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买卖武器两星期(1)云南验枪记 -- 江城孤舟

共:💬180 🌺117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买卖武器两星期(4)陪人陪到底

一开头还是先公布上一篇中问题的答案吧,话说各位河友的回答还真是各种各样啊。

MacArthur:应该是测试串联战斗部用的... 对付“鸡笼”装甲...

山远空寒:测试红箭

笑吟:那个靶场上的铁丝网或者是测试引信激发强度的?

毕竟这东东是打装甲目标或者工事的,引信不能让根儿草棍儿撩到了就炸。

亦或者是用来测试串联式战斗部的火箭弹,对付反应式装甲的。

再或者是测试战斗部爆炸后金属射流在空气中的杀伤范围,所以拿个铁丝网来引发战斗部,后面放个钢板看后效?

霜迹板桥:测试延时引信的吧?

其实MacArthur兄一开始的回答就已经对了,如果您不加上后半句的话,我就要给您打满分了,可最终分数只剩60分。其他几位朋友也有猜得很接近的,只是都没有弄明白铁丝网和几面墙真正的用途是干什么。

69式40毫米火箭弹据说可以击穿T72,不过只要坦克装上反应装甲,那别说T72,连T62都无法击穿了。而靶场里这个靶道就是用来测试串联战斗部的,不过并非对付“鸡笼”装甲,而是测试其对反应装甲的破坏力。用来测试的反应装甲块,全都栓在那铁丝网上呢,打穿反应装甲后,再击穿后面的那块钢板,才能算合格。

反应装甲固然大幅提高了坦克面对破甲弹的防御力,但也有个弊病,我要是步兵,在打仗时肯定不敢跟在挂满反应装甲的坦克旁边,因为中弹后,反应装甲会炸的乱飞啊!所以必须搞个类似房间的几面墙来挡住,否则测试时满天飞装甲的场景固然壮观,但肯定不是好事。

还有的朋友担心库房会失窃?当然,这个疑问是有点道理的。不是说军工企业就不会被偷,比如先前在云南打靶的时候,枪声响过后,那靶纸得让人冒着雨跑到靶标前揭下再带回来,一来一去数百米呢。为什么如此折腾?因为能自动移动靶标的电机被人乘夜色给偷了……当然,吃一堑长一智,那靶场原先晚上是没人看管的,可出事以后,从此晚上就安排守卫值班了,电机被偷可以再买一个,万一枪和弹没了,那就悔之晚矣!

不过对火箭弹仓库而言,那里地处僻远,有人有狗,防卫严密,选择这样一个目标下手,恐怕不是啥好主意。就算真有神通广大之徒能偷到弹,可是弄不到筒的话,又有何用?

那么,火箭筒在哪里呢?这就得再随阿拉伯人走一遭了。

飞机从青岛起飞,在欣赏了一阵海天一色的景观后,很快就在北京降落了。这汽车先把这群阿拉伯人给拉到公司总部去,倒不是为了和他们开开会什么的,只因为他们买的东西实在太多,汽车快装不下了,只好让他们留下必要的随身行李,其余的就先放在公司内保管。

然后汽车就向河北某地进发,要说这阿拉伯人也真是的,乘车在北京市内前行时,就纷纷掏出DV、手机等,拍摄路边的街景,等到车开出市区后,立即就不拍了。这种对高楼大厦、香车美女的热情,之前也只有他们在青岛时才体现出来,也可以算是一个观测中国城市发展程度的另类视角吧。

抵达河北某地的那天晚上,阿拉伯人去吃自助餐了,而当地公司老总则为中方人员设宴洗尘。大家在连续数日经受了山东式灌酒法的招待后,在酒桌上都有点委靡,幸好河北人还是挺通情达理的,没逼着喝太多。几杯酒下去,当地公司的老总就说了:

“我们这个产品嘛,是老产品,本来8X年就已经停产了。”

身边的人补充道:“8X年X月,部队订了最后一批货。”

于是老总又接着说:“到了9X年X月,我们接了第一批外贸业务,要XXXX件。当时厂里就有意见:干不干?我给他们开动员会,强调说:恢复40火箭筒的外贸生产,在政治上讲,当然是有利的;在经济上讲,也是有利的!主要是这个恢复生产线比较麻烦,有很多事要做。不过我算过了,这次生意我们还是能赚(具体数目删去)万元的!”

