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找时间讲讲麻醉剂吧 -- 黄河故人
记在心里,以备不时之需。
但通常的毒害,尤其在生物和医学实验室,是由于氯仿和氧气在紫外线作用下生成光气!!导致对呼吸系统的伤害。
,但不是主要方面。主要是吸入后在人体内的积累,尤其对于我们这种动辄几千毫升的用量。
不好意思,没认真看帖,俺是学化学的,老先入为主。
乙醚那东西拿来害人不合适,麻醉之前会有段兴奋期,整兔子老鼠没事对付人多半落个**未遂
麻醉剂的发展史可好玩那,也许有很多人不知道鸦片、可卡因也曾经是麻醉剂。
转个书摘关于可卡因的:
弗洛伊德在继续他对可卡因的研究的时候,同一位名叫卡尔.考勒的同事一起做过几次生理学试验。考勒是个眼科实习医生,比弗洛伊德小十八个月,有一点非常出名:他对医学着迷到近乎厌恶的地步。他特别感兴趣的是止疼药,这已经成为他后来的痴迷之所在。由于当时完全没有局部麻醉剂,他学做的眼部手术是根本不用止疼药的,手术过程包括把病人用带子捆在床上,把嘴塞上,把眼睛强行掰开,然后就动刀了。这对病人是一种折磨——对医生也很难算是件轻松的事。此外,一些眼科手术在手术过程中还要求病人积极地参与进来,可能得转转眼球,眨眨眼皮,或是告诉医生自己能看到什么。可是,没有用麻醉剂就拿手术刀把病人眼球切开,你再要他们干什么都不太可能。
非常严重的手术中可以用乙醚来让使病人完全失去知觉,但是这个办法一点也不理想:这对体质弱的病人会非常危险,病人醒来后常常会感到非常恶心。要是他们恶心,那么呕吐的时候手术部位的针脚会撕裂开来,就必须得再做一次手术。因此做眼部手术的手术人们宁可不用麻醉剂,而衡量眼部手术质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医生手术的速度有多快。
……
这两个人在一起度过了许多个下午,相互给对方服用可卡因,并用一个功率计来测量服药前和服药后的肌肉力量。在试验的过程中,他们既注射也服食适量的可卡因,据弗洛伊德说,有一次考勒嘴唇上沾了一些可卡因,告诉他说感觉嘴唇麻了。弗洛伊德同意他的说法,但是显然他自己完全没能领会这种药效的重大意义。…… 考勒也许的确是人类的大恩人,可是他当时仍然只是个不拿工资的毫无名气的实习医生,该怎样让世界注意到自己的发现还是个问题。由于他没有钱到海德堡眼科协会的下一次例会去宣布自己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便事先起草了一份发言稿,宣布自己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局部麻醉剂,然后把稿子交给前去参加会议的一个朋友,约瑟夫.布莱特尔医生。
1884年的九月十五日,当布莱特尔在会议上宣读了这篇论文,论证了可卡因具有麻醉特性后,大家不由瞠目结舌:考勒,一位来自维也纳的年仅二十七岁的实习医生,竟然解决了医学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等到弗洛伊德九月晚些时候从万德比克回来的时候,他的朋友已经成了国际知名人士。
印加人——要是还有几个幸存下来的话——是不会对他们这些发现感到吃惊的:他们数世纪以来一直在利用古柯止痛的特性。考勒也并不是第一个注意到可卡因具有麻醉作用的人:他只不过是第一个充分认识到了这种特性的重要性。他这篇论文刚一发表,就凭空冒出了许多医生,都声称自己早就知道可卡因是一种局部麻醉剂。要是把其他所有曾经提到可卡因具有令身体麻木的作用,却没有衡量出其重要意义的人列出一个单子来,那么这张单子会列得很长很长,而且上面尽是杰出人士:就连弗洛伊德本人都在《关于古柯》一文中谈到它可以用作止痛剂。
…… 这次发现后过了六个月,弗洛伊德发现父亲意外地来了,还告诉他说自己的一只眼睛很疼。那天下午考勒碰巧在弗洛伊德家里,于是提出要给他看看,马上就确诊他患了青光眼。就在第二天,弗洛伊德,考勒和孔尼斯坦给弗洛伊德的父亲做了手术,挽救他的视力。麻醉剂用的就是可卡因。
弗洛伊德的父亲并不是唯一一个感到的高兴的人。医学界注意到可卡因的麻醉作用后,开始对这种药痴迷起来:好吧,这么说它可以用来麻醉——那么还能做什么用呢?似乎什么都用得上它。弗洛伊德在研究如何用可卡因治疗神经衰弱和精神忧郁症;其他人认为可卡因可以解除糖尿病,哮喘或是梅毒的痛苦。到处都在报道它在外科的用途,从切除扁桃腺手术和产前阵痛到拔牙和痔疮手术,都说它可以在手术过程中减轻疼痛。以前报道过罗伯特.克里斯蒂森爵士在苏格兰高地所做的颇为滑稽的试验的《英国医学杂志》非常高兴地说:
