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人生重晚节 --- 从李陵到吴三桂到汪精卫 -- 任爱杰

共:💬18 🌺6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回复任兄:

呵呵呵,任兄的辨风俺是非常欣赏的。与任兄辩论,一方面受益良多,另一方面任兄心态平和,大家观点针锋相对但不致伤了和气。

俺也逐条回复一下。

一,民族观念。

要形成当今世界这种非常清晰且强固的民族观念,我以为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这个民族要统一,二是该民族经历过外族严重威胁。

春秋战国时代,对于诸夏而言,首先大家并不统一,周代是典型的封土建国制,诸夏之间是松散联系和潜在竞争关系;其次诸夏国家联合起来对抗外族的行为远非常态,敌忾之心甚至连后来六国共抗强秦的程度都没达到过,说到底还是因为外族威胁并不致命 (虽然外族砍死了周天子和卫国国君)。所以此时的诸夏的民族观念,与西汉之后的民族观念,还是有所不同的。这一点颇似19世纪德国统一之前与之后的情形。

李陵的时代,正在形成的汉族人群作为一个整体,从未尝过被夷族征服、统治的屈辱和惨痛,因此人们对于民族大防和叛国行为,远不如历经五胡之离乱、契丹党项女真之侵凌,特别是蒙元之征服统治的明代汉人那样叫真和痛恨。将一个民族观念相对和缓时代的叛国行为与一个民族观念极端时代的叛国行为等量齐观,这不是公允的态度。

另外,史记里的确提到陇西之士以之为辱,但我们不能割裂上下文去解读。史记的原话在此:“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注意:陇西之士皆用为耻这个结果,是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李陵的降敌,二是刘彻“族陵母妻子”。叫真儿来说,李陵降敌是初始原因,而刘彻族李陵母妻,代表了官方对李陵降敌的最极端的否定态度,这个态度才是陇西之士“皆用为耻焉”的直接原因。一个“自是之后”,再清晰不过地表明了这个逻辑因果关系:自从刘彻族陵母妻之后,才发生的社会歧视。

总结一下我的意思:降敌当然是件不光彩的事,但降敌行为本身未必会招致如此严重的社会歧视。刘彻的官方态度,是造成这种社会歧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与后世是很不一样的,比如洪承畴降清之后带兵剿灭反清势力,这个时候明已谈不上什么官方态度了,但洪承畴在士人之中仍然名声滥极;再比如张学良、张自忠开始对日军没能积极抵抗,官方没有任何责怪但社会民众却绝不容忍。凡此种种,都说明,李陵所处的那个时代,社会对降敌行为虽看法也是负面的,但远没有明代之后那样极端。将两个不同时代的类似行为等量齐观是错误的。

二,汉匈战争的性质

军事角度不是道义角度。军事角度的合理,并不等于道义角度的必然正义。这一点还望任兄详察。

并不是说你匈奴威胁到我的生存在先,于是我经过连续反击占据上风时对你的任何军事行动就仍然是正义的。哪儿有这么不讲理的呀 :-)

我以为任兄举二战来比汉匈之战,也是不适宜的,因为两者历史阶段完全不同,可比性较差。二战是欧洲完成启蒙运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发生的,当生命、自由和平等在国际范围内日益获得认同的情况下,德日两国在战争中竟然屡屡严重突破人道主义底线,它们的行为已经构成反人类罪行。因此,二战的正义性主要不是源于英美苏的天然正义,而是更多地源于德日方面的极端非正义。

在这一点上,汉匈之间的战争与二战两大阵营很不相同。正因为德日曾对无辜平民进行过大规模的杀戮灭绝罪行,这是对整个人类犯罪!而且德日主持这种人道主义惨祸的军政首脑尚在,因此对两国赶尽杀绝,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和道德的,当然是正义的。但汉匈之间并非如此,因为两边都曾杀戮过对方的平民,很难分清哪方正义更多一些;另外双方也都不曾有计划地大规模肉体灭绝对方,因此不能上升为对人类犯罪。所以汉匈之间的赶尽杀绝,符合军事逻辑、符合各自利益,但决不是正义的!

真正与汉匈之战高度类似的,是古希腊联军对波斯帝国的战争。但任兄应该知道,史学界对希波战争的共识 --- 前期希腊是卫国之战,因此是正义的,后期完全是希腊在波斯境内作战,希腊由正义一方先变为无所谓正义非正义 (就是争霸战了),最终变为非正义的军事征服者。

如果照任兄的逻辑,只要我先被威胁了,那么我此后的所有行动就都是正义的了,照此逻辑则亚历山大的马希联军对波斯的征服也是正义的了??

注意:希腊后期对波斯的征战也完全符合军事逻辑,也就是说如果希腊对波斯停止用兵,一旦波斯重新整合好力量,以波斯人力和军事资源之巨,势必会对撮儿小邦希腊造成致命威胁。所以希腊后期对波斯的征战既符合军事逻辑更符合其自身利益,但这些都不足以说明他的征战具有正义性质。别忘记,史学界在判定希腊后期非正义时,也完全明了波斯一旦重新整合后对希腊的致命威胁,但依然会判希腊非正义。可见,正义与否,与是否符合军事逻辑毫不相干。

第三,任兄只反驳了一点,其他方面呢?你反驳的这一点,我可以接受。但司马迁、苏武,乃至班固对李陵的同情宽容的态度,无不反应了那个时代士人主体对李陵的立场。司马迁记载的“皆用为耻焉”,上文已复,并非李陵降敌这一个因素,官方态度这个因素可能更为关键。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