不知为什么,我听起来心里隐约有点难受。曾一直以为军工由国家养着,而出口军火是利润极其丰厚的行业,当然,这次我看到的情景也不算坏,只是这出口轻武器的利润额么,却实在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高。原先我还以为别国进口军火,就等于买了一整套体系,出口方可以在维修保养、备件供应上大赚特赚一笔,可这次军火之行看下来,我才知道原来这种想法只适用于坦克、舰船、飞机等重武器装备,而轻武器出口是不能指望在备件上赚钱的,早在谈判时就已经将备件包含在内了,还要随着轻武器一并运过去,等于是附属品而已。某国要进口轻武器,它除了可以找中国外,还可以去找俄罗斯,找乌克兰,找其他很多国家,这是买方市场啊!大家都知道那个裤子换飞机的故事,我们当然应该出口更多的先进武器,飞机大炮,坦克舰船等往外卖得越多越好。而我国的军工企业,包括这些轻武器厂家,要是老停留在出口旧型号的层次上,那也完蛋了,翻不了身的。

当然,我能想到的,老总也能想到,所以他接着说了:“我跟车间说了,这笔赚来的钱就都给你们,作为技术革新的费用!当然最后没能全兑现,不过还是给他们买了几台机床的。”

过一阵,他又说了:“你们也推荐阿拉伯人看一看我们那个新产品啊?和这个弹是通用的,而且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精度还更好。”

“这次是验货,就算了,下次吧。”

早在几年前,我就从《简式防务周刊》的消息中得知我国推出了一种可折叠的40毫米火箭筒,真想不到原来就是这里生产的!

在喝酒时,大家举杯祝愿明日的验货工作能一切顺利,毕竟这已经是最后一站了!只是,愿望终究是愿望而已。正因为是最后一站,阿拉伯人怎么说也得看起来严格点吧?事态的发展果然证实了这种猜测。

第二天到当地公司后,首先还是就验货与试射数量展开交涉。这次阿拉伯人就不像在山东那么好说话了,坚持要验够若干箱不可,而且必须用XX筒试射XX发。当然,火箭筒与火箭弹试验的科目不同,这次打的只是沙弹,战斗部里就不填炸药了。但中方老总一听这数字,立即头摇的如同拨浪鼓似的,坚决不同意。为什么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时间不允许,这火箭筒试射可是每一具都需要调试的,而调试很花时间。还有,这检测科目是用沙弹去射击XXX米外树立的靶布,要求全部穿过去为合格,但69式火箭弹受风偏的因素影响很大,假使天气不好,这试验就弄不成。总之是麻烦大,变数多,只有尽量少打几具筒才能控制住情况。

老总私下里又说了:能提出拿实弹来验筒的,一看就是外行!万一出了问题,有了死伤,这责任算谁的?前几年部队里出了事故,生产弹的厂家说自己的弹没问题,我们检察后则认为筒没有问题,专家也搞不清楚,最后只有不了了之。不过这群老外他们听不进去啊!

最后妥协的结果是,按照阿拉伯人的要求抽取若干箱,不过不是全检,而是从每一箱中随机抽取几具来检察,试射XX发的弹数不变,不过试射的筒数减少到X具,也就是说,每筒多打几发算了。

于是照例去仓库点数,除了火箭筒本体外,瞄具和背具也都已经装箱放好了。阿拉伯人也各点了一些来抽查。要说这企业的生产环境倒还不错,至少不是陈旧的砖房,而是钢结构的车间了,车间里弥漫着令人怀念的机油味。

火箭筒从密封的箱子中取出时,也是沾满了油,需要先去一下油,才能拿到静检现场的,而检验火箭筒有四件专用工具,分别检测四项指标。阿拉伯人在检测的同时,还不忘忙里偷闲,时常举着火箭筒摆个发射姿势,口中则念念有词:“RPG!RPG!”这边就有人给他们拍照。当然,他们也会主动拉女职工过来合影,这都成规矩了。

