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备战经济学兼为毛泽东时代辩护(一) -- 达雅

共:💬784 🌺1738 🌵10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备战经济学兼为毛泽东时代辩护(六)

六、 人浮于事

备战经济的年代里,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大量的厂矿企业被建立,两三亿人成为“工人阶级”。这一过程,伴随着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也存在着种种争议和问题。其中争议较多的,是“人浮于事”。

所谓“人浮于事”,是指在企事业单位,员工数量多于所需要的。大家上班时间并不总是在干自己的本职工作,看报纸谈天下象棋打毛线,甚至把孩子带到办公室来。这种状况在70年代中期以后比较严重,严重到上至中央领导邓小平,下至基层工程师我岳父都觉得老这么着不是个事情。可以说,后来的改革开放,从分田到户到承包企业再到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和各种各样的“人浮于事”做斗争。

但是,共产党并没有一个政策鼓励搞“人浮于事”。“人浮于事”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和一个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经过了二十多年各方博弈的,其中必有经济学上的原因。

首先,对于中央来说,一定程度的“人浮于事”是合算的。国家和企业不同,企业可以解雇工人,而国家是不可以解雇国民的。即便是在和平时期,“保障就业”也是各国政府的一个重要课题。事情就是这么多,能选择的无非是,让90%的人全力工作10%的人失业,还是大家都只用90%的时间工作。考虑到10%的失业人员可能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要付出的成本,后者可能是更合算的。例如这一阵子,中央老是号召国有私有企业不要解雇员工,要求国有企业多招收大学毕业生,就表明对于中央来说,让这些企业“人浮于事”比较合算。而在备战经济中,“人浮于事”更加合算。

备战经济的不确定性要远大于和平经济。中央常常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下一步干什么。这时候当然就希望下级能够迅速执行。比如说,希望鞍钢抽调三个技术好手去建设攀钢。由于鞍钢是人浮于事的,四个人的活八个人干,那抽三个好手去就是了。如果鞍钢就四个人,抽走三个人自己的生产就要受影响,鞍钢肯定不愿意,要扯一阵子皮耽误时间好训练三个人顶上,而扯皮耽误时间对于中央当然是不合算的。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浮于事”的一个重要优点:训练熟手。如果考虑到可能的战争中熟手也是消耗品,一发炮弹下来三个熟手可能就没了,那这个优点就太重要了。

其次,对于企业,“人浮于事”也是合算的。由于企业面对着高度的不确定性,上级可能下令调人,政治斗争可能要打倒人,干各种非生产事务也需要人,企业当然希望能干事情的熟手多一些,于是企业就会向上级要编制。明明五个人人能干,跟上级报要七个人的编制,反正编制内人员工资上级发,人来了归我企业用。就是暂时空着编制,下次拿来解决个家属工作问题也是好的嘛。

再次,对于个人,“人浮于事”也是合算的。八小时上班六小时干活两个小时打毛线工资一分钱不少,作为“经济人”,你还有什么不满意吗?

国家、企业、个人都合算,或者说,都具有“经济性”,是备战经济下“人浮于事”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而到了70年代,备战经济逐渐结束,这种“经济性”也就逐渐不存在了。

首先是中央。中央需要企业“人浮于事”是为了应对备战和战争的不确定性。当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以后,给你七个人的钱让你干五个人的活就成为一种严重不经济,或者说傻的行为。所以邓小平复出了就要整顿“软、懒、散”。对于企业来说,没有了不确定性,人多就成为麻烦,干多干少干群矛盾这些问题也很头痛。而在基层,我岳父这样的也不高兴“人浮于事”,因为他干得多别人干得少拿钱一样多他不平衡。大家都不满意,改革改革,于是不再“人浮于事”,大家忙得团团转。

要我说,“人浮于事”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可不就是说你想多干点就多干点,想少干点就少干点,想不开不干也成,那还不是“人浮于事”到家了。所以,我岳父不平衡,是他小农思想作祟,一点亏吃不得。当然,这话我是不跟他当面说的。

回来了,给大家拜个晚年,并按期复工。最后提醒一下,上班时间在办公室上网的,可不兴回帖反对“人浮于事”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