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喝粥及其他 -- 冷原子
俗话说,小二小二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美国,感恩节是圣诞的前奏,类似的,在中国人中,腊八算是春节的序曲了吧。腊八一到,家家煮上一锅腊八粥,泡上一瓶腊八蒜,从此开始安排日程,采买年货,过年的气氛就有了。
去年腊八的时候,我写过一个关于腊八粥的帖子
http://www.cchere.net/article/967499
转眼之间,又是一年过去了。今年看到柴扉轻扣故人来的大作
http://www.cchere.net/article/1389498
又引发了我的一些回忆。
中国人大多喜欢喝粥。富贵者如袁世凯,据说有人看到老袁的早餐,是一个馒头,一条鱼,一碗粥,还有点胡椒粉。于是说大总统真简朴啊。旁边知情的人说了,简单是简单,可是一点都不朴素。那鱼是刚刚从黄河打的,那胡椒粉其实是鹿茸等等。贫穷者如《红灯记》里的李玉和,跟交通员接头的地方,就是粥棚,关键时刻更是把密电码藏在放粥的饭盒里面。
在北京,粥是人们早餐餐桌上的佳品。大米粥小米粥红豆粥绿豆粥等等不一而足。虽说紧火粥慢火肉,但是熬粥其实也是个很费功夫的事情。早年间北京买早点的小贩,都要半夜起来熬粥的。好在早上喝粥的人多,从王公贵胄到贩夫走卒,不分阶层,人人喜爱。这份功夫,总算不是白费。百年来京城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城墙拆了,胡同推了,多少传统流失殆尽,可是这早餐喝粥的习惯确实绵延不绝的一直流传到了今日。我们今天在冬日的喝着热粥,就着六必居的甜酱八宝菜,王致和的红方腐乳,驱散周身寒意的时候,真的要感谢一下百多年来几万个夜晚中无数熬粥人的辛劳呢。
在北京的早餐桌上,粥终归是佐餐用的,主食还是烧饼油条包子这些东西。如果光是喝粥,那是吃不饱的。但是到了南方,就不尽然了。梁实秋曾经写过一篇名叫《粥》的小品,里面提到抗战期间他在南方朋友家居住,第二天全家十几个人围坐吃早餐,粥是主食,真的是主食。除了粥之外,只有四碟小菜,供十几个人分享。第一个碟子里面放了一个皮蛋,第二个碟子里里放了十几粒花生,第三个碟子里立着一块酱豆腐,第四个碟子面是一根油条(!)切成十几段。梁实秋顿时感觉很崩溃。。。
北方喝粥,似乎粥里面以豆米为主,一般不放肉。但是到了南方,好像肉就多起来了。我2004年在香港,吃的第一顿早餐就是一碗菜肉粥。粥用白米熬成,里面有红薯,排骨,菜叶等等,上面撒上葱花和碾碎的油饼。菜蔬的味道融入米粥,未曾食用,先有一片沁人心脾的清香。在广东的早茶中,除了大名鼎鼎的皮蛋瘦肉粥之外,还有鱼生粥,鸡生粥。吃的时候食客自己将生的鱼片鸡片放入滚粥中烫熟。这个吃法跟云南过桥米线类似,只是以米粥代替鸡汤,想来别有一番风味,可惜一直没机会尝试。据说最近北京出现了“粥火锅”,用的,就是类似手法。
以上种种,皆是人们在平日把粥作为餐桌上的一道风味来享用。另一方面,到了饥荒的岁月,粥往往会成为人们赖以果腹的主食。柴扉兄提到天津过去舍粥的传统,作为一个天津老乡,说到舍粥,我不由得想到一家人。这就是津门八大家中的李家。
老一辈的天津人,几乎没有不知道津门八大家的。这八大家指的是清末民初天津有钱有势的八个大家族。但是具体的事情,能说清楚的人可就不多了。我也所知甚少,只是知道跟四大须生和四小名旦一样,所谓八大家,也有“老八大家”和“新八大家”等至少两代。老八大家,多数是清代的官员,新八大家,则多数是商人。比如老萨的姥姥家元隆孙家,就是开布店的。还有人说,其实只有老八大家算是真正的八大家,新八大家只是后人的附会等等,我就不知详情了。
这个李家,就是老八大家之首。李家的鼻祖,在清代道光还是咸丰年间在天津做官,几代人积累起来,到了清末民初,已是家資巨富。李家的总部,在天津老城里冰窖胡同,号称“高台阶,黑大门,冰窖胡同李善人”。为什么叫李善人呢?就因为李家的第一代还是第二代家长,好像叫李春城的,心特别善。太太又信佛,于是就开了一家粥厂,常年舍粥,叫做“李善人粥厂”。我一直觉得马三立老先生那个《开粥厂》里面的“马善人”的叫法,可能就是从李善人这里来的灵感。
李善人这个粥厂,老天津人没有不知道的。我觉得把,能做这么大的善事,除了心善之外,还要真有钱才行。李家确实很有钱,全盛的时候,据说有房屋2,200间(还是22,000间?记不清了)。天津当初三大公园之一的人民公园,解放前就是人家李家的花园儿,这是真的。不过到了二十年代,李家终归走向败落,十兄弟分家析产,从此李家的子孙,走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有的走上了歪路,比如解放初期津门奇案“箱尸案”的元凶,就是李家的后人。也有的仍旧成为各界的精英,比如南开大学有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就是李家后辈。这正应了那句话“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龙生九种,种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