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红楼梦中的银钱(1) -- 逐日夸父

共:💬52 🌺19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 探春立威

探春和李纨送走王夫人后,回议事厅上座了,刚吃茶时,只见吴新登的媳妇进来回说:“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死了。昨日回过太太,太太说知道了,教回姑娘奶奶来。”说毕,便垂手傍侍,再不言语。

按说叫年轻女孩子代理家事,一个真诚宽厚的长辈就该自己出面把这事处理了,或者交待吴新登家的该怎么怎么。可是王夫人不,只叫回姑娘奶奶。透着冷漠与刁难。

转过来看她如何对待袭人:有人回王夫人:“袭人的哥哥花自芳进来说,她母亲病重了,想她女儿,他来求恩典,接袭人家去走走。”王夫人听了, 便道:“人家母女一场岂有不许她去的。”一面就叫了凤姐儿来,告诉了凤姐儿,命酌量去办理。

那是在王熙凤管家时,王夫人听到汇报后,立刻定下原则:让她去。又专门叫来凤姐儿,命她酌量办理。可见重视。而凤姐接了命令后,更是对袭人穿的戴的拿的都审视一遍。

为什么探春管家时就不肯做决定?

照理,赵姨娘的兄弟死了,昨天向她汇报,她昨天就应叫去探春关照一下,对赵姨娘还要安抚一番,他们虽是主仆情应姐妹,到底同侍一夫。

王夫人的态度对吴新登家的影响可想而知。

探春便问李纨。李纨想了想,便道:“前儿袭人的妈死了,听说赏银四十两。这也赏她四十两罢了。”吴新登家的听了,忙答应了是,接了对牌就走。

吴新登家的“一言不发”,“垂手侍立”,“忙答应”,“接了对牌就走”都给探春传递信息:小心,好像什么地方不妥。

先要理一理赵姨娘和袭人的尊卑。

最尊贵的是正妻,正室,如果是第一个妻子,也称原配,比如凤姐是贾琏的正室。迎娶正室非常隆重,要祭告祖宗,拜祭天地,还要有媒人,无媒不通,要下娉,等等。称呼夫人奶奶。

其次是二房。比如尤二姐是贾琏的二房。虽然是国孝家孝中偷娶,不敢张扬,还是要拜天地焚纸马,设酒饭,洞房等。也称奶奶,不过要加上排行,如二奶奶。

再次一等是妾。秋桐是贾琏的妾,香莲是薛蟠的妾。娶香莲也是要摆酒请客,名堂正道的。称姨娘,或者直呼其名。

再其次是通房丫头,称姑娘,平儿就是。是过了明道,为正妻承认了的。

最后是和主人有染的丫头,这才是袭人的位置。

晴雯说袭人: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还是个丫头)。

封建社会母依子贵。赵姨娘生有一子一女。地位理应提高。

赵姨娘比袭人地位高出很多。

满府人都知道王夫人抬举袭人,李纨又长探春几岁,她知道照袭人的例赵姨娘不会吃亏。可这个提议表面上看赵姨娘被降级处置。

探春明显感到王夫人有意压制她母子三人,她没有像赵姨娘一样来讨公道。她采取另一种办法。

礼治社会就是强调不同等级的人享受不同的礼数。

吴新登家的不说话,因为探春太精明,这件事情太难办。手高手低都有人不满。

可是探春不饶。对接了对牌就走的吴新登家的说:“你且回来。”吴新登家的只得回来。(不想惹这麻烦)探春道:“你且别支银子。我且问你,那几年老太太屋里的几位老姨奶奶也有家里的也有外头的这两个分别。家里的若死了人是赏多少,外头的死了人是赏多少,你且说两个我们听听。”(好家伙,要查帐)一问,吴新登家的便都忘了,忙陪笑回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赏多少谁还敢争不成?”(说探春争呢)探春笑道:“这话胡闹。(胡说的另一种说法)依我说,赏一百倒好。(好家伙,理直而气壮)若不按例,别说你们笑话,明儿也难见你二奶奶。(突然提起二奶奶,叫吴新登家的莫不着头脑)”吴新登家的笑道:“既这么说,我查旧账去,此时却记不清。”(推呢)探春笑道:“你办事办老了的,还记不清,倒来难我们。你素日回你二奶奶也现查去?若有这道理,凤姐姐姐还不算厉害,也就是算宽厚了!还不快找了来我瞧。(读书认字的好处)再迟一日,不说你们粗心,(明明是有欺心,偏说是粗心)反像我们没主意了。(不过是有主意,要按理办事,并不是争)”吴新登家的满面通红,忙转身出来。(探春句句在理,没人能辩驳她,真是个有刺玫瑰,我也要伸舌头)众媳妇都伸舌头,这里又回别的事情。

一时吴家的取了旧账来。探春看时,两个家里的赏过皆二十四两,两个外头的皆赏过四十两,外还有两个外头的,一个赏过一百两,一个赏过六十两。这两笔底下皆有缘故:一个是隔省迁父母之坟,外赏六十两。一个是现买葬地外赏二十两。探春便递与李纨看了。探春便说:“给他二十两银子。(本该二十四两的,只给二十两,先堵住大家的嘴)把这帐留下,我们细看看。”(这才是最可怕的,不仅吴新登家的怕,凤姐也怕,平儿也怕,)

探春一直要吴新登家的说出旧例,吴一直推说记不得,因为对袭人的做法不合旧例。探春就要看账本,吴逼得没办法只好把账本拿来,心里说,按例,按例,按例你连四十两也没有!心里这么想,外面却不敢说,所以脸憋得通红。也忘了账本不能给人看这个最要紧的原则。她是在很冲动的情况下拿来的账本,是想看探春狼狈的样子。

