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海上旧事(一) -- 晨枫

共:💬70 🌺14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看来有些东西你当时没看明白。

  可能是你那时岁数太小。

这不是电影、照片里常见的手摇的旋转式织机,

  这是纺车,纺线用的,织机不用手摇,也没有“旋转式”的。

将纺线像“绷毛线”一样绷起来,然后一个手推着梳子来回梳,另一个手拿着梭子在纺线之间穿来穿去。

  你说的梳子应该是“杼”,照片中箭头指的部件。

  点看全图

  这张照片是南京博物院中展出的织锦机,民间织布机要简单得多,没有中间那么多的提花部份,但主要部件还是有的。

  在网上找到的:花格子布

纬线每穿过一次织口就完成一次操作,为了保证经纬线交织紧密,再用一把扁平的木刀或骨刀将纬线打紧,现在打纬这项工作已改由来完成。

杼是织布时离穿梭来往的纬线最近的一个织机部件,杼有两个作用:1. 控制经线构成的布幅宽度,闯杼就是用篾片将经线按顺序一根根分离全部插入杼中,使600根经线各司其位,防止纠缠。织布前分两次闯杼,都是为了使经线次序井然,但闯一遍杼为刷线做准备,闯二遍杼为织布做准备。2. 织布时每引入一次纬线,用它拍击一下,将纬线打紧,防止织布的松散

  因为每穿一次梭引入经线后,都要把杼往回拉一下,看上去就象是在来回梳。

  上海近郊贫农不多,组织贫宣队时都招不到多少贫农,大多是下中农在撑着。由于整个成分比较高,上中农也轮不上阶级斗争的主要对象,所以农村同学大多是中农家庭。记得房子都是瓦房,就是上海郊区普普通通的那种粉墙黛瓦的房子。几家人合住一个院子,

  划定阶级成份是在解放初时,按刚解放时的经济状况划的,所以不能用文革时家里的经济状况看人家的阶级成份。到文革时农民的经济状况都差不多,地主、富农成份的看上去反而穷些。

  几家人合住一个院子说明是土改时分的地主财产,农民自己盖房子不会几家人合盖在一起的。我大姑当年嫁给一个大地主家,她们两口本来进了城,被划为右派赶回丈夫义乌老家。八七年时我去玩过,她还带我去看过丈夫家的老宅子,几乎占了半个村子,都被分了,里面住了多户农民,她自已家没有一个人住里面。

  

家里有红木家具,光泽已经没有了,但威势还在,镂空鼓形的圆凳,鼓形的圆桌(带大理石桌面的),背靠上带大理石的太师椅,当然还有红木的方饭桌,边上带小抽屉的。
都是土改时分来的,除了少数解放前没土地,在城里有产业的诗香世家和民族资本家还有可能保留这些东西,一般农民即使是上中农也是买不起的。

  哈哈,俺喜欢找漏洞,没找到其他漏洞,俺当年到苏北农村看到的也基本是这样,只是苏北要穷多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