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学】狗男狗女 (三十一) -- 阿康
贴一段,再怀念一下:
依稀往梦似曾现
丁磊在序中说得一点儿没错:“人生是注定要和年少时光重逢的”。那么N年N年后的这个午后,吃饱喝足陷在办公室的转椅里,翻检着手边的这本《我的射雕时代》,我分明清晰地看到年少时光从时间之河的彼岸渐渐浮现起来。
看83版《射雕》时,还是小孩子,当时家里尚未添置电视机,看射雕先是在邻居唐阿姨家看的,那台十二寸的黑白电视机令我心满意足;然后有一次上前楼刘小华家玩时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她们家居然有十八寸彩电,人家是马来西亚归侨侨属,有资格拿亲戚的护照上免税商场挑大件;再后来嫌每晚两集放得太慢,又打听到父亲工作的单位里有人弄了录相带在小礼堂里白天晚上地连轴放,于是中午拼命地赶作业,晚上跟着邻家大哥大姐上父亲的单位里扎堆看去。大冷天里,礼堂水磨石地面冻脚,一屋子男女老少却看得津津有味。其间一有闲人士白天已经看了二遍,晚上还意犹味尽地接着来看。此公好义务讲解,一到关键时刻就开始咋乎起来。你想啊,本来极富想象力的一出武侠剧,弄得玄机皆无,现在想来是够让人郁闷的。
但,这丝毫阻挡不了我观赏《射雕》的兴致,由于大致知道了故事情节的走向,所以我更乐衷于关注主要情节之外的枝节问题。我实在是关心黄蓉头发上的缎带换了几种颜色;杨康那个坏坏的笑和穆念慈那欲拒还迎的眼神;还有蓉儿讲话时头一歪,眼珠子机灵地一转,手捻着发梢,小嘴一抿:“哪,靖哥哥,听我爹说……”那俏丽的神情简直迷死了当年的我。每逢洗头时,故意不擦干,这样就可以有理由跟妈妈说让头发披着多晾会儿,然后学着黄蓉的样儿将两边长发用缎带束在后脑勺中间,在院子里显摆来显摆去,分明有点儿“东施效颦”的意思,却自个儿先将自个儿美得半死。那时候还爱学港版射雕里的配音语气,那些人一开口有个习惯性的语气助词:“哪什么什么的”,有点儿类似文言文中句首“夫”的用法,我在语文课上开小差时这么联想来着。效仿了一阵这样的句式并活学活用在日常生活用语上:“哪妈妈,老师讲每人要交三块钱班费”。这种句式不止一次地被当语文老师的母亲狠狠揭批。
回头想来,我的确不是个标准的金庸迷。看金庸的年头,我似乎对琼瑶阿姨更上心;看《射雕》,我更关心射雕之外的相关链接。比如熟记无线五虎将的大名;比如翁美龄的男朋友还有个哥哥叫汤镇宗;比如苗侨伟和他老婆戚美珍开了个眼镜店生意蛮好……买了不少射雕剧照粘贴纸换着各种角度贴在簇新的笔记本上,藏在抽屉的最深处不让人碰一下;自习课上忙着抄:“问世间………早已明知对他的爱……”这些歌词,用拼音标注着曲里拐弯的粤语发音,一部射雕让人忙活得异常开心。
成长的年代中,不知几时悄然地淡忘了射雕情怀。上班后的某一年,在香港《文汇报》上赫然看到“翁美龄香消玉殒N年祭”的 专版,信手翻翻就过去了;98年这里的省台重播83版《射雕》,这一次看时瞅着翁美龄其实有点儿土兮兮地象村姑,梅超风那眼晴不就是多抹了点蓝眼影嘛,哪有当年以手遮目观望时那般惊心啊,那桃花岛的布景道具看上去也够假的哦……怎么了怎么了啊,怎么就寻不见当年看射雕时的激情了啊?
我们中间隔了些什么?是罗大佑童安格齐秦?是四大天王梅艳芳林忆莲?是成龙第一滴血007终结者?是王家卫吴宇森还是哈日哈韩?我不知道。
此刻手边的这本《我的射雕时代》,除了丁磊的序令我突生感动,感慨。而后,寻不着更多打动我的地方。反讽解构颠覆故事新编无厘头搞笑,这些网络文学的利器在这本小书上淋漓尽致地运用,还有那些无遮拦的想象力带来的新鲜的文字,其实是蛮有趣地。可是仅仅有趣就足够了吗?仅有想象就足够了吗?我早已走出童年,现在我很少依靠想象过日子,所以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知道除了想象我们到底还能干点什么?可是,没有想象,人生确实少了很多快乐,比如在读《我的射雕时代》时,我莞尔一笑的同时感觉就比较平淡。当然,这多少得怨我自个儿,少了想象力的人有时确实有点乏味。但是,不管怎样,我还是得感谢《我的射雕时代》这样一本小书,它给了我片刻回忆和想象的空间,比如生活,比如梦。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2 层
😨今天才看出来,你的头像是黄蓉呀! 扔石头的 字65 2004-08-01 05:32:41
1? 你不说我也不知道呢 梦里依稀 字22 2004-08-01 05:43:57
那图上不是把四个演过黄蓉的都列出来了. 扔石头的 字111 2004-08-01 05:50:56
嗯,我是说我的这个头象
😥除了陈玉莲的小龙女,我看没有谁演好了金大侠的女主角们。 梦晓半生 字130 2004-08-02 14:51:25
嗯,写得好,我记得翁美玲去世的时候,场面很大滴。 扔石头的 字194 2004-08-01 06:22:51
😁那直到26岁才看的怎末办? 海天 字114 2004-08-01 09:00:37
😜还是有的,我后来看过,不过 梦里依稀 字47 2004-08-01 06: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