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现代人写古诗的尴尬 -- 人间树
最牛满分作文成了最近的热门话题,我也凑热闹说上两句。评分我大概给80分左右--同时要承认的是,如果让我自己在考场写一篇同题诗歌,我达不到自己的及格线。
重要的是,现代人写古体诗,算得上是难能,却未必可贵。虽然我自己写作古体诗难能,但并不能因此放弃评价标准的可贵。
下面以最牛作文和江城兄作文的问题具体来说。
首先,由于时代相隔,文言已经不是我们今天使用的
语言,大家用不好这种语言是正常的,用得好反倒有点奇怪了。
例证:
与起义军没有瓜葛的老百姓可以见而怜之,而革命党人不能见而怜之,就象卫生队去抢救伤员不能叫见而怜之。
见笑,意思是让大家笑话了。令人见笑不对--见笑见笑,贻笑大方,或者说令人发噱都可以。
第二,由于文言本身不能在日常生活而只能通过阅读来习得,在作诗时袭用前人佳句在所难免。
例证:
最牛诗歌共51行102句,大约20来句明显袭用,20%左右。
江城作文44句,
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
直接引用,大概10%左右。
另外都有些半句袭用,如断鸿声里,炮声隆,折戟沉沙之类。
第三,前人的佳句并不是为今人引用而作,引用时如果不加妥善处理,很容易造成文气不畅,甚至辞不达意。
例证:
最牛作文:
原句本为长夜难明赤县天,以长夜形容中国的时局,
改动后多出个赤焰无所指,有一脚踏空的感觉。
也许可以辩解为,用赤焰难明来形容黑夜之黑,连赤焰都无法照亮。
但是,我们不是总说一盏明灯照亮黑暗吗?
这里的改动毫无必要,倒象是记忆错误,把长夜错记为赤焰。
皇祚不复,用于政权覆灭,无法延续的情况。
如杜甫的运移汉祚终难复。
诗中列举的种种国耻都是清朝尚未灭亡时发生的事情。
考生把祚理解成了运气,才会写出这样的句子。
六十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考生还是很有想法的,李鸿章原句本为三百年来伤国步,是指满清立朝三百年。
而考生可能认为,在1840年之前国步稳健,无须感伤,只感伤1840-1901的六十年。
这个想法无可厚非,原句也并非不妥,可以理解为感伤三百年来国步从稳健到踉跄的过程。
但这里他忽略了下一句八千里外吊民残,这是李鸿章对割让台湾的哀悼。
这个内容应该在前面写甲午战争的内容里包括了,而不该放在辛丑条约的位置。
这个问题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李鸿章并不以年代为序描写史实,而是在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
他这样写毫无问题,而考生这样写问题就大了。
而且,这两句在李诗那里,主语是作者自己。
而在这首诗里,变得没有主语了--谁在感伤?
李鸿章吗,他是怎么出现的?
考生自己吗,时间上不对--六十年来,只能是从现在倒推六十年。
江城诗歌:
金樽清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
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
后四句出自《春香传》,用在这里原本很好,但是与上文衔接不好。
上文在对比清廷与强敌,后文却只铺陈清廷,成了剃头担子一头沉。
简单改法,是把上文两句顺序调换,让清廷失政连接后四句。
复杂一点,是把后四句清廷与百姓的对比改为与强敌的对比。
林则徐
送我凉州浃日程①,自驱薄笨短辕轻②。
高谈痛饮同西笑③,切愤沉吟似北征④。
小丑跳梁谁殄灭⑤?中原揽辔望澄清⑥。
关山万里残宵梦⑦,犹听江东战鼓声⑧。
这里林则徐自问小丑跳梁谁殄灭,随后自答:我久有澄清之志。
要紧的是,小丑尚在跳梁时才能有此一问,积极地表示舍我其谁的气概。
而江城是站在倭人迷梦终获嘲的时间点上发问,这个问题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第四,除却前人成句,不但佳句难觅,就连句子写得通顺,正确都并不容易。
例证:
最牛诗歌
聊诌一诗悼君魂,勿怪字拙人不见。
君作为第二人称,只能用于单数。
用于复数,必须说诸君,其他第二人称如公,卿,也是如此,须说诸公,众卿。
江城诗歌:
单复数问题。
在语气上纵和聊是不搭配的。
覆灭遭明显为了凑韵,太过生硬。
试想用于假设,不用于回忆。
最后说说最牛诗歌的最大问题--跑题。
这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的,他从诗歌到序,后记都以文言写就,为什么标题却是现代汉语?
如果用文言,应该写成 过烈士陵,谒烈士陵,这些题目绝不会强调门口。
为什么考生不这样写,而要全身古装却头顶贝雷帽?
站在....的门口,这个题目是很考究的。
正常情况下,应该写尚未进入某个地方,某个状态的憧憬,不安,担心,
也可以写成,即将离开某个地方的留恋,徘徊。
关键在于:门口意味着进的即将发生或出的最终完成,都暗示着某种重要的状态改变。
这个题目不适合用来写普通的参观感触,因为参观感触不应该发生在门口。
考生的诗歌明显写于2008年,大概也是他的得意之作--所有袭用都没有问题,但可怜越女夜夜哭这种新时代的句子都能被袭用,可见他的确热衷于古典诗歌写作。说这首诗是当场创作的,我只信一半:大部份是早就写好的,只有 止于其门 和 吾今立于陵门口,思绪纷飞感万千 才是考场上为了切题而写上去的。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