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一.千古江山) -- 沉睡的天空
刘裕在平叛孙恩之乱中立下了战功,成为政坛的新星,但是他目前还只是北府军的一员勇将,先别说他上头还有刘牢之,桓玄,司马元显一干人,便是北府军中,刘敬宣作为刘牢之之子,其地位也不亚于他,何况还有一干老将呢。假如按正常的情况发展下去,他的地位很可能就象日后他麾下的王镇恶,檀道济等人,作为一员名将而终老吧。然而,此时的东晋政坛风云突变,这一变化将彻底的改变他的人生。
带来这巨变的便是当年北伐名将桓温之子桓玄。因为桓温屡次挑衅朝廷,有篡位之心,朝廷对他的儿子也颇为忌惮,一直不予以重用,二十三岁时才拜为太子洗马,而且确实正如朝廷所料,桓玄确实极居野心,在任义兴太守之时,他一日登高感叹:“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然后弃官而去,之后他依靠桓家多年积累的实力,在藩镇与中央的对抗,藩镇之间的火并中,借口平叛孙恩之乱,这几次事件中他逐渐壮大,等到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他已经成为东晋第一强镇,其实力已经隐然驾凌于朝廷之上。这必然引起朝廷猜疑,朝中主事的司马元显下令讨伐桓玄,不甘坐以待毙的桓玄反之讨伐司马元显。因为朝廷中司马元显畏战,能与桓玄对抗的实际上只有北府军,这样刘牢之的态度成了关键。
后世称刘牢之为一人三反,这第一反便是指他当年反上司王恭投靠司马元显,那一反使得刘牢之由北府军一将而成为北府军统领。而这第二反便是指他这次反司马元显投靠桓玄。
刘牢之此人,虽然确实为一名将,但是在政治斗争中确实是个庸手,古代人讲究信誉,甚恨朝秦暮楚的翻覆之人,所有事讲究一个名义,当年刘牢之的第一反,已经使得北府军诸将多有不满,不过毕竟王恭冒犯中央在先,刘牢之可称得上师出有名,但是这次反司马元显投靠桓玄实在太没道理了。
据说刘牢之是考虑到不一定能战胜桓玄,即便战胜了由于其功劳过大也要受司马元显所压制,才投靠桓玄,而且他还设想假如先利用桓玄杀司马元显,再讨伐桓玄,成就最大的功劳。但是这几乎是不现实的。
能不能战胜桓玄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战死沙场也比他之后的自杀好些,我们来看他认为受司马元显的压制。其实这这情况自他当初一反王恭便以决定了,本来最好的办法便是支持王恭入朝主政,再按照协议他自己接任王恭北府之权。这没有招惹反名,也能得到现在的位置,但是他既然选择了反王恭,便只能一直支持司马元显了,除非司马元显动刀子到自己身上,那求自保反之还过得去。而且一旦平定桓玄之乱,北府军和刘牢之已经称雄天下,还需要担心面对桓玄还畏缩不敢前的司马元显吗?
而支持桓玄,又有何用?支持桓玄,桓玄执掌朝政,最多也就是给予刘牢之目前的地位,何况更大的可能性是杀之。(司马元显畏惧你功劳大,桓玄就不畏惧吗?)何况你支持桓玄藩镇挑战中央这和你当年杀王恭的借口完全相背,这实在太过分了些。
至于指望借刀杀人,那更不可行,借刀杀人,那是要借的巧,民国初年,段琪瑞借张勋驱逐黎元洪,然后自己驱逐张勋,请张勋来是黎元洪动的嘴,没段琪瑞的事,段琪瑞是再造共和的英雄,那才叫真正的借刀杀人。象刘牢之这样请桓玄进来的是你,再要自己把桓玄赶出去,这假如也算借刀杀人,那可是侮辱了这个计策。
这些道理很多人都明白,刘裕,刘牢之外甥何无忌,刘牢之之子刘敬宣都劝过他,(之前杀王恭刘敬宣还是支持的。)但是他鬼迷心窍就是不听,也许当年杀王恭之时他已经昏头了吧。
刘牢之不久向桓玄请降,桓玄入主建康,斩司马元显,掌握了大权,很快便下令削刘牢之兵权,此时刘牢之便想三反桓玄。但是此时大势已去,刘牢之也已经名誉扫地,众叛亲离,刘牢之心灰意冷,自尽而死。之后桓玄下令开棺斩首,暴尸于市。(据说桓玄对刘牢之杀死的王恭甚是景仰,所以对刘牢之深恨之。)之后在刘裕劝说下才复其官。
为什么用大段的话叙述刘牢之呢?因为刘牢之对于刘裕是个很关键的人物,没有刘牢之的赏识,刘裕没办法出头,但是假如没有刘牢之这次的死,刘裕可能终其一生在刘牢之之下,至少不会象后来这么快升到独掌大权的位置,而且刘牢之出身战力都类似刘裕,但是刘裕却在各方面都要高于刘牢之,这一方面是两个本身素质的差距,也有刘牢之作为刘裕之鉴的缘故。站在别人之上总可以看的远些,刘裕之后在一生中一直以两人为鉴,一个是刘裕,而另一个便是此次事变的主角桓玄。
再说桓玄执掌大权后,虽然逼死了刘牢之,但是对刘裕却颇为信用。一直对其加官晋爵,或许他认为刘裕与刘牢之资历尚浅,可以拉拢之吧。
而刘裕对此怎么认为呢?这里有桓玄主掌朝政,刘牢之大势已去后,刘牢之外甥何无忌和刘裕交谈时刘裕说的一番话,或许能代表刘裕的态度。:“镇北去必不免,卿可随我还京口。桓玄必能守节北面,我当与卿事之。不然,与卿图之。今方是玄矫情任算之日,必将用我辈也。”
