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不计活子非好汉——与热爱围棋的朋友们共勉 -- 燕来

共:💬8 🌺1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不计活子非好汉——与热爱围棋的朋友们共勉

不计活子非好汉——与海内外热爱围棋的同胞们朋友们共勉

不计活子非好汉!

大家一齐努力,让这口号响彻云霄天下传扬!

内容提要

本文各段落皆有小标题,是为提要。各段落小标题如下:

中国围棋观与日本围棋观

什么是计活子?

按围棋基本规则,怎样计活子?

“计活子规则”一定要一人一手地将棋盘下满吗?

协商终局时,怎样按最终局面来计活子?

原始的计活子——先唐两溢之棋

什么是计枰点?

填满计枰点——应氏计点制规则及2008世界智力运动会围棋规则

计活子规则的填满数子法与计枰点规则的填满计点法之比较

关于“路”的概念——唐代围棋数路法中,“路”是什么?

计活子子路合计数子法与中国棋院数子法之比较

解读唐宋围棋数路法的操作程序

唐代围棋数路法的实质和特点

日本棋人对唐代围棋数路法的误解

对日本围棋规则的实质性批判

计活子数路法与日本计目法之比较

什么是还棋头?——介绍其然

解读“还棋头”——讲解其所以然

计活子的算法计有两类共五种

还棋头与计活子的关系

关于“实现361的圆满”

计活子“还棋头”数子法与中国棋院数子法之比较

中国围棋悠久的历史上,书写着“子多为胜”这四个大字

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军事的常识看围棋规则的优劣

评判规则优劣的第一标准是合理性而不是简单性

数目法取消了扣眼位与数子法取消了还棋头,今棋相对于古棋是进步还是退步?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棋界数典忘祖臣服日本

向赵秉义先生致以围棋的敬礼

不计活子非好汉!

正文

不计活子非好汉——与海内外热爱围棋的广大棋友们共勉

中国围棋观与日本围棋观

以生存棋子为目的来下围棋,是中国围棋观;以争夺土地为目的来下围棋,是日本围棋观。前者产生“子多为胜”的中国式围棋,后者产生“地多为胜”的日本式围棋。“子多为胜”的中国式围棋是计活子的围棋,“地多为胜”的日本式围棋是计枰点的围棋。

中国围棋观产生于炎黄尧舜“天下为公”的伟大思想,中国式围棋模拟炎黄坂泉之仗,视棋子为活生生的人(部落的百姓),对局者(部落首领)为百姓的生存权利而斗争;日本式围棋产生于日本天皇“天下为私”的军国主义,日本式围棋模拟日本的侵略战争,视棋子为围占土地的工具,对局者(统治者)为一己私利而掠夺土地和资源。

中国式围棋,在棋局的最终局面上,黑白棋子和平共处,两个部落融合为一个民族,其最终局面是一个美好的新社会;日本式围棋,在棋局的最终局面上,呈现出被两个统治者瓜分的地图,其最终局面是一个黑暗的旧世界。

详情请阅《论围棋的精神》、《论围棋的意义》、《论围棋的目的与手段》等文章

问,什么是计活子?

答,以生存棋子为目的来下围棋,以子多为胜(最终能够生存在棋盘上的棋子数量较多的一方获胜)为准则来判定胜负,就是计活子。

详情请阅《计活子围棋规则——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一文

问,按围棋基本规则,怎样计活子?

答,按围棋基本规则,一人一手走到底,实着不利可放弃,一直下到双方无路可走而自然终局。这种实战中自然终局时的局面叫做“最终局面”(见图三)。在最终局面上计算各方活子的数量,活子较多的一方为胜方。注意,因眼位与公气是气而非子,故计活子理应扣除眼位。

问,“计活子规则”一定要一人一手地将棋盘下满吗?

答,不。当盘面无争时,对局者双方已能精确地预见到一定会出现的“最终局面”,于是可协商终局,不必一人一手地将棋盘下满。

问,协商终局时,怎样按最终局面来计活子?

