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未曾发生的历史(转)安德鲁?罗伯茨 尼尔?弗格森 著 -- foundera
假如德国在1940年5月入侵英国,将会怎样?
安德鲁?罗伯茨 尼尔?弗格森 著
序:挂起更多旗帜
最后,甚至约瑟夫爵士也看出来了:英国在几天之内就已经失去了正规军的全部补给和装备以及它惟一的盟国;敌人距英国海岸已不到25英里;英国仅存几个装备完善、训练有素的营部;英国将在地中海地区与一个数量上远胜于己的对手作战;它的城市成为空中袭击的目标,敌方机场距英国本土比英国最远的岛屿与其本土之间的距离还近;英国的海路则受到数十个新基地的威胁。约瑟夫爵士说,“从某种正确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确实的胜利……战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辉煌的阶段。”
――伊夫林?沃,《挂起更多旗帜》
长筒靴正步踏过伦敦:一队德国士兵沿着圣詹姆斯公园的林荫道向白金汉宫进军。这类想象的场景在电影和小说中并不少见。但是,在现实中德国入侵和占领英国的可能性有多大?在纳粹败北50年后,我们倾向于认为英国在1939年必然会与希特勒一战――而且,尽管英国在动荡频仍的1940年曾经面临极其不利的局势,但它必定会取得胜利。在1995年庆祝欧洲胜利日的活动中,人们几乎没有提及历史有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相反地,同盟国的胜利被认为不仅公正,而且必然。
然而,历史上很少有什么事件(尤其是在军事和外交领域)可以真正当得起必然这一说法。回溯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历史,研究一下英国在欧洲政治局势恶化的情况下可以做出的选择,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它们之中,反对德国在1939年征服波兰而发出的战争声明(且不提在温斯顿?丘吉尔领导下那充满“鲜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的漫长的五年)是最不可能的选择之一。1939年通往战争的道路是曲折复杂的。我们只需要想象一下,假如历史中有一两件事情发生改变――未必是重要的事情――就能够明白历史也许会多么轻易地呈现与现实截然不同的结果了。
希特勒的助手弗里兹?魏德曼宣称哈利法克斯勋爵――张伯伦1937年派往希特勒的使者,也是他在签订《慕尼黑协议》时的外交大臣――曾经说过“作为我的辉煌成就,我希望看到元首与英国国王在英国人民的欢呼中一道进入伦敦。”当然,我们知道哈利法克斯在《慕尼黑协议》签订时就已经开始质疑绥靖政策――而且正是他建议英国在1939年承诺对波兰伸出援手。但是他对于这个威慑手段失效后英国与德国爆发战争的前景非常悲观;1940年5月战争情势不妙之时,他是那些呼吁与希特勒进行某种和平谈判的有影响的人士之一。我们也知道,丘吉尔否定了这些意见,尽管随着法国被瓦解,英国日益陷人孤立。我们还知道英国有能力坚持下去,并且最终――一旦苏联和美国加入反对德国的战争――一定能够赢得胜利。但是这些结果决不是事先注定的。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7
未曾发生的历史(转)安德鲁?罗伯茨 尼尔?弗格森 著
《假如德军占领英国》和《巴巴罗萨的成功》 foundera 字248 2004-04-11 18:25:30
非绥靖政策 foundera 字11417 2004-04-09 00:36:30
和平共处:查姆莱的反事实假设 foundera 字7448 2004-04-09 00:37:17
更糟的可能:进攻英国 foundera 字8144 2004-04-09 00:38:04
关于合作的反事实假设 foundera 字22795 2004-04-09 00:39:15
永不投降 foundera 字2044 2004-04-09 00:3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