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水浒”和“江湖”--序 -- 问天
既然是聊水浒,根据国学考据派的优秀传统,不可不先正名也欤。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彩头大大不妙。
据网上考据,比较靠谱的对于“水浒”来历的解释如下:
http://www.kmzx.org/wenhua/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2
“水浒”的“浒”即水边,“水浒”也是指水边。《诗经·王风·葛》:“绵绵葛,在河之浒。”《诗经·大雅·》:“古公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这里的“浒”、“水浒”即水边的意思。
《水浒传》的作者为什么给这部书起这么个书名呢?
对此有几种说法。
一是根据上引《诗经·大雅》那首诗的意思,认为周文王的祖父古公父在开创周王朝基业的过程中曾路过经漆、沮二水。宋江等人也是在水边与宋王朝对立,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起名“水浒”有鼓吹农民革命的意思。
二是认为宋江等人栖身水泊是像那姜公在渭水之滨等待机会辅助文王一样等候宋朝招安,为朝廷效劳。宋江等人不是贼人,水泊也是“王土”。故名“水浒”。
三是认为宋江等人是贼子、凶物,像扔在水边的垃圾一样。水浒英雄即水边的垃圾。这是金圣叹的解释。
四是认为“水浒”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它泛指水边发生的种种故事。
以上这些说法,当最后一种解释比较合适。其他几说均有些牵强附会,不能令人信服。
《水浒传》当初是不是这个书名?
对此有四种说法:一、《宋江》二、《忠义传》三、《江湖豪客传》三、《水浒传》。
其实,《水浒传》一书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它是由说话演变而来,是在说话即说书人讲的故事的基础上整理而成。说话就像今天的说书、评书,是一种大众、通俗的文化样式,必然要求有一个大众化的通俗易懂的名字。
根据明人郎瑛的《七修类稿》等资料记载,《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宋江》。郎瑛还说他曾看到过两种本子,都叫《宋江》,一种是“施耐庵的本”,一种是“罗贯中编”。“编”以及其他本子上的“编辑”字样,都表明不是著,而是对别人著作的加工和整理。由于此书经过了文人们的加工和整理,那么在加工整理过程中,换上一个文雅的书名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水浒传》最初不可能叫《水浒传》,而是叫《宋江》。
至于另外两种说法,虽有一定影子和根据,但基本不可信,此不赘述。-
其实俺个人认为,“水浒”二字,直是“江湖”之别称也。二者描述的都是那个风雨凄凄凶险重重,却又多姿多彩热血豪情的社会生存层面。可能因为在黑暗的世界里光明显得愈加可贵。于是在黑云阵阵歧路迢迢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尤其是兄弟之间的义气,就显得更加突出醒目,成为无数江湖人心中的大旗和行为的准则。江湖人轻身重义,言信行果,由来有自,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他们所处环境之恶劣严酷。读《水浒》,评梁山,这个大的背景环境不能不先有所了解,否则就脱离了理解和评价人物的基本语境。
江湖本是社会底层“非农流动人口”存在的一个大环境的总称。古时候跑江湖卖药打拳的(比如薛永李忠),算命打卦的(吴用骗卢俊义上山就是扮成算命先生,估计公孙胜也干过这个营生),都在此列。此外小商小贩也可算上(108将里多有“消折了本钱,回乡不得”的货郎,比如石秀孟康)。另外与这些流动人口密切相关的人士也就忝列江湖名录了。所以江湖黑话有“行客”“坐客”之分。所谓“只有行客拜坐客,哪有坐客拜行客”就是一例。病大虫薛永就是因为没有先拜码头坏了江湖规矩,被小遮拦穆春禁止卖艺,后来更痛打一顿,幸亏宋江的面子大才免于一死。这些“坐客”下到车船店脚牙(比如张横张顺兄弟和诸多开黑店的),皂隶(宋江武松朱仝雷横等等)狱卒(蔡福蔡庆戴宗李逵施恩等等),上到地方豪强(史进穆弘李应柴进等等),官府军队(花荣鲁达等等),都多少算是“江湖”中人。这些人,尤其是构成江湖根本的“行客”大多背井离乡,生活艰辛,而且长期在荒林野店、风口浪尖讨生活,生存风险巨大,所以本身既是经常受欺压的对象,也经常是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总的来说,他们生活经历复杂,风土人情熟透,感情强烈而内敛,做事精明而果决。这些一方面是文学创作的大好题材,另一方面也给理解和评价他们带来了很大难度。
又,后世经过诸多武侠小说作者如金庸古龙等辈的大力渲染,“江湖”成了一个颇带浪漫色彩的词汇,诸多“白道人物”比如少林武当也都参与其中,大大误导了一众对“江湖”怀有朴素阶级感情的热血少男少女。这就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