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半原创】 诗与画 -- 山远空寒

共:💬13 🌺1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一口气续到完

本篇老师讲的非常精彩,不好修改隐藏,望老师原谅。并希望大家只是自己学习,当作娱乐,不要用来发表或转贴,谢谢!

接着上一篇

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实践中,诗画艺术祈求弥合时空艺术之间的差异;绘画是空间性的,线条的运用让读者感到时间性的因素融入到空间性的画里。诗歌是时间性的,时间性的诗要着力去描述空间性的画。

诗歌与绘画在作品层面直接的结合,在作品形式上。主要体现就是诗歌进入绘画作品中。绘画进入诗歌后面会讲到。诗歌进入绘画最初是在构图中直接加入诗歌。最早在画上题诗,现在能看到的,题在画上,最早的见于李后主的两首渔歌子,《春江钓叟图》。古代有人见到过,现在见不到原作。

题画诗从宋代的文人画发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代一代的弘扬,直到元明清,近代,当代都有传统的。画家在画上题诗是要求很高的事,题哪里,用什么字体,题什么都很有讲究。题诗要和整个画作的艺术构图要相统一,什么地方不能题,什么地方题,这个问题与另外一个问题相融合的,书法与绘画。后面再详细讲。距离保留多远,用什么样的字体,要与画幅要在形式上配合得当,内容上也要配合得当。

接下来逐条讲解古人见解

方熏 《山静居论画》

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后世乃为滥觞。

在这里,方熏提出诗与画不仅要求形式上结合,内涵也要结合。绘画作品要表达高清逸思,画作本身表达还不够充分,通过题诗使画作的高情意思得到深化,强化。

下面看两个例子

王冕题墨梅图非常有名。

借月色溶溶的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吾家洗砚池头树,

各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他突出的是墨梅,在墨梅上来着力。这幅画,画的一只梅花,构图是横向取视,梅的枝干的形态,曲线柔里带钢,处理的比较好,四周点缀的梅花,墨有深有浅,表现了梅花的颜色的变化。王冕的墨梅通常以繁密取胜,这幅则以简洁见长,只取一枝,梅香便扑面而来。

再来一幅王冕的《南枝早春图》,可去台北故宫博物馆网站细看。

点看全图

这样的艺术构成使得诗与画从形式上直接结合。诗与画最初对立,在艺术实践中又逐渐统一起来。上面这些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实例,从几个层次都为我们理解画论里面强调的诗画相通提供了支持。

中国与西方有不一样的绘画道路。欧洲传统艺术中,绘画与雕塑关系最密切。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天顶画,画作中画的人的质感特别强,这与他本身是雕塑大师有关系。他对人的“立体”(没听清楚是不是这个词)的把握非常成熟,这种画家兼雕塑家在中国古代非常罕见,画论里提到的,大概有那么两三位,而且都不是特别有名的大家。中国古代绘画一直与雕塑有界限,雕塑一直都是民间的,工匠的,看起来要劳力的,(当然真正的雕塑也要劳心),需要体力。绘画逐渐从工匠向艺术过度,在这个过程中它与文人建立了一点关系。古代的文人比较轻视体力劳动,多不屑去从事。绘画在中国古代与书法关系密切。书法就是写字,文人会写字。绘画从晋代开始就有重要的文人介入,象顾恺之。唐代,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北宋,文人画崛起,左右了元明清的绘画发展道路。文人画的兴起有几个标志。

顾恺之的画 《洛神赋》 宋摹本

点看全图

宋 扬无咎 《雪梅图》

点看全图

他创造了两种画梅方法:烘托法和圈花法。此图所绘雪梅,兼用烘托法和圈花法。这幅算文人画。

文人画兴起的标志

一. 画家的身份,画家的文人化。画家不再是工匠,而是文化人,诗人。

二. 山水画成为画坛主流。在宋代画坛的主流是人物画,山水画一点一点的发展,到北宋以后就超过人物,花鸟画。

三. 写意倾向加强。不再强调对对象非常精细的把握,而把这种写意的成分逐渐的融入到绘画中。

文人画兴起对中国后来绘画艺术的影响至关重要,文人画强调简练,朴拙,平淡,天真,重神轻形,最突出一点,作为绘画艺术要向诗靠陇。从诗借鉴,要引诗入画,不仅引诗作直接入画,而是要引诗情,诗意,诗趣,诗境来入画。而引诗入画,带来一个重要成果,使整个绘画艺术品位的提升。强调诗画相通,这种见解实际上就是文人画发展的一种体现。有了这样绘画理论的出场。也就理解了前面谈的为什么中国古代会强调诗画相通,没有象西方强调诗画对立,诗画差别的理论主张。

诗画相通的理论主张的要义何在?(此段省略,一年后贴出)

