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关于李陵匈奴之战,与赵括兄商榷。 -- 煮酒正熟
我对李陵的看法不过是,第一,出兵前说了不切实际的话;第二,降匈奴后汉廷对他的处理并不算特别苛刻。至于兵败本身的责任应该谁负担,我不打算去琢磨。我对他的负面看法不过是战前说话不切实际。原因是什么,是战前鼓舞士气,是第一次出兵缺乏经验,还是无论如何不愿意给李广利作后勤搪塞,这都有可能,但是我也不打算去猜测。至于停在那里是谁的决定,诏命中是命令他到了浚稽山后看情况可以停留可以北上,这个情况不还是要他自己看。他一直到遭遇单于都没有北上。在那里停留了多少时间虽然没有明载,《史记》中有“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之语,按照这个记载,汉朝规定了李陵什么时候可以回来,而他一直到规定的期限都没有继续北上。说李陵和汉武帝对话中假设了需要后续部队,我不能说这个假设没有道理,但是毕竟没有明确记载。
兵败本身没什么可争论的吧。汉军分数路出击,弊在于如果匈奴集中兵力打其中薄弱的一路,这一路是非常危险的;利在于这一路牵制住敌人大部队,哪怕自己损失惨重其他的部队可以趁虚而入捞取战果。单纯就战术而言,李陵不就是败在了对方集中全力打击他这一路上面。这并没有什么,李广当年也没逃掉。李陵兵败,并不是谁的责任问题,而是匈奴选谁打的问题。集中数万骑兵去打路博德,路博德一样逃不掉。李陵投降匈奴前说的是“无面目报陛下”,可见他对自己也是不太满意的,而对汉武帝并没有太大不满。群臣“多罪陵”的情况下汉武帝仍然没有处理李陵的家族,就兵败本身而言这两人互相之间并没有太大的不满,为什么一定要对立起来呢。
我对我原来的观点也有点修改,顺便写在这里。汉书记载李广利夏五月出兵,而史记记载“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於祁连天山”,如果着两点都正确,不妨得出结论李广利夏季出兵后一直到秋天才抓住了匈奴大部队得到战机,或者说被匈奴抓住得到了战机。这并不是不可能的。那么原来打算作为“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的李陵在夏天,李广利尚未遭遇匈奴的时候仍然驻守酒泉,也算合理,朝廷也不加催促。到了秋天,李广利遭遇匈奴大部队的消息传来,汉武帝打算让李陵出兵,被路博德找借口搪塞。汉武帝误认为是李陵自己不愿意去发火下诏催促,还改令路博德去协同他人。李陵出兵后遭遇单于,寡不敌众战败投降。战略上李广利和李陵等人并未能形成有效配合,毕竟骑兵跑起来后不知道能跑到哪里去,以步兵的移动速度想做有效配合是非常困难。这么打承分兵之弊而得不到分兵之利,还不要说匈奴肯定不“答应”。这毕竟是李陵第一次上战场,战前对此有点轻视也不是不可以原谅,但毕竟他说到没有做到。
顺便说一句,看了这些后感觉匈奴的战术还是很对头的。秋高马肥时匈奴难对付,大概就因为这个李广利夏五月出兵求战,可是一直到秋天才抓住匈奴大部队;李陵出兵也是在“既至期还”才遭到单于打击,这未必是偶然的。汉武帝时期双方战争多次,对互相的战术应当有所了解。看上去匈奴已经不是见面就打的直来直去了,也学会选择有利时机再动手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3 层
🙂李陵降敌的确是其污点 煮酒正熟 字735 2007-10-02 22:17:49
🙂我在西西河灌水也不少时候了 3 电子赵括 字1467 2007-10-02 22:45:18
🙂简复: 煮酒正熟 字1084 2007-10-03 17:15:22
🙂部分赞同
🙂不对吧? 1 煮酒正熟 字2819 2007-10-03 19:45:48
🙂老实说,我也在思考你说的那个撤退路上走了十几天的问题 1 电子赵括 字908 2007-10-04 07:25:21
🙂我觉得,正常行军和逃跑还不一样 煮酒正熟 字715 2007-10-04 19:53:02
🙂酒兄啊,讨论了这么多,就剩咱俩单挑了 1 电子赵括 字110 2007-10-04 2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