答,协商终局时,按最终局面来计活子的操作程序如下:

(1)无争休止

图一:无争局面

7┌●┬●●○┐

6├●●●○┼○

5├┼●○○○○ ●-争棋过程中白方提取黑子1枚

4●●●●○●○ ○-争棋过程中黑方提取白子1枚

3○○○●●●● 黑方有死子1枚,在(C,2)处

2○┼●○○●●

1└○○○○○●

_abcdefg

当盘面无争时,对局者双方已能精确地预见到一定会出现的“最终局面”,于是双方同意结束争棋使棋局休止。休止后,通过“做棋”(清理死子与填入活子)来致使棋盘上呈现双方共同预见到的“最终局面”。

(2)清理死子

图二:清理死子后的局面

7┌●┬●●○┐

6├●●●○┼○

5├┼●○○○○

4●●●●○●○ 提走了(C,2)处那一枚黑方的死子

3○○○●●●●

2○┼┼○○●●

1└○○○○○●

_abcdefg

(3)填入活子

清理完死子后,要保留活棋所必须的气点(基本眼位与公气),然后在其余空点上填入活子,直至填满。填满后的局面就是对局者双方共同预见到的“最终局面”。

图三:填满计活子局面(最终局面)

7┌●┬●●○┐

6●●●●○┼○

5●●●○○○○

4●●●●○●○

3○○○●●●●

2○○┼○○●●

1└○○○○○●

_abcdefg

(4)计算胜负

在最终局面上,计算各方活子的数量(惟子是子,眼位非子),活子较多的一方为胜方。本例,黑方有活子22枚,白方有活子21枚,黑方多1子胜。

原始的计活子——先唐两溢之棋

图三所示填满计活子局面(最终局面),就是先唐时期的“两溢之棋”。两溢之棋见于《敦煌棋经》(佚名先贤写于北周,约在1500年前)棋制篇第六,原文是:“棋有停道及两溢者;子多为胜”。

请阅《敦煌棋经“子多为胜”句之解译》一文

问,什么是计枰点?

答,计枰点规则,以争夺棋枰上的交叉点为目的来下围棋,以点多为胜(最终争得枰点数量较多的一方获胜)为准则来判定胜负,就是计枰点。

应氏计点制规则及2008世界智力运动会围棋规则是地多为胜的计枰点规则,并且皆以填满计点法来计算胜负。

填满计枰点——应氏计点制规则及2008世界智力运动会围棋规则

应氏计点制规则及2008世界智力运动会围棋规则采用填满计点法来计算胜负。填满计点法,在眼位上也要填入棋子,即不留眼位填满棋盘(但因黑白棋子各有180个,而棋盘有361个枰点,故填后盘上剩余1个空点)。

图四:填满计枰点局面

7●●●●●○┐

6●●●●○○○

5●●●○○○○

4●●●●○●○

3○○○●●●●

2○○○○○●●

1○○○○○○●

﹢abcdefg

填后,棋罐内无剩余的棋子;棋盘上留有白方的1个空点,表示白方为胜方。

计活子规则的填满数子法与计枰点规则的填满计点法之比较

问,计活子的填满数子法与应氏填满计点法有什么不同?

答,计活子与计枰点两者在无争休止与清理死子这两个程序上是完全一样的,但在填入活子与计算胜负时,有一个重大的本质上的不同。计活子,因眼位是气而非子,故要在保留必要的且足够的眼位的前提下填满棋盘;计枰点,因眼位是地,故不留眼位而无条件地填满棋盘(但因配置的黑白棋子数量比枰点数少1,故填后仍有一个空点存在)。

计活子与计枰点两者在填满计算时都可利用应氏棋具来使计数变得简单便捷,使用7路棋盘时,应氏棋罐配置的黑白棋子数量各为24。仍以前述7路棋盘这一局棋为例,介绍如下:

图三:填满计活子局面

7┌●┬●●○┐

6●●●●○┼○ 填后,

5●●●○○○○ 黑方棋罐内剩2个●,

4●●●●○●○ 白方棋罐内剩3个○

3○○○●●●●

2○○┼○○●●

1└○○○○○●

﹢abcdefg

计活子,填后,黑方棋罐内剩2个●,白方棋罐内剩3个○,可知棋盘上黑方有活子22个,白方有活子21个,黑盘面多1子胜。

图四:填满计枰点局面

7●●●●●○┐

6●●●●○○○ 填后,

5●●●○○○○ 白方留有1个空点,

4●●●●○●○ 棋罐内无剩余的棋子

3○○○●●●●

2○○○○○●●

1○○○○○○●

﹢abcdefg

计枰点,填后,白方留有1个空点,棋罐内无剩余的棋子,可知棋盘上黑方有地24点,白方有地25点,白盘面多1点胜。

填满计活子局面是填满但保留了眼位,故棋子皆有气而活;填满计点局面是填满且不留眼位,故棋子皆无气而死。

请参阅拙著《计枰点围棋规则——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一文

关于“路”的概念——唐代围棋数路法中,“路”是什么?