盐酸可卡因,新型局部麻醉剂
盐酸可卡因目前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这种注意力任何不属于第一流治疗药物的东西是很少能够获得的。我们可以很公正地说,发现新的局部麻醉剂的消息赢得了普遍的满意,人们为此而欢呼------ 显然,我们拥有一种价值极高的新药,可以帮助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来完成其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项职责——减轻病人的痛苦。不仅仅是整个外科神经痛领域似乎经得起它的考验,而且作为各种手术的局部麻醉剂,尤其是用在眼部和喉部的外科手术,以及妇科手术中,目前,这种最后加入我们的治疗武器库的成员立刻给我们展现出了极其广泛的应用领域。
《英国医学杂志》,1884年十一月二日
与此同时,美国的医学新闻界还报道了人们成功地把可卡因运用在尿道手术,切除向内生长的脚趾甲,牙科手术,妇科切除手术,甚至在‘用电解法去除一位女士上唇长的多余的毛发’的手术中。
…… 霍斯德也许是他这一时代最有才华的外科医生,是全体美国人的英雄。他曾是耶鲁大学足球队队长,1870年开始行医,非常有名气,1889年一群赞助人决定建立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时候便聘请了他和奥斯勒来领导外科。接下来的三十年中,这两个外科医生一起奋斗在外科领域的最前沿,直到今天,霍斯德还因为最先提倡在外科手术中使用橡胶手套而为人们所怀念。
他于1884年23岁的时候成名,因为他当时发明了神经阻断麻醉法,这种方法是以特殊的方式将可卡因注射到神经细胞周围的区域,使得沿着这条神经的部位产生局部麻醉。卡尔.考勒发现可卡因可以用作局部麻醉剂,但只是用在眼部,嘴部和鼻腔内部的粘隔膜部位;运用神经阻断术,霍斯德可以将可卡因用在身体的任何部位。然而,他在完善神经阻断术过程中染上了毒瘾(有人认为他是美国第一个染上可卡因瘾的人)。到1886年的时候,他的毒瘾大到一天需要两克可卡因,状态也差到不得不完全放弃行医。
如果病人一直在哈哈大笑,那位可怜的牙医怎样才能工作?
自己也可以控制自己的肌肉,要不然怎么无痛分娩呢
前一段时间一直在看《士兵的突击》,自我感觉是严重中毒,把这边的事情呢给耽误了。赶紧补上一段,质量差了请大家不要拍砖。
说到烃类了。这一类最简单,现在用得也最少。烃类中用得较多有环丙烷和乙烯。卤代烃,即其中某个或某几个氢被卤素取代后,麻醉效果会增强,最典型的就是氯仿和三氯乙烯。讲到乙烯,大家可能会想到乙烯的催熟作用,熟香蕉好吃,但是不适合于运输,太容易变质了;生香蕉好运输,但能吃得下去也是本事。有了乙烯,好办多了,在产地把生香蕉摘下来,运到销售地后,催熟一下就可以了。现在大城市的防空洞好多派这用场的。
事实上也是人们先发现了乙烯的催熟作用,然后才引起了对其麻醉性能的关注。
这类麻醉剂的特点是麻醉速度快,停止用药后可以很快从血液中消失。想起了约会强奸药,这东西还多一个功能,可以是被麻醉者失去服用前一小段时间的记忆,MD。不同的是,约会强奸药对人体的伤害很大,这类没那么大的影响.约会强奸药有三大类,其中冰毒危害最大,名气最高;K粉也有部分人知道;最有效的是G毒,俗称“G仔”。由于“G毒”具无色无味特质,G水外貌与清水无异,,暗中加入果汁和酒之内,女性饮下亦无法察觉,待她们昏迷被奸后,醒来亦不知谁是经手人。服后会令人昏睡、失去抵抗力及短暂失忆,即女性服后一旦被强奸,事后会因记不起被奸经过,而无法提出检控,故容易成为一些不法之徒迷奸女性的工具。
由于“G毒”会令人昏昏沉沉,对外界反应迟钝,不少人将“G毒”作为“加强剂”,混和其他软性毒品如冰毒、摇头丸等一起服用,将其毒性的效果加强,但令心脏难以负荷、心跳停顿及呼吸停止。这种“混药”还有一个“动听”的名称:“催情燕窝”。