在检完XX筒后,也许是少将老头觉得不过瘾,又多拿了XX筒过来检察,同时也叫其他人查一下瞄具和背具的情况。瞄具,即光学瞄准镜没什么好说的,挨个往火箭筒上固定,没问题就行。倒是这背具是头一次见,绿色的马甲形状,后有两个口袋,据说是放火箭弹和药筒的,前面的带子倒有七八条,穿在身上怎么固定,倒还真是门学问。

静检结束后,便是靶场测试。这靶场可就太远了,至少开出几个县的地界去。靶场里的建筑还是一如既往的破旧,尤其是厕所,估计可以让阿拉伯人有个难忘的记忆。不过在一片旷野上,靶标已经树立在远方,它的背后还是个山坡。由于距离相当远,为了观测这火箭弹是否穿过透明的靶纸,故而在安全区内设置了一台高倍望远镜。从镜头里望去,别说靶纸以及上面的十字标记了,连靶纸下方的野草有几片叶子都能看清楚。

这次试射不再像上次那样拉绳了,而采取的是电击发,也不再吹哨,而改用喊口号的方式:“三、二、一,放!”

汲取经验,早已经把耳朵堵住了,依然是一声爆破声,但这次的动静小些,也不再有心脏一沉的感觉,随即就看到远处的山坡上腾起一片尘土,因为是沙弹,当然不会爆炸。望远镜前的阿拉伯人念叨道:“偏右!”

我来到望远镜前观察,可以清晰的看见靶纸上开了一个洞,这“偏右”的意思原来是指打在中心的十字标记右方了,但不管怎么说,只要上靶就是合格。

下一发弹可能是修正过了些,结果偏左,第三发弹则居中,比较接近十字标记了,但又偏下了一点。

要说这火箭筒试射,受风向和风力的影响还真是大。每一次换新筒上来测试时,都要先调试许久。幸好老天爷开恩,那天的风势并不太强,也就是微风的水平,可是风向却略微怪异了一些。在靶道的起点和尽头,各伫立着两面红旗,用来指示方向,就这么短的距离,这红旗竟然是往两个方向飘的。所以,也常常出现已经喊了“三、二、一”,却没有试射的场面,那是觉得风向变了,赶快再去调整呢。

多打几发弹以后,我已经不用捂住耳朵了,而是尽量试着去听听这火箭弹发射时刺破空气的飕飕呼啸声。当时没什么反应,等到试射完回去时,才觉得耳朵隐约有些痛觉。看来还是不能过分小瞧它啊!

多亏天气不坏,那天最后还是正常打完了,没有出现担心的花两天完成试射的局面。阿拉伯人看着靶纸上的XX个洞眼,也就放行了。这就算功德圆满,当天晚上,为阿拉伯人举办了晚宴,还是一以贯之的西红柿、洋葱、黄瓜、炸鱼等,这些东西他们也吃了十几天了,本来还挺佩服他们的耐力,但到了这天,他们的食欲终于振作不起来了。算了吧,等回北京再说吧,那里才有真正的阿拉伯餐厅呢。“一千零一夜”的威名可是在阿拉伯人中如雷贯耳啊,要不然去那家叫“入迷”的伊朗餐厅也不错?

不过阿拉伯人回到北京后,如何吃饭,如何四处游玩,如何在购物时发挥他们祖先的天才,这我就管不着了。我算是光荣的结束了本次的使命,其实中方公司的人员也懈怠了不少,回到北京后,原先陪同的人员有一半都回家休息去了。本来嘛,验收工作已经结束了,字也签了,章也盖了,还怕你反悔不成?现在估计只要把领头的少将老头弄高兴了,保证他下次来的时候还是好说话,未来的生意更好做,那就行了。至于其他几个阿拉伯人么,反正以后也不见得有机会再来华了,咱们中国人还是讲究待客之道的,不过已经没必要像验货时那么上心了吧?事实上,这些阿拉伯人自己内部的矛盾,我们又不是看不出来!团员表面上一团和气,背后却拉帮结派,彼此腹诽,乃至于暗地里人身攻击,这就不提了。就说最后一天自河北回京的时候,有两位在某服务区休息的时候发生口角,差点动手打起来,让当地加油站的人在那里长了见识,满足了一回洋眼瘾。难道我会真的相信你们“就是因为昨天晚饭时吃鱼的一点小事”的这个解释么?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