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论语导读:为政篇第二(一) -- 楚无邪

共:💬27 🌺1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孔子与老子的观点与角度不同,但定义不可能不同

他们论述“道”“德”,观点当然有分歧,但如果对概念的定义都不一样,那还怎么讨论。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认为一个社会最好是顺应道,让道自己运行,不要自作聪明地去建构什么,任何人为的努力都是对道德干涉和破坏。次一等,按照人们对道的现有认知(德),来运行。再次,强调社会公德与社会责任(仁)。再次,强调团队的归属感与责任(义)。再次,强调遵守法制与社会规则。到了一个社会仅靠半强制性的礼法制度来维持时,这个社会的道德感恐怕已经很有限了,离祸乱也就不远了。

我认为老子在社会学上的观点太理想化了。如果人是浑浑噩噩的动物,当然在道的完美运行下也会很好,地球十亿年来都是这样过的。所以圣经认为亚当吃了智慧果是人类的原罪,从这个角度说也没错。但人已经拥有了智慧,就不可能再无视这个事实了。靠人本来的基因的内部设定来进行社会组织一定是敌不过制度化的社会组织而最终被淘汰,不是靠老子或伊甸园的理想就能扭转的。

孔子的思想完全不同。他认为社会要想有效的组织起来,首先要的是“礼”,也就是社会制度。不管个人的素质是智者、君子还是小人,只要人人都能遵守既有的社会制度,在“礼”的框架内活动,社会就能有效的运行。当然,在制度(礼)的层面以外,他也认同并强调“仁”与“德”的价值。普通人(小人)至少要做到“礼”,但也期望他们能具有道德感(仁)。精英(君子)希望要能做到仁,而且最好能努力理解和掌握社会与自然的规律(修德,求道)。最终希望建立一个能合于道的社会体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