因为G毒呈白色粉末状,溶于水后无色无味,液体表面会起一层“薄衣”,恍似燕窝状,故被称为“燕窝”,若溶于汽水或烈酒,则不会产生“薄衣”,一般人更加难以察觉。女士服后约半小时后便会药力发作,出现神志不清,行为失控,会不断的说话,会神志模糊,失去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形象维持能力,个人防卫意识大幅减弱,并有脱离现实世界的感觉及拥抱别人的冲动。所谓的催情功效,其实是女士服用后,丧失了自我约束能力,对他人的侵犯,不以为意。若再加上酒精饮品同服,效果更快,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及危险性更大。
除了这些,汽油也有一定的麻醉作用,不知有谁听说过闻汽油闻醉了的事情,其实那人已经被麻醉了,当然不是像乙醚氯仿那么明显。闻汽油还有一个特点,有人闻汽油会上瘾,总想闻一下。这个不奇怪,麻醉剂和毒品本来就没有什么明显的界限,比如以后会提到的吗啡、杜冷丁
这类麻醉剂的特点是麻醉速度快,停止用药后可以很快从血液中消失,麻醉后不像乙醚,没有兴奋期,只消除痛觉,而意识不丧失。好像很理想,可是他们的缺点也有的是。比如:沸点很低,又易燃易爆,实在使用不方便;比如麻醉时要求的浓度很高;高浓度环丙烷常导致室性心律失常,而呼吸抑制会使这种作用的发生率增加。现在他们用处已经不太大了。
解毒怎么办呢?再简单不过了,呼吸新鲜空气,几分钟的事情。这是对烃类,而不是对G水
不写了。心不稳,写不动了。很不满意。下一节好好写一下中医和中药麻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很好的科学常识,等你的中医和中药麻醉。
下次说说老牌、著名麻醉药“蒙汗药”吧,俺自从在水浒里看过这“倒也倒也”之后就十分仰慕它。
中医药麻醉,准确的说,应该分为中医麻醉和中药麻醉两个部分。那么现在我们就分开来讲一下这两个问题。
首先谈谈中医麻醉,中医麻醉目前主要指针刺麻醉。想到什么了?黄飞鸿《男儿当自强》里把梁宽的腿一针定住?还是小说中的点穴?其实它是在人体穴位上施以一定的针刺或其它机械性、物理性刺激,来取得镇痛作用。简便易行,无麻醉药物的副反应发生,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少。
针刺麻醉是一种不需要任何药物,在针刺止痛及其调节生理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源于我国的针灸技术,产生于1958年,二十世纪7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现应用于甲状腺、颈椎、颅前窝及肺切除等手术。1960年6月25日裘德懋主任医师进行了针麻的肺切除手术。针麻的应用范围现在已经拓展到心脏手术。我实在难以想象做心脏手术时患者和主刀大夫交谈的场景,要是我估计可能已经吓晕过去了。
针刺麻醉只是控制了患者的痛觉,其他感觉和运动能力不受影响,病人可与医生合作,有利手术进行。这是他的优点,但并不是它唯一的优点。
使用安全。针麻无药物麻醉而造成的因用药过量或病人对麻醉药过敏而发生麻醉意外的问题。对心、肺、肝、肾等功能不良或年老体弱、休克等不宜采用药物麻醉的病人,应用针刺麻醉比较安全。
针刺有调节人体各种功能的作用。手术时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一般都比较平稳,手术后不会有后遗症,伤口痛也较轻,因此术后康复较快。
针麻使用的工具比较简单,不需要复杂的麻醉器械,操作较易掌握。 针刺麻醉虽具有安全、有效、生理扰乱少、术后恢复快、简便易行等优点。但针麻对某些部位手术或某些病例还有镇痛不够完全、内脏牵引时有不舒适反应,有时腹肌不够松弛等情况。可辅以适量的安定镇痛药物以及手术的关键部位施以少量麻醉药,以增强麻醉效果。
针麻的成本低,是相当大的一个优点。麻醉费用是手术费的一个大头,现在国内看病这么贵,要是能解决以下这个问题,也许会有很多人能做的起大手术。刚刚看到1月24号上海仁济医院完成了针刺麻醉下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为这位贫困的4岁女患者节约了三分之二的麻醉费用。
这一段为转载:
