域分野,在塑造他们各具特色的民族性同时,也造就了他们之间根深蒂固的民族社会文化差异。“这些民族先后建立的国家此起彼伏、兴衰交替,但是其命运却始终脱离不了拜占廷帝国和其他帝国势力交相争霸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使巴尔干半岛各民族在反抗帝国统治的同时也纷纷效仿帝国的模式来构建国家、竞相扩张称霸。结果演出了一幕幕‘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国家演进历史剧。在这种相互征服的建国历史中,斯拉夫人的各民族乃至巴尔干半岛的各民族之间,都不同程度地结下了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积怨。”

关键词(Tags): #巴尔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2
    • 🙂【文摘】关于巴尔干问题的文摘和碎片 O

      • 🙂 1 bbceve 字11239 2009-06-29 07:46:02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