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回无明火河友 【原创】论家庭在战争时期的物质储备策略 -- 新义和拳

共:💬40 🌺11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杭州·印象

Post By:2006-9-14 12:50:25

前几年《新周刊》做个一个中国城市专集,把杭州称为中国最女性化的城市。其实,在我等正宗杭州人看来,杭州应该是中国最市井化的城市才对。

杭州人天生有着一种优越感,“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则是杭州人这种优越感的来源。当外地游客来到杭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延安路上,拿着地图诚恳地请教一个正宗的杭州人“请问,西湖怎么走”的时候,杭州人的优越感往往在这个时候到达了顶点——任何一个杭州人都会很热心地用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乃至杭州话为你指路——“朝格边前头走一百米,那排树的后头就是西湖的勒”。

果然,当来自外地的游客疑惑着从杭州最繁华的商业街走上一百米,穿越了一排苍老的梧桐,湖光潋滟山色空蒙的西湖就出现在他的面前,而且立即不可遏制地震撼和俘虏了游客的身心。所以各位游客不用妄自菲薄,你们绝对不是第一个被杭州西湖俘虏的,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很多人就是在看见西湖的第一眼,立即被这个湖乃至这个城市所征服,恨自己不能长住杭州,而这种情绪也正是那位热心地为你指路的杭州人所希望和所预见的。

如果论商业繁华,杭州排不上号,单论风光绝美,西湖同样排不上号,可是,当一个城市最美丽的自然风光就在她最繁华的街道隔壁的时候,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媲美杭州,也没有一处风景,能够媲美西湖。西湖因为杭州而秀美,杭州因为西湖而繁华——往往,最绝美的自然风光应该是远离尘嚣的,可西湖偏偏是相反的,自然风光和浮华城市如此完美的结合,至少在中国应该没有第二处的。

当然了,这里也不得不提西湖的广告效应——当大量的历史名人在西湖边留下的词句甚至成为小学生课本上的教材的时候,西湖的名声无疑是得到了极大的宣扬。再加上杭州本身就经济发达,无论是专程而来的游客还是匆匆而走的过客,谁到了杭州会不去看看西湖?从客流量的角度就可以得出结论,西湖的客流量要远大于那些单一内容的旅游风景点了。毕竟泰山虽然会当凌绝顶,可惜太高,三亚虽然海天一色,可惜太远,唯有西湖,你可以很惬意地漫步在湖边,欣赏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了。

正是西湖,构成了杭州人的优越感。对于杭州人来说,有了近在咫尺日日相伴的西湖,放眼国内,又有多少风光还能够勉强被杭州人所欣赏——或许只有绝顶名山,苍茫戈壁和辽阔大海而已了,其他什么园林、湖光,提都不配提,外出旅游,经常有同伴在归程中感叹,去的地方是什么破风景啊,和西湖比都不能比——优越感油然而表。在杭州人看来,苏州根本就不配与杭州并提为江南风光的典范——苏州的那些园子都是小盆景,我们杭州的西湖是大盆景!至于桂林,那点破山破水,也好意思称甲天下?这些年来,苏州和桂林在杭州人出游的线路排名上绝对是靠后到找不到位置,倒是东南亚、新疆、海南、云南这些线路成为了热线。特别是在杭州取消了西湖边所有公园的收费(除了几个特殊景点以外),某某地方一个小公园一点破山水还要收昂贵门票,更成为了杭州人恶毒攻击那些景点的经典台词。

典型的杭州人,周末的生活方式应该是这样的:要不在西湖边的茶馆里泡上一整天,肆无忌惮地享受着茶馆的点心和牌局——附带说一句,杭州的茶馆与全国茶馆都不同,与其说是茶馆,还不如说是自助餐厅,与其说来喝茶,不如说是来吃茶点的,我本人就最喜欢去西湖边的青藤茶馆啃炸鸡腿。要不,全家一起出动,带上帐篷和点心茶水,跑到西湖边或者植物园、梅家坞(著名的龙井茶产地)、满觉陇(以桂花闻名)等地泡上一天。每年黄金假期,西湖边的客流里面,估计超过三分之二是杭州本地人。