问,唐代围棋数路法中,“路”是什么?

答,路是在保留了眼位后能有棋子生存于其上的空点,路的实质正是子。唐宋等子比路之棋,是在回填做棋后得到的等子局面上比较两方路的数量来判输赢。唐宋围棋之“路多为赢”其实质正是“活子多胜”。

计活子子路合计数子法与中国棋院数子法之比较

问,计活子与中国棋院数子法在操作手续上有什么不同?

答,计活子与中国棋院数子法两者在无争休止与清理死子这两个程序上是完全一样的,但在计算胜负时,有一个重大的本质上的不同——计活子,因眼位是气而非子,故数活子时不计眼位;中国棋院数子法,因眼位是地,故数子(实为计枰点)时要将眼位计算在内。

在清理完死子的局面上,中国棋院数子法是按“子空皆地,包括眼位”之规则将各方的子与空合并计算(公空由双方均分);计活子法是按“子路皆子,眼位非子”之规则将各方的子与路(路是眼位与公气除外的空点)合并计算。

仍以前述7路棋盘这一局棋为例,解释如下:

图二:清理死子后的局面

7┌●┬●●○┐

6B●●●○┼○

5BB●○○○○

4●●●●○●○

3○○○●●●●

2○W┼○○●●

1└○○○○○●

_abcdefg

按中国棋院数子法,将各方的子与空合并计算,黑地为19子加5个空点,共24点,白地为20子加5个空点,共25点,盘面白胜1点。

按计活子数子法,黑方的5个空点中有3路(以字母B标记),白方的5个空点中有1路(以字母W标记)。黑子为19子加3个路子(路点上可填入之活子),共22子,白子为20子加1个路子,共21子,盘面黑胜1子。

解读唐宋围棋数路法的操作程序

以生存棋子为目的来研究围棋,人们不难对唐代数路法做出合理的解释:

1、唐代围棋为什么要求后走的一方收后?

这是为了平衡手数,使黑白两方下出的着数相等。

(唐代围棋为实现其偶数终局的规定,后下子的一方收后时是可以收一着单官的。)

2、唐代围棋为什么可不必收完单官?

这是(在平衡手数后)将未收的单官平均地分配给黑白双方。

3、唐代围棋为什么要将俘子和死子填回到各方的围空中?

这是做棋——在手数平衡的条件下,经这样的手续做棋后,就使棋盘上黑白两方的棋子数量相等。

4、唐代围棋为什么只数空,不数子?

不数子有两个原因:

(1)做棋后,棋盘上各方棋子的数量恰为对局总着数的一半。只要记录了棋谱,就不必再数了。

(2)胜负由黑白两方活子数量之差来决定。求差时,棋盘上等量的黑白棋子不论数量有多少,它们都一样地互相抵消掉。因此,可不必关心棋盘上各方棋子的数量。

5、唐代围棋数路时为什么要从所围实空中扣除活棋的基本眼位?

棋子要拥有留作恒气(永远不会被消灭的气)的基本眼位,才能最终永远地生存。基本眼位要保护起来,任其空虚,不得有棋子存在于其上——据此得到基本眼位是气而非子的认知。

数路的实质是数子——数一数在各方围住的实空中还能生存多少棋子。因基本眼位是气而非子,不能将它们与子等同看待,所以要将其扣除。

6、唐代围棋“路多为赢”应如何理解?