下面,再来看叶燮的《赤霞楼诗集序》

叶燮:

“吾尝谓凡艺之类多端,而能尽天地万事万物之情状者,莫如画。彼其山水云霞, 林木鸟兽,城郭宫室,以及人士男女,老少妍媸,器具服玩,甚至状貌之忧离欢乐,凡遇于目,感于心,传之于手而为象,惟画则然,大可笼万有,小可析毫末,而为有形者所不能遁。吾又以谓尽天地万事万物之情状者,又莫如诗。彼其山水云霞,人士男女,忧离欢乐等类而外,更有雷鸣风动,鸟啼虫吟,歌哭言笑,凡触于目,入于耳,会于心,言之于口而为言,唯诗则然,其笼万有,析毫末,而为有情者所不能遁。乃知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赤霞楼诗集序》)

古人讲诗画相通,讲的最透彻就是叶燮。

画,形有了情的灌注渗透以后才有深入。这个形才会深刻。

诗,如何将感情精细,微妙的传达,依附形。

“以形写情”使原来语言无法直接表达的东西得到表达,抒情效果得到飞跃。绘画把空间形象和人的情感,心灵,灵魂相结合,实现了自身写意精神的确立,也解决一个艺术品位提高的问题。诗与画实际是情与形的结合。这是意境的一个基本前提。意境一定要有情与形的。绘画倡导的诗画相通,实际倡导的就是感情,就是写意,就是意境。

古代画论里有这样一些见解。对于绘画来讲,就是讲绘画要抒情,有抒情,画从艺术的层面讲就不一样了。诗画相通的探讨,是对情感的探讨,就是写意的探讨。

诗画相通见解的具体途经:怎么实践诗画相通,对于绘画来讲,要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对诗歌艺术来讲,不是特别讲究诗中有画,唐诗的辉煌就是要做到诗中有画。六朝时期,已经形成山水诗的意趣。诗歌的诗画相通的指导意义并不强。对画来讲画要情,是诗情,是情的最精微,最艺术的。画中有诗,要有诗情,诗画,是情的最精微,最艺术的要求。中国古代还探讨了诗画相通的要求。其中一个就是画家的文人化。工匠不懂诗,就做不到诗画相通。

二,强调创作状态要率性而为,画工作画不是靠灵感,他靠技术,以及技术的传承。不是一种艺术门槛,不是针对当时的艺术心境的。要做到画与诗结合,要重视率性。

三,画家在把握外在的艺术对象时,超形而求神。

四,要做到画中有诗,要艺术格调的简淡为主。要注意形神关系,重神轻形。如何实践在画中有诗意。整个画作基本的艺术格调,要以“简”“淡”为主。

简淡可以理解为绘画的境界也可理解为人生的境界,简、淡有时可以整体看,有时分开看,各有侧重。古人的观点来看,简偏于笔墨的,构图的,(繁)淡偏于着色的,相对的(浓)。

追求整体的简淡来讲,宋代有韩拙的《山水纯全集》里有理论论述, 元代有赵孟頫的则实践,用笔纤细,附色浓艳。

赵孟頫 《京郊饮马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赵孟頫 《枯枝竹石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国古代的思维定向,古人的好。简率。把简单做为绘画的理想格调来加以看待。简偏于用笔,淡偏于着色。

清代的画梅提拔:画梅有文人笔,有画院笔,文人笔取其疏,画院取其工。吾宁取其疏。

清 李方鹰 《墨梅图》

点看全图

雪拥梅花傲岁寒,

秀才风味画图有。

人言结实溅牙齿,

未解调羹尚借酸。

强调绘画的用笔的疏而非工细。古人追求简实际上是要追求,简不是简于意,而是简于象。

画家以简洁为上,

这个思路是意的“方面”,笔墨简,表现力反而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非常丰富的艺术表现。

清代,王翚的一则绘画提拔,题云泽画册。(待查)

王翚 《万壑千崖图》(古代深远画法的精品)

点看全图

追求简单的用意是高古之趣,就是一种深层的诗意。

元代的,倪瓒

《古木幽篁图》

点看全图

画面中上方有作者自题诗:

古木幽篁寂寞滨,

斑斑鲜石翠含春。

自知不入时人眼,

画与皎溪古遗民。”

倪瓒《渔庄秋霁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倪瓒《虞山林壑图轴》晚年作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倪瓒的山水画。远山,近木,近石用笔都是简淡。