刘裕对事情发展的认识的十分清楚,刘牢之的死已经不可避免,桓玄现在势大,假如他能够苛受本分,甘为晋臣,那在他下面做事也没什么,反正是为晋朝做事,和以前一样,何况就算想反他也没借口,但是假如桓玄篡位,那便是乱臣贼子,借口也有了,一定要反之了。
当然,桓玄是不知道这番对话的,实际上,他本身对刘裕也是颇为忌惮,虽然在平叛卢循之变时对刘裕极为重用,但是对于这位新兴名将他还是有点担心,所以他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便是在称帝之前询问刘裕的态度,其实这一问也是很无聊,你这样问摆明是要刘裕同意,不同意就要对刘裕下手,那刘裕怎么可能说不同意,何况假如刘裕真是有野心之人,他必定说的是假话,假如刘裕是至诚君子,说反对你篡位,你就不篡位了吗?这种试探对付笨人还可以,对付刘裕这样的人实在不足。不过此处可看出桓玄对刘裕颇为忌惮,只是既然忌惮就不应该轻信于他。
但是桓玄却对刘裕的话信以为真,不久便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楚。其实桓玄实在太过急躁,把篡位称帝想得过于简单,他认为大权在手便可为所欲为,但是他却不想自己本是依靠父望起家,虽然在荆杨一带打败诸多强手,但是没有北伐建功立业,在全国范围内声望地位还是不够稳固,当年他父亲桓温权力地位声望可比他高多了,北伐英雄,东晋权力以他最大,皇帝也被他逼的哭哭啼啼,谢王两家也只能靠拖延战术,也没能篡位成功。而地位还没父亲稳固的他却想篡位,这至少也要北伐几次显出实力象日后刘裕那样才可名正言顺一些,而他连北伐都未有过,却要篡位,也太过着急了些。
其实桓玄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问题,他也想依靠北伐成功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他对刘裕做的第二件事便可证明此点。
称帝后不久,桓玄召刘裕入京,刘裕此人乃是名将,锋芒毕露,桓玄自己也看出来了,但是不单不警惕,反而称赞之,还是他妻子刘氏看出问题。(又是一个姓刘的,不过她可不帮同姓说话。)她觉得刘裕龙行虎步,不象甘于人下之人。便劝桓玄杀之。
这相术之说虚无缥缈,但是一些人气质外露,很容易让人看出来其人性格,这刘氏便看出来了,这桓玄也看出来了,但是他却说,我以后北伐需要此人,等到平定北方再考虑如何对付吧。
这里可以看出,桓玄对自己的将才没有信心,确实,观桓玄这生,其将略比刘裕,自己的父亲桓温,甚至刘毅都要差之许多。要是刘裕,他并不会指望某一个将才帮他打天下,因为他本身便是一流的将才。桓玄对自己的才能没有信心,导致他日后得知刘裕起兵才会惊慌失措。
其次也可以看出,桓玄对北伐是一定要进行的,很可能就是派遣刘裕为将,这其实到是也没错,观中国一统天下的战役,都是派遣得力大将伐之,而不是自己亲自出动,日后成功的朱元璋北伐也是如此。问题便是朱元璋等人他们对下属的驾驭技术极高,下属也对君主忠心耿耿,而桓玄连刘裕的忠心也不能控制。
其实桓玄并不应该做这一皇帝,其实象他叔父桓冲那样统领荆扬也不错,或者以丞相一职做一权臣,传与子孙,或者在他手中北伐,取得一统功业也可,但是他却急不可待的想做皇帝,这其中很大的问题是受了自己父亲当年差一步没登上皇座的阴影所影响吧。刘裕日后便吸取了他的教训。
此时的刘裕其实早已筹备对桓玄的反击,此次入京颇冒风险,幸好桓玄心软,刘裕便借口旧伤离开京城,回到京口,筹备倒桓。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 (二 英雄出身自寒门) 沉睡的天空 字5710 2004-05-13 19:14:38
【原创】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三 醉里挑灯看剑) 沉睡的天空 字9006 2004-05-16 05:11:35
千人斩。刘裕厉害 铁手 字40 2004-05-25 22:22:19
【原创】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四 山雨欲来风满楼)
【原创】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五.沙场点秋兵) 沉睡的天空 字4747 2004-05-20 12:48:23
【原创】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六 气吞万里如虎) 沉睡的天空 字6471 2004-05-22 03:51:27
老兄对战争的描写太简单了,不过瘾啊 梦晓半生 字74 2004-05-25 23:10:08
这个 沉睡的天空 字327 2004-05-26 04: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