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 -- giggle

共:💬11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三讲 大业凭众人智慧而完成(上)

【幕僚总结】

事须才而立。才大者必任群才以集事,则所成又有大者焉。累而上之,能举天下之才会于一,乃可以平天下。

【重点提示】

鉴人有术,冷眼识英才

“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

场面做大,才能群雄影从

【忠告】

大厦非一木所能支撑,大业凭众人智慧而完成。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

鉴人有术,冷眼识英才

曾国藩之所以“成功”,可能有诸多原因,但他能够网罗人才,把一大批有各方面才能的人聚集在自己的周围,成为他的幕僚,为他出谋划策,是十分重要的原因。《花随人圣庵摭忆》说:“文正之事业,所以不可及者”,原因就在于此。

曾国藩以培植、宏奖人才自诩。他说:“君子有三乐,而‘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为其一乐。”对于曾国藩的知人善用,封建阵营普遍评价甚高,曾氏的故旧门生尤多褒辞赞语,郭嵩焘为曾国藩作墓志铭,说他“以美化教育人材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俞木樾说藩国藩“尤善相士,其所识拔者,名臣名将,指不胜屈。”就连刚直自负的左宗棠,后期与曾国藩龃龉甚深,但曾国藩死后,仍寄联挽曰:“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清史稿》说曾国藩为人威重,长着漂亮的胡须,三角眼睛棱角分明。每次接见幕客,注视很长时间却一言不发,被接见者精神不免紧张,悚然不安。幕客走后,曾国藩记其优劣,从没有差错。又说“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

世传曾国藩还颇精于相术,并著有相书《冰鉴》,他在运用相书的理论察颜闻声、评判人品方面堪称一绝。

曾国藩颇精于相术。他所编写的《相人口诀》说:“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而在《相人十二字法》中又论述了六美六恶,提出“美者曰:长、黄、昂、紧、稳、称;恶者曰:村、昏、屯、动、忿、酷”。

《见闻琐录》记载这样一件事:

曾国藩善知人,预卜终身。任两江总督时,陈兰彬、刘锡鸿颇富文藻,下笔千言,善谈天下事,并负重名。有人推荐到幕府,接见后,曾国藩对人说:“刘生满脸不平之气,恐不保令终。陈生沉实一些,官可至三四品,但不会有大作为。”

不久,刘锡鸿作为副使,随郭嵩焘出使西洋,两人意见不合,常常闹出笑话。刘写信给清政府,说郭嵩焘带妾出国,与外国人往来密切,“辱国实甚。”郭嵩焘也写信说刘偷了外国人的手表。当时主政的是李鸿章,自然倾向于同为曾门的郭嵩焘,将刘撤回,以后不再设副使。刘为此十分怨恨,上疏列举李鸿章有十可杀大罪。当时清廷倚重李鸿章办外交,上疏留中不发,刘气愤难平,常常出语不驯,同乡皆敬而远之。刘设席请客,无一人赴宴,不久忧郁而卒。

陈兰彬于同治八年(1869)经许振堵推荐,进入曾国藩幕府,并出使各国。其为人不肯随俗浮沉,但志端而气不勇,终无大见树。

作者说,观曾国藩预决二人,真如天算一般。然其衡鉴之精,尚不止此。在军命将,说某可为营官;某人可为大帅,某人福薄,当以死难著名;某人福寿,当以功名终。皆一一验证。

实际上,曾国藩观察人并不完全以貌取人,譬如罗泽南“貌素不扬,目又短视”,骆秉章“如乡里老儒,粥粥无能,”但他都能倾心结好,许为奇才。又如塔齐布,因为他出仕很早,穿草鞋,每朝认真练兵,便为曾国藩所赏识。后来一力保举他,并且说:“塔齐布将来如打仗不力,臣甘同罪。”

所以说,曾国藩善于识拔人才,主要是因为他能观人于微,并且积久而有经验,故此才有超越的知人之明了。他对于观人的方法,“以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他最瞧不起的,是大言不惭的人。

曾国藩能这样“冷眼识英雄,”所以在他夹袋中储藏了不少人物的档案,等到一旦需用,他便能从容地按其才能委以职务,而且一一胜任。后来和太平天国打仗,曾国藩幕府中人才之盛,一时无二。这不能不说是由于做京官时,观察罗致人才的好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