由于这位26岁的女性患者家庭经济条件十分困难,承担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在进行了详细的术前检查和分析后,麻醉科王祥瑞主任和心胸外科薛松主任大胆地制定了一个质优价廉的手术方案———在针刺麻醉下进行手术。上月24日早晨7点30分,病人进入手术室,在进行了常规的麻醉操作后,针刺麻醉开始了。王祥瑞主任在病人的胸口和手腕处连扎了六根不锈钢毫针,接通电针仪,穴区出现了有节律的跳动。同时,又注入少量与针刺具有协同作用的麻醉药物。随后薛松主任正式开始手术,平时需要大量全麻药物才能维持的麻醉过程如今在几根小小银针的作用下就轻易地完成了。术中病人处于浅昏睡状态,随时可以与医生交流,5个小时的手术进行得十分成功,术后第二天病人就可以下床走动了。
有一篇寻找"针刺麻醉第一例的文章。大家有时间方狗搜一下。查这篇文章时居然发现高丽棒子说是他们发明的,论脸皮之厚倒是无人堪与之比。
事情是这样的。韩国学者关于针刺麻醉的最早论文,1955年10月发表在《医道の日本》老牌针灸杂志,作者是韩国针灸学研究所所长宋台锡,题目是"针刺完骨穴有卓越的麻醉和催眠作用"。我不懂日文,也没去看这文章。据作者评论此文描述的是一种严重晕针现象,离可控差得远。话说回来,他的确提出了这种想法,要说发明的话,是不是太远了。要是晕针的话,估计每个小护士都有让某些病人晕针的能力。
国内一般认为西安第四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孟庆禄主任医师为申彩霞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尹惠珠主任医师为病人沈纪根做的两例扁桃体摘除手术为最早。时间分别是孟庆禄主任医师1958年12月5日,尹惠珠主任医师1958年8月30日,针刺穴位孟庆禄主任医师为内关和太冲用的是电针麻;尹惠珠主任医师为二手合谷穴,纯粹针灸。可以说这两例应该是独立发明的,而尹惠珠主任医师稍早一些。
到这里写一些个人意见。指压镇痛和针刺镇痛早有记载,为什么没发展到针刺麻醉呢?是没有记载?还是中医外科后来衰落了,大家都去搞汤药了?
针刺麻醉值得骄傲的两件事情: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为了恢复冻结了22年的中美关系,首度访华,开始了他为期七天的破冰之旅,就是在这短短的七天中,他提出的惟一一项与医学有关的参观项目,就是要看一看针刺麻醉手术。在很多西方人眼中,针刺麻醉更像是一种东方巫术。因为还没有一位科学家在当时可以说清楚,针刺为什么可以阵痛。
1979年拍摄了《针刺麻醉》这样一部纪录片,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1972年到中国拍摄了纪录片《中国》,也详实记录了一名产妇在针刺麻醉下接受剖腹产手术的全过程。产妇是北京一家电子工厂的工人,35岁,第一胎。医生熟练地把数根银针插进产妇双腿和腹部特定的位置,连上电麻仪。医生切开产妇腹部以后,镜头转向产妇的脸,她正在和护士讲话,面带微笑。
其实针刺麻醉也有缺点,作为一种未经过深入研究,却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
就盲目推广,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有人效果好,有人却未必。流传至今的一个故事是,一位外宾参观一次针刺麻醉手术,病人疼痛难忍,又不愿让外宾知道,只好高呼革命口号。1978年之后,渐渐退出舞台。
相反1972年之后,德国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取得的成果已经令国人惊讶。其实德国人的成果说简单了就是针刺麻醉和药物麻醉相结合,而在那个时代,针刺麻醉作为一种政治条件下的产物,谁敢去尝试与药物麻醉相结合。