画家文人化:文人画发展突出标志就是画家身份与文人相同。在苏轼这里,他非常清楚。他用的士人,文人士人和画工是不同的。

苏轼的,引用,待查

对王维的推崇,对吴道子略有贬义。

看一幅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是他的代表作,遗存的是宋人李公磷的临摹本

点看全图

《伏生授经图》王维(没有考证)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点看全图

他和王维没有易趣的隔膜。吴道子依然没有摆脱画工

《书吴道子画后》

“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

《跋蒲传正燕公画山水》

“以人物为神,花竹禽兽为妙,宫室器皿为巧,山水为胜,而水以清雄奇富,变态无穷为难。燕公之笔,浑然日新,已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也。”

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

天公水墨自奇绝,瘦竹枯松写残月。

梦回疏影在东窗,惊怪霜枝连夜发。

生成变坏一弹指,乃知造物初无物。

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

龙眠居士本诗人,能使龙池飞霹雳。

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

龙眠胸中有千驷,不独画肉兼画骨。

但当与作少陵诗,或自与君拈秃笔。

东南山水相招呼,万象入我摩尼珠。

尽将书画散朋友,独与长铗归来乎。

写的北宋大画家李公允。肯定他,是因为本来他是诗人。类似的话还见于,

下一则,见于(待查)

非高人溢彩不能显也。

观诗人画如阅天下。。。。

士人和画工两种。

见于图画见闻志

自苏轼以后一片呼应声。

多读书,有学问,之上是有高情易趣。不仅读书多,而且有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方豪咸,顺治年间的进士。清代前期的。如果没气魄,大不了是一个画师。在读书之上,古人更强调那种超然物外的才情。

清代方豪咸

:“绘事,清事也,韵事也。胸中无几卷书,笔下有一点尘,便穷年累月,刻画搂研,终一匠作耳,何用乎?此真赏者所以有所俗之辩也。。

苏辙的见解。

摩诘本词客,亦自名画师。平生出入辋川上,鸟飞鱼泳嫌人知。山光盎盎著眉睫,水声活活流肝脾。行吟坐咏皆自见,飘然不作世俗辞。 ...

明代 李日花,紫桃轩杂缀

营营世念,澡雪未尽,即日对丘壑,日摹妙迹,到头只与髹采圬墁之工(指漆匠、泥水匠)争巧拙于毫厘也。

再看一则,清代,

沈宗骞:《介舟学画篇》

笔定满怀,安得超逸治之,

“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笔墨出于手,实根于心。鄙吝满怀,安得超逸之致,矜情未释,何来冲穆之神。”

画家一定要是诗人,文人,才懂诗,才能实现诗情向画作的转移。

强调率性而为。相对经营刻画,绘画是创作,与制作不同。制作是手艺,率性而为与在刻意经营之间有严格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刻意经营会破坏诗意,根据

宋代强调诗画相同是就强调率性。

举宋朝 文同与苏轼的两则例子。

文同的

忽乎忘笔之在手,(勃然而兴。)(待查)

苏轼《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作诗为谢且遗古铜剑二》

空肠得酒芒角出,

肝肺槎丫生竹石,

森然欲作不可回,

吐向君家雪色壁。

意所至,则笔所发

要使绘画有诗意,就要保持率性而为的状态。

中国古代画论对诗歌与绘画相通相融的阐发,实质是在呼唤着诗歌与绘画之间的优势互补。

到这里结束了,后面是我的笔记。也和内容重复了,不过算是参考。

诗画境, 复现当时情境,用语了无痕迹。

画造型(与色),通过线条造型。

《尔雅》画,形也。

刘向:图画其形、陆机:存形莫善于画。

总结

诗之“情”

画之“形”

诗有情需要形,画有形需要情。

绘画领域中对诗歌与绘画相通的倡导,就是对情感的倡导,对写意的倡导。

画中有诗的具体途径:

一. 画家文人化是基本前提。

二. 画家在创作时应率性而为。

三. 画家在把握艺术对象时要超形似而求神似。

四. 画家在艺术格调方面要以简淡为上。

以董源的《潇湘图》结束

点看全图

结束后请大家思考 诗画相通的意义?

附: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的欣赏

http://www.npm.gov.tw/masterpiece/enlargement.jsp?pic=K2A001016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富春山居图局部

台湾的故宫,有时大陆需要加代理服务器才可以上,有时不需要。还有北京的故宫博物馆欣赏其他的中国画。

注释:

见首篇

延伸阅读

朱良志 《中国美学十五讲》

钱钟书 《七缀集》

贾涛 《中国画论论纲》

还找到网上的几篇,也可参看。

http://qkzz.net/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20100&ID=10012787

中国传统诗画交融的理论轨迹 刘 晔

http://alumni.ustc.edu.cn/view_notice.php?msg_id=2734

谈谈诗与画 李东

http://artists.artokok.com/art/275/artviews.asp?ArtID=275&CAID=4095&page=2

情寄诗画—青藤绘画款识探研 张大风 徐层

结束,里面的画找到清晰的替换。另欣赏中国画是很享受的一件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