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翻译】普利策小小传(一) -- 梦秋
普利策小小传(结尾的话)
《世界报》在普利策逝世后影响力日渐式微。并于1930年被收购。它从此湮没在美国新闻史当中。普利策留下的另外一份报纸《圣路易斯快邮报》平时没有受到普利策太多的关注,反而顽强地生存下来。这份报纸至今仍然存在,由普利策的后代继续经营着。
普利策留下了庞大的资产,这是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他的遗产大部分化为两个部分,作为公共资源永远留在了美国。1912年,根据普利策遗嘱和捐款建立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开始为美国新闻界培养专门的新闻人才。近一个世纪以来,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为美国培养出了大量高质量的新闻应用和研究人才,成为世界级的新闻学府。我们所熟悉的著名新闻人杨澜曾经就读于这个学院(一说为杨澜在哥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获得硕士学位)。
普利策遗产的另外一部分成为著名的普利策奖,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从1917年开始,每年春季,哥伦比亚大学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的14名委员将决定谁将获得普利策奖的22个奖项。5月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将亲自颁发这个奖项给获奖者。
普利策奖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为新闻奖,另外一个部分为创作奖。后者主要用来奖励那些在文学和艺术上有出色表现的作者们。新闻奖则更受世界的关注,因为这个奖项代表了过去一年当中西方记者在新闻事业上表现出来的最高水准。
新闻道德和新闻自由历来是普利策奖所关注的重点。这也是普利策新闻奖的意义所在。普利策本人的经历为新闻道德作出了全面的解释。他为了自身的利益,一度不顾新闻道德,全盘采用黄色新闻风格。也正因为如此,普利策才深刻理解新闻道德本身的重要性,理解新闻道德对于整个社会精神的正面影响。如今,在中国也面临着美国一百年前那样的社会转型期时,如何维护社会道德体系不至于坍塌崩溃,如何让新闻媒体为整个社会的未来树立信心和责任感,这一切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普利策的经历或多或少会留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普利策的报业生涯当中,新闻自由给予了他事业上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他也一度滥用了这种权利。这就是美国。
“美国与新闻自由共存”。这句话是普利策本人的名言。如果抛开对“新闻自由”一词不同意义的理解,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普世真理。单单就字面意思而言,没有哪个现代国家敢于否定它。通过新闻自由,将事实真相置于阳光之下,我们才能够更加彻底地理解我们生存的现状,才能更加清晰地看到我们的未来。
也许,人类的进步将与新闻自由共存。
本文的大部分参考材料来自Edwin Emery所著The Press and America: An Interpretative History of Journalism (2ed, 1962,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这是美国新闻史的经典名著,至今已经出了9版。由于参考材料的单一性,本文在某些观点和内容上可能有一定偏颇。同时参考的一些网络资料可以通过百度和google轻易查到。在此恳请各位原谅我的疏懒。查资料和写作有时候是一种自虐,特别是在华南五月初夏的炎热之中。
同时给自己的其他文章打个广告:我将在本周开始续写《水门事件》,争取尽快填满这个大坑。希望各位到时捧场,让鲜花(或者臭鸡蛋?)成为我在西西河四周年诞辰时的最大收获!
——貌似俺有点喧宾夺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