账本很快拿到。依账本上旧例赵姨娘可得二十四两,袭人连二十四两也没有,因为她还没有被“收”,还没有名分。这就是探春反复给赵姨娘解释,将来环儿收了外头的如何如何。

那么给赵姨娘多少?李纨不再说话,吴新登家的也不说话,看探春怎么收场。

探春便说(前面探春总是笑道,这时不笑了,没法笑了) :“给他二十两银子(她不说按例给他二十两银子),把这帐留下,我们细看。” 这个决定让在场的人一下子都没反应过来。账本留下了,吴新登家的走了。

吴新登家的干什么去了?没写。我们可以想到找赵姨娘去了。她还要看赵姨娘如何气急败坏。她会说探春不知好歹,本来可以得四十两,闹半天,反而只有二十两了。

看红楼要能看到没有明写的事。

吴新登家的前脚走,赵姨娘后脚来,吴新等一定是先到赵姨娘那里,然后到凤姐处汇报。凤姐和平儿一听账本在探春手中立刻警惕起来。所以平儿随着也来了。

清朝强调礼治,贾府是诗礼之家。在这里,礼是很重要的。

王夫人用“礼”杀人,探春用“礼”保护自己,

不知“礼”为何物的是傻大姐,死守礼节的是李纨,在“礼”和情感中煎熬的是黛玉,实心实意守礼却被人用“礼”杀死的是晴雯,不小心被人用“礼”暗算的是金钏儿,干着非礼的事,而顶着知礼桂冠的是袭人----。

“礼”其实早已不是人们的行为规则,是互斗的武器,是往上爬的梯子,是盔甲,是遮羞布----。

赵姨娘来抱怨,探春回应她的都是尊礼的大道理。

赵姨娘来了,她是不知道如何利用礼来为自己争取利益的人。

她进来时,屋里只有李纨和探春。李纨为人厚道多恩无罚,探春是自己的女儿,所以赵姨娘进来直奔主题:“这屋里的人都踩下我的头去还罢了。姑娘你也想一想,该替我出气才是。”一面说,一面眼泪鼻涕哭起来。(这话是可以当着人说的吗?哪里没有王夫人的眼线?她真的不知道她是王夫人的心腹之患啊)

赵姨娘来闹,周围的人当然是看笑话了。所以只有他们两个在说,再没有任何人插话。那李纨即算劝也只会说:“别吵了,别吵了。”

直到李纨说:“姨娘别生气,也怨不得姑娘,她满心里要拉扯,口里怎么说的出来。”(李纨对探春不领情也心存不满,所以这么说。但也一语道破天机-----探春确实心想维护母亲弟弟,嘴里却不肯说。)

对此探春急忙反击,----

探春忙道:“这大嫂子也糊涂了。我扯谁?谁家姑娘拉扯奴才了?他们的好歹你们该知道,与我什么相干。”

吴新登家的挑起赵姨娘来闹,使探春更加狼狈,她都口不择言了。

于是母女间口角更厉害,以至于探春“气得脸白气噎,抽抽咽咽的一面哭一面说。

周围人只是看热闹,也不插话。李纨也只是说别吵了,别吵了的假拉架。

忽然有人说:“二奶奶打发平姑娘说话来了。”

赵姨娘进来时很激动,眼泪鼻涕的哭诉。母女俩吵起来以后,探春哭了,她到没事了。直管长啊短啊地说。听说平儿来了-----

方才住口。只见平儿进来,赵姨娘忙陪笑让座,(她就拿不出身份来,平儿比她的辈分、地位都低,她却和夏婆子那样的人一样对平儿讨好)又忙问:“你奶奶好吗?我正要瞧去,就只没得空儿。”(一点儿没气性,现在是讨公道的时候,还说这些淡话)李纨见平儿进来,因问她来做什么。(李纨一开始不好说什么,探春不理才开口问平儿)平儿笑道: (探春正在气头上,她不回答赵姨娘的问话,倒笑着对李纨说话,可不惹得探春发威!)

“奶奶说,赵姨奶奶的兄弟没了,恐怕奶奶和姑娘不知有旧例,若照常例,只得二十两(以为探春好糊弄,给二十两是探春故意的,倒想变成真的,探春的火又上来一节)如今请姑娘裁夺着,再添些也使得。” (第一句话说恐怕奶奶和姑娘不知有旧例,是对李纨说的。后来却专指探春,如今请姑娘裁夺,分明是为难探春,探春的火就更高了)

探春早已拭去泪痕(她早就停止伤心,在迎战呢)忙说道(反应很快):“又好好的添什么,谁又是二十四个月养下来的?不然也是那出兵放马背着主子逃出命来过的人不成?(红楼里的对话很少有这么长的句子,探春是借着怒气一口气说出来的)你主子真个倒巧,叫我开了例,她做好人, (正是凤姐在袭人的丧葬费上开了例无端给她四十两)拿着太太不心疼的钱,乐的做人情(公中的钱当然是太太不心疼的钱,做人情是讨好太太的亲信。前面刘姥姥就是因为通过王夫人的亲信周瑞家的,凤姐才破例接待。如果对所有的穷亲戚都那么慷慨,凤姐就不是凤姐了)。你告诉她,我不敢添减,混出主意(混出主意是平儿,凤姐行事也只有平儿可以出主意)。她添她施恩,等她好了出来,爱怎么添了去。”(是啊,要跟我过不去结怨,随你们。----账本在我手上)

一席话把平儿打晕了,再不敢放肆说话,------只一边陲手默侍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