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其实我们对邓丽君本人了解的很少 -- 碎片与记录

共:💬71 🌺29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其实我们对邓丽君本人了解的很少

决定跳这个坑。

萨苏的一篇邓丽君系列,在河里激起了波澜。说句实话,萨大的文章我们都爱看,但对邓丽君本人的看法,多多少少都各有不同。老实说,锦猴兄和乡间小径兄的说法,我多少都更为赞同。

萨苏的文章,如果说的只是那种海峡两岸华人盼统一的情愫(不论是哪一方的统一),以及其中所夹杂的些许个人的无奈与哀伤,这都无可厚非。但也正如有乡间小径兄所提出,国家之哀伤,万民同感同受,“是一个民族,是数以亿计的人在承担着,而不是因为一个人的星光亮一点,就承担得多一点?”内战结束,国民党败逃台湾,迁移人口上百万计。所涉及的家庭又有多少呢?或许就会有几十万个台湾家庭,而海峡这边,同样也有几十万或者更多的人怀有同样迫切的情绪。就好比我的家乡,解放时统计人口25万,但估计大陆之外人口(包括港台、南洋及其他各地)另有15-20万之众。这种离愁别绪,且不提对国家的统一的期盼,单说对故人或故土的思念,这无数的家庭,又何曾比邓丽君少一分?

我想,如果说的是这样一种情愫,没有什么人会反对。

但我想之所以有河友不赞同的是对邓丽君个人的评价以及“孤独的中国女儿”这顶显然不是人人可以拥有的帽子。

我们可以接受这一点,即在当时的政治状态下,各为其主,各为其盼。对于我们来说,忠诚以及渴望祖国统一都是可以认同的。你可以说邓丽君劳军,邓丽君出国时与国民党政府签订协议,邓丽君与大陆叛逃“奔赴自由”“领取赏金”的飞行员合影,都是尽其职。这些,我们就个人的感情而言,都能够接受,或者起码默认——尽管我们必须得努力抛弃政治与立场的因素。

但我们到底又对邓丽君除了她的政治角色(劳军歌手,台湾金牌授定的“爱国艺人”【1981年授牌】)以及职业角色(歌手)之外,了解多少?我们对邓丽君的个人了解多少?

萨苏的这一系列,就我来说,最大的不满就在于,所有的情愫,与邓丽君个人特定相关的,都无据可查——我是说除却她政治与职业角色之外的。我们根本就没有任何证据,甚至她私人、个人的任何行为、意味、言语能说明邓丽君对国、家(乡)的爱超过了一般人。

“亲爱的大陆同胞们,你们好,我是邓丽君,我现在来到金门广播站向大陆沿海的同胞广播。。。”

大陆。邓丽君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北京召开一次演唱会 – “在露天,买不到票的观众也可以听到”。

《我的家在山的那一边》也是邓丽君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一首歌。然而,歌中让人感觉最痛切的,还是她那种对于归宿的渴望和无法归去的忧伤。

我们努力地从萨苏的文章去寻找能够说服自己的信息,但可惜也只有以上几句。而且非常可能的、或者说无法否认的,以上话语都与邓丽君的政治角色密切相关。不单单邓丽君一个人,所有的唱汉语歌曲的台湾劳军歌手,都会这么类似的几句,那几乎是一定的。

我自然不是要去否认谁。我想说的是——

我们对邓丽君个人的了解很少。其实,我们对她个人的理解——在我们把一切浮在表面的政治的、或者潜入其中的政治的因素都抛开去之后——都知之甚少。我们不了解她的个人,做为不是歌手、不是政治招牌的那个个人。

其实萨苏所写的,只是他自己心目中的那个邓丽君而已。

说一句或许不敬的话,做为受众,我们都在尽力地抛开政治因素去说邓丽君,但邓丽君又有多少时候是在抛开政治因素来唱歌呢?起码我们不知道。

我们其实不知道,心中的那个邓丽君到底是纯粹的,还是政治的、或者职业的。

又或者多少多少。

关键词(Tags): #邓丽君#音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