中医麻醉就到这里了,慢慢写中药麻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中药麻醉有声称我国1970年开始应用的中药麻醉,我觉得既不确切也确切。确切的是那是有了相应的正式应用于临床的记录,不确切的是那些位医师就没有意识到至少华佗、扁鹊都在他们学过的书里有记录。最次最次蒙汗药他们也应该知道吧。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西方国家运用麻醉药是近一百多年的事,而我国在二千多年前的扁鹊就懂得用“毒酒”使人“迷死”。尤其是东汉著名外科学家华佗应用麻佛散进行手术。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外科学已逐渐形成。据列子记载:“鲁公扈,赵玉婴二人有疾,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胃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二人辞归。”宋代窦材的“扁鹊心书”记载用睡圣散作为炙治前的麻醉剂,其主要药物是曼陀罗花。
《三国志·华佗列传》中记载:“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去,乃令先以酒服麻佛散,即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创(疮)愈。一月之间平复。”说明在1700多年前,华佗就已经使用全身麻醉进行腹腔手术。
据《神农本草经》、孙思邈《千金翼方》、李时珍《本草纲目》及1743年赵学敏《串雅内编》介绍,有麻醉作用的中药主要是曼陀罗还有乌头、天南星、羊踯躅(又称黄杜鹃)、蟾酥以及大麻、附子、椒等也有麻醉作用。
不管是哪个药方,必有曼陀罗,看来曼陀罗是含有导致麻醉的中药成分。蔓陀罗花,又叫洋金花;风前花、酒醉花、大闹洋花。它为茹科野生草本植物,分白蔓陀罗花和毛蔓陀罗花二种。它的花、根、果、叶均可供药用。这种植物我国许多地区都有分布,主产于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湖北、福建、四川等地。为一年生草木,高四五人,茄叶互生,卵园形,端尖,边缘呈不规则波状分裂。夏秋间开花,花紫色或白色,有漏斗形三合瓣花冠,边缘五裂,果实为卵园形,有不等长尖刺,熟时四瓣裂开。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它的主要成分是强效的抗胆碱药,其中包括东莨菪碱、莨菪碱及少量的阿托品。因而具有较强的麻醉、止痛、镇静、平喘的作用。引起麻醉作用的主要成分是东莨菪碱。它一般剂量就能消除情绪激动,使人产生倦意,然后进入无梦的睡眠状态、它若与冬眠药物合用,则能产生强大的协同作用,使人迅速进入麻醉状态。由于东莨菪碱的主要作用是使肌肉松弛,汗腺分泌受到抑制,所以古人将此药取名为“蒙汗药”是极为确切的。
蒙汗药为粉末状,在酒里不溶。下在酒里,成悬浮液,酒色显的浑、黄。蒙汗药与酒配伍,真可谓“珠联璧合“,麻醉效果更佳,药力见效快,真是出门倒,麻醉程度深,时间也长。
解药之法,清人程衡在《水浒传注略》中介绍“急以浓甘草汗灌下,解之。”这个说法,也是有根据的。孙思邈《千金方》中说:“甘草解百药毒。”李时珍说的更清楚:“菓中有东茛菪,叶园而光,有毒,误食令人狂乱,状若中风,或吐血,以甘草煮汁服之,即解。”孙二娘用的解药即可能就是甘草汁。
清代有蒙汗药的记载很多,仅砖一例(含配方):)
案主卢亚长,33岁,原籍广西北流县,后移居于广东信宜县永平里旧县村,因常挑篓叶到邻县化州贩卖,认识了那里的张云清。雍正十二年门735年)五月二十二日,卢亚长又去化州,在凤门铺地方看见官府贴出的一张告示,上写若有人通报张云清下落者,可得赏银10两。卢想得到这笔钱,便向州衙门请领,州衙派差役随他抓人。他们先后跑了很多地方,都不见张的下落,卢怕官府说他欺骗,便在合浦县境的一家饭铺内,偷偷将随身带的迷药放人酒中,哄骗差役吃喝,待他们迷倒,便拿了赏银逃跑了。据被抓获后的卢亚长招供:这迷药是由颠茄子、白米薯莨、青麻花三味草药配成。其中颠茄子和白米薯莨产于广西山上,到处都有,只青麻花需到广东山中采得。配制的方法是将这三种草药晒干,研成粉末,等分合在一起,用量是每次一分,和水或酒吞服。消解的办法是用碗水放些片糖搅匀喝下就醒,即使不去解救,昏迷几个时辰,药性一过,自然也会醒来,并不害人性命。卢长亚还说,这是他花了360文钱,在信宜县一个叫封士宜的孤老头子那里买得的方子,此前已试过四次,统统得手。
休息半月,以后在慢慢写中药麻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花了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