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说说腊八粥 -- 冷原子
今天是腊八,不知大家煮粥了没有?如果有的话,不妨贴几张照片啊。
似乎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和南方的一部分地区,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这个习俗流传甚广,以至于在金庸的《侠客行》里面都有提到。在我的记忆中,我家里每年腊八都煮腊八粥。还会把大蒜包皮后用醋泡起来,放在瓶子里密封冷藏,除夕吃饺子的时候取用。其时经过一个月的泡制,大蒜已呈绿色,蒜味融入醋中,谓之腊八醋,腊八蒜。
虽然年年都煮,但是腊八粥的来历,小的时候我家里的长辈却说不清楚。甚至有人说是过去的穷苦人家,年关将至,家中各种粮食谷物所剩无几,只得汇集一处,煮粥而食,遂有腊八粥习俗。这个传说颇不可靠。照此说法,这粥岂不要从腊八一直喝到除夕?
直到上了研究生,看了周家望所著的《老北京的吃喝》一书,我才对腊八粥的起源有所了解。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修行之时,有一次饥寒交迫,晕倒在荒野之中。多亏一个牧羊姑娘路过,好心答救。这个姑娘用奶酪,果料和谷物熬成粥,喂给释迦牟尼吃。佛祖吃罢顿时感到神清气爽,不仅脱离了虚脱甚至的饿死的危险,而且精力体力均得以恢复。如果是现在人编的故事,佛祖这个时候应该和这个牧羊姑娘发生一段感情才对。或许这个姑娘是某个部落首领,武林大豪的女儿,佛祖因之练成盖世神功,统驭群雄,也未可知。但佛祖就是佛祖。喝完粥,拜谢了姑娘的救命之恩以后,释迦牟尼继续修行,在菩提树下苦思七日,终于得吾大道,并且用坚强的意志击退了魔君的进攻和魔女的诱惑,修成正果。这世上少了一个庸俗的爱情故事,却出现了一个有大智慧的释教,千百年来,大慈大悲,不知普度了多少灵魂。从此以后,人们就在腊月初八,释迦牟尼成佛的这一天喝粥,来纪念这位先哲为了解救众生而经受的磨难。
所以说,腊八粥是佛教的习俗。据说昔日寺庙之中,每到腊八,必然要煮粥。北京的寺院,早先在腊八一直给公众提供免费的腊八粥。直到国家对食品销售的单位做出限制,而寺院一般没有销售食品的执照,这个惯例方才中止。在2004年腊八,我还在北京知春路上的一个晴耕雨读茶社,和朋友喝到居士熬制免费提供的善粥。这次经历,使我确信了腊八粥起源于佛教传说的说法。
腊八粥没有固定的配方,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其原料,大体上出不了豆类,米类和果料这三个大范畴。一般人家取上多则十余种,少则三五种原料,即可熬出一锅香甜的腊八粥来。而古往今来最为豪华的腊八粥,恐怕非清代雍和宫熬制的莫数。清代皇帝有一些信佛教的,雍和宫更是具有浓厚皇家色彩的寺院。据《老北京的吃喝》这本书记载,清代的习俗,每到腊八,雍和宫必然搞一次盛大的官方熬粥活动。内务府拨出数万银两作为成本,由一名皇族出任“监粥大臣”。从腊月初一开始,僧人采办各种原料,直到腊月初七,各种原料经由监粥大臣过目,放开始熬制。熬整整一天(抑或一夜?记不清了),直到初八清晨,粥香四溢。粥分三等。一等进贡皇帝佛祖,二等赏赐王宫贵胄,三等施舍普通百姓,仅有八种原料,却也是香飘十里。
余生也晚,没赶上雍和宫的腊八粥。家里煮的粥,总觉得原料太少,不过瘾。来到美国,终于自己当家作主说了算了。去年腊八,我斥资一百多美刀购置二十多种原料,熬了三大锅粥,大宴宾朋。结果初学做饭,根本没有熬粥的经验。总觉得水多米少,不断添米添豆子,熬得了一看,这粥喝是困难了,糊顶棚差不多,成浆糊了。可惜了那么多的枣子,葡萄干和桂圆肉。真应了晨枫说的,这个士那个士都拿下来了,却还不会做饭,实在是丢人啊。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那就叫术业有专攻。。。。以后来个:熬粥博士???
这样就即会做饭,又有这个士,那个士的称号?
其实就是懒得作罢
读此文,想起了过去煮粥与喝粥,“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呀,煮熟一大锅粥是很不容易的。
《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这话反过来就是,煮腊八粥如治大国,要“清静”,“无为而治”也。
花顶——
可惜吾等今年没有口福了。。。29种原料啊!
粮食不够,农忙时体力消耗大,所以要吃干饭,闲时没有那么饿,就只好喝粥了。
除了端午、中秋这样举国一致的大节,我家还有两个比较讲究的日子,一是夏至吃甜粥,二是冬至吃汤丸。
佛祖说只是一种,而且应该不是最早的说法。好像这个粥西汉就开始熬了
要抓。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菜类……
这样还有助于消化
不过西汉的时候佛教已经出现了啊,只是不知道是不是传到中土了。
有一次听评书战国春秋,讲伍子胥逃亡吴国,专诸刺王僚,里面也出来一个和尚,那才叫faint呢。
而且都熬糊了。哎,丢人啊丢人。
不知道爱菊mm熬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