各方所围实空中,基本眼位除外的空点叫做“路点”,简称为“路”。路点上可以填放棋子,也可省略填子的手续而将路与子等同看待。

一方活子的数量由两部分棋子组成:一部分是做棋后存在于棋盘上的子,叫做“局子”,另一部分是与子等同看待的路点,叫做“路子”。

通过做棋致使两方局子数量相等时,两方路子数量之差恰等于两方活子总量之差。于是,可用“路多为赢”来判定胜负——此即唐代围棋数路法之原理。可见,“路多为赢”正是“子多为胜”——生存棋子较多的一方获胜。

唐代围棋数路法是一种简便的数子法。从时间顺序上说,是我国历史上产生的第三种计活子的数子方法。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计活子数子法,详情请阅拙作《计活子围棋规则——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唐代围棋数路法的实质和特点

唐代围棋数路法的实质和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1)以生存棋子为目的来下围棋。

(2)以“子多为胜”为准则来判定胜负。

(3)以“子路皆子,眼位非子”为依据来做棋数子(这里,眼位系指基本眼位即活棋必不可少的单方的眼位与双方的公气)。

(4)按“等子比路”之数路法原理来简便地计算胜负。

(5)在等子条件下以“路多为赢”为表现形式来体现“子多为胜”之准则。

日本棋人对唐代围棋数路法的误解

唐代时,日本先后十九次派出遣唐史来到中国,同行的有大批留学的僧侣和知识分子,其中有众多的围棋爱好者。在此期间,唐代围棋的数路方法通过这些留学生传播到日本。

不知始于何时,日本人视围棋为争地的游戏,认为围棋的目的是围地。日本棋人想当然地把“围地多胜”的观念加在唐代围棋之上,就对“子多为胜”的唐代围棋做出了根本性的误解。

日本棋人将唐代围棋之“路多为赢”误认为“围地多胜”,于是产生出疑问——数空时为什么要扣除眼位呢?难道眼位不是地吗?由于日本棋人对于数空时要扣除基本眼位不能理解,进而不能赞同,终于,在距今700多年前至300多年前的某个时候,日本棋人(笔者猜想应是高僧日莲)在不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下废除了唐代围棋“数路时,要从每块棋围住的空点中扣除其眼位”的规定,将“子多为胜”的数路法改变为“地多为胜”的计目法。

从唐朝至今,一千年以来,日本棋人只学会了唐代围棋数路法的操作手续,却未能懂得数路法的科学道理,日本棋人未能透过中国唐代围棋数空的表象看出其数子的实质,迷失了“子多为胜”这一最伟大、最简单的真理而走入歧途——这就日本式围棋的来源。

日本计目制规则取消了唐代围棋的座子,使棋手获得布局行棋的自由,被认为是一种进步;但取消“每块活棋要保有两个基本眼位”的规定却铸成大错——正如倒洗澡水,连同盆内的婴儿也一起泼掉了。

日本棋人将“子非地”、“提子为负地”、“单官非地”、“眼位非地”等错误说法强加于唐代围棋,制造了围棋史上最大的冤案!不仅侵犯了创造围棋的我国先贤的名誉,也给中国古代围棋涂抹上愚昧的色彩,损害了围棋高雅优美的形象。

详情请阅《日本棋人千年的误区与盲点》一文

对日本围棋规则的实质性批判

日本棋人对唐代围棋的根本性误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在围棋观上将唐代“子多为胜”误读为“地多为胜”;二是在算法原理上将唐代“子路皆子,等子比路”误读为“惟路是地,子点非地”。日本计目制规则保留着关于这误解的种种信息,请看日本计目制规则关于其操作程序的说法:

1.为什么不收完单官?

因为单官非地(只是无用的驮目),所以不收单官。

2.为什么要将各方被提取的棋子和死子填回到各自的围空中?

因为提子和死子都是负地,故应回填。每回填一枚,就使所围之地减少一目。

3.为什么只数空不数子?

因子非地(有棋子生存于其上的枰点不是地),故不数子。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棋子生存在棋盘上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是棋子的着点,再一个是棋子的气。日本棋人关于“子非地”的说法否认棋子的着点是地,就是否认棋子生存的必要条件,不是连死活也不知吗?

大家知道,棋盘上的361个枰点都是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也是十九世纪(含)前中国百代棋人不言而喻的认知。日本计目制规则竟视子(棋子占据的枰点)、单官、双活棋的“目”为非地。荒谬到如此地步,何其愚蠢!

燕来曰,日本围棋界用地多为胜的数目法取代中国唐代子多为胜的数路法,就背离了围棋的真谛,丢失了围棋的灵魂,造成了围棋在哲学上、科学上、艺术上的大倒退。

详情请阅《日本人学围棋,一千年没学懂》一文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