杭州人对于西湖的感情是无庸质疑的。著名的苏东坡,因为疏浚了西湖,流传了几句诗话,所以被杭州人永远铭刻,被称为杭州历史上最好的市长,杭州人把西湖上风光最秀美的一条堤、距离西湖湖滨位置最好最近的一条路、乃至杭州最有名的一道菜肴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同样的,因为在任内以铁腕手段拆除了西湖边所有那些霸占了最好位置的房子还景于民的现任建设部副部长的仇保兴,在杭州民间的评价也很高,被称为杭州历史仅次于苏市长的第二好市长。

西湖给予杭州人的自信和优越显然已经有些过了头,暖风熏得游人醉,其实更是熏得杭州人自己先醉了。杭州是一个消磨人斗志的城市,富庶的经济和良好的位置,使得杭州人不需要付出太多的辛劳就足以维持自己的温饱,反正每年那么多的游客就足够为杭州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的GDP了,维持温饱容易,要更进一步却难了,没有一点致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是不可能跨越一个发展的台阶的。可惜的是,漫步在西湖边的草浅莺飞的时候,勇气就渐渐化成了惰性,南宋就是这样亡于临安,千年以后的杭州人,曾经的勇气和斗志还是在这样的消亡。

杭州或许适合于养老,当时绝对不适合年轻人创业,西湖会让你在潜移默化中学会随遇而安。也许你的心的确在西湖中找到了安宁和归属,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或许对于个人的修行是件好事,可是,对于事业和发展来说,绝对不是好的事情。这几年杭州的房价狂涨,可是尽管如此,西湖边的顶级楼盘照样敢于开出5万一平方的天价,也照样有人抢——没有办法,整个浙江乃至中国的有钱人都上这里来了。问题是,他们是有钱之后来这里享受了,可并不富裕的杭州人呢?只好在不断的抱怨中搬迁到离西湖越来越远的地方去了。

西湖同样给了杭州人眼高于天的性格。比如,杭州人对于外地人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们乐于向那些外地的游客炫耀他们的西湖,可另一方面他们却在心里鄙视外地人,因为他们没有西湖。在对于所有的外地人中,杭州人恐怕对于上海人最刻薄了,杭州人口口流传着一首童谣就是关于上海人的:上海小瘪三,手提小洋伞、岳王庙里拜三拜、屁股摔成三花三…………究根到底,则是因为上海人的精明和富裕让杭州人嫉妒,却永远没有办法赶超。

西湖限制了杭州人的眼界,让他们流连于现实,满足于安逸,也造就了杭州人天生的小市民性格。他们追逐流行,却不会制造流行,他们乐于享受,却不善于创造财富,或许就个人而言,这种生活态度的确是一种不错的生活状态,但是对于这个城市乃至西湖来说,却意味着对长远发展的制约。这些年来,杭州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很大程度依靠于房地产的畸形繁荣,因此,到房地产业受到中央政策调控而不景气的时候,杭州今年的财政情况一下子就恶化起来。

就杭州当地方言而说,尽管处于江南吴侬软语的范围内,却由于当年南宋王朝的定都而多一份北地的强硬,因此杭州话也成为整个江南语系中的绝对另类。事实上,在南宋时期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很多词语的用法在今天的杭州话里得到了保留和体现,例如,“怎么样”,在杭州话里就是“介个套”,“这样”就成了“噶套”。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杭州话中的“儿”话音特多,“筷子”叫“筷儿”,“调羹”叫“调(音:瓢)羹儿”,小孩子叫“小伢儿”。在普通话大力推广的今天,在杭州的电视和电台中,收视率最好的反而是一些用杭州话播出的新闻类节目,或许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杭州人的优越感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