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天才训练指南 -- 同人于野

共:💬121 🌺45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天才训练指南

如果让我选择2006年在网上所看过最好的一篇短文,我选 Freakonomics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 Dubner 和 Levitt 发表在纽约时报杂志上的专栏文章 A Star Is Made: Where Does Talent Really Come From 。我相信即使是十年以后我可能仍然会记得这篇文章,你看完之后有可能后悔可惜自己20年前没看到。Freakonomics 是本非常有意思的小书,书的两位作者每两个月发表一篇专栏,还开了个博客,我总体感觉专栏文章的质量不如书。但这篇专栏有点不同,内容并不完全是作者的原创思想,而是他们介绍一个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

文章一开头说了个有趣的事实,如果你看06世界杯球星档案,你会发现很多球星的生日是一月到三月;如果你看英国和德国青年队球星的话,竟然有一半是出生在这三个月的。难道这三个月有利于足球天才出生么?答案是欧洲青少年联赛的队员报名年龄限制按12月31日划线,这样教练在选择队员的时候自然会优先选择那些一年中的早些时候出生的。

这个故事相当吸引人。号称"反智的书生"的薛涌同学显然是看到了此文,当时正好赶上世界杯,他在不告诉读者原文出处的情况下把这篇文章"编译"成了他自己的文章发表,叫做 制造未来球星 最迟本月怀孕。这哥们的很多立场我都赞同,就是做人太不讲究,把美国人写的文章变成自己的东西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但薛涌未能理解文章的精髓。

这篇文章真正说的是成为天才的秘密。

前不久温家宝又在呼吁出学术大师了。我国在基础科学方面的水平可能比足球强不了多少,改革开放30来年了也没出个诺贝尔奖,一句话就是缺天才。为了培养天才连少年班的主意都出了,怎么就是不行呢?心理学家 Anders Ericsson 的这项研究从技术角度解决了这个问题。研究覆盖了从职业运动员,艺术家到程序员差不多所有需要天才的领域,出版了一本900多页的书,结论是 天才还真是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怎么练

想要训练一个天才绝不是整天苦练就行,你需要的是 "deliberate practice":

- 每次训练有明确的目标

- 获得即时的反馈

- 既要注重结果,也要注重技术

我想在这里对比一下我国对理工科大学生的训练,看看是否满足这些要求。

首先我国理工科教学根本没有明确的目标。这里所说的目标是一次训练中要达到的具体的小目标,并不是说什么拿诺贝尔奖这样的人生理想。科学教育的正确目标可以是将来搞科研需要这个知识,可以是学会这个技术去使用它。但我国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课本,不是这堂课我领会了什么思想,而是这堂课有什么知识点有什么公式要背,换句话说是考试。有些学生不屑于为了考试学习,自己看书的,往往因为缺乏指导而茫然,不知道看这本书的目的何在。

"即时的反馈" (immediate feedback) 是我国训练学生中最缺乏的一个方面,越是高端人才的培养中越是如此。如果说高手们有什么成功秘诀,我猜就是这个即时的反馈。文章说的一个事实是医生们离开医学院以后,除了手术临床医生以外,其他专业的,比如看透视图的那些医生,他们的水平随时间在减弱,原因就是缺乏立即的反馈。就好比练武功,一招一式都需要有人随时纠正,不对马上改别把错误动作形成习惯。在科研领域,这意味着你搞科研的时候需要一个好导师随时告诉你你干的这个活怎么样。中国缺乏好导师,而且往往还一个导师带30个学生,谁给你反馈啊?

反馈还意味着需要跟同行随时交流切磋,别人怎么做的,你这么做人家怎么评价等等,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需要经常跟高手开会,开会的时候还必须经常讨论。而国内的情况一方面会议就不多,开会的时候还大家都客气不爱提问。美国开学术会议除了发言以外广泛采用 poster 形式,实际上在讨论工作方面往往更有价值,而国内可能还没有采取这样的形式。

这个技术还告诉我们想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就应该经常在网上发帖,以便获得反馈。

"结果和技术",最起码的要求是你得自己训练,而不是看别人练。站在场边把姚明的技术统计倒背如流也没用,关键得自己上场。我国训练学生搞科研的做法是不搞科研,搞"课"研。请牛人来讲最新最强的理论,而不是强调让他们尽可能早的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这就好比给北京青年队看NBA录像一样,培养出来的全是专业球迷。美国学生队不是自己直接搞的领域可能不太了解,也可能不知道最近 Witten 发了什么文章,但他自己的小小领域内,他可能大二就开始干了。

很多人甚至喜欢评论课本,这本书写得好,这个人是牛人,陶醉在对课本的欣赏之中。在美国上课没见过任何一个老师赞美课本的,一线人物几乎没人写课本,所有课本都只不过是工具书,最终目的是为了科研这个结果。一切技术应该是为了科研服务。

"技术"是说你的训练得得法,这同样需要高人的指点,而且你还得听从人家的指点。

对比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可见我国科学教育为什么不行了。我国这种缘木求鱼的教育方法最终培养出来的都是精通"基本知识"的"科学的家",而不是"科学家"。说到底就是两个字:实践。毛泽东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解放军很多高级将领文化程度一般,为什么总能打胜仗,靠的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学习科学知识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耍酷,不是为了有谈资,是为了搞科研。美国大学里面的技术课程一学期让学生做好几个 project,完全是追求学以致用,逼迫学生为了完成 project 而学习知识,其中还有小组合作,跟真正的科研没什么区别。

宁可在本科的时候发几篇灌水小文章也比苦读十年期待一鸣惊人强。一提基础科学,有人总说"板凳要坐十年冷",这种思想完全不适合现代化科研体系。坐十年板凳的运动员国家队能用么?马俊仁当年是一般比赛不参加,专门参加奥运会世界杯一鸣惊人结果人家怀疑你是不是服用禁药啊,一旦有点小事整个队伍居然崩溃了。这种做法现在已经被淘汰。正确的做法是象现在刘翔这样有什么大奖赛都去,追求一个稳定的成绩。

科学工作者就好像运动员一样,需要不停的比赛,而不是不停的看录像。

关键词(Tags): #天才#科研#教育#人才#科学元宝推荐:不爱吱声,水风,铁手, 通宝推:西行的风,王小棉她妈,老阿,strain2,山远空寒,先进陶瓷,Wjwu,

本帖一共被 1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花!
家园 老兄的观点成天就是想着要训练出具有现代化意识的公民

不过这也不错,这正是托克维尔所提倡的公民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识。所以以前看中国历史,包括看现在的日本,一看到“令行禁止,如臂使指”这样的话就热血沸腾。但现在觉得还是有限度的“令行禁止”更好,做具体的小事需要这样的服从与团结,但是主宰国家命运的时候,还是应该多思考一下为好。既配合政府有益的意图,却又不盲从,如此国家可以长久的获得生命力,而不被独裁政府扼杀人民的创造力又不会因民主的缺陷而拖累国家的发展。我觉得美国这点做的不错。记得布什第二次大选胜利以后,多少美国人(对这场伊拉克战争)伤心失望,特别记得的一个镜头是一个美国妇女在雨中因伤心布什的胜利而把头倒在丈夫的怀抱里那一个场景;但选举完美国人民却又不折不扣的服从。

另外,对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甚至是身在漩涡痛苦中:

美国大学里面的技术课程一学期让学生做好几个 project,完全是追求学以致用,逼迫学生为了完成 project 而学习知识,其中还有小组合作,跟真正的科研没什么区别。

家园 看了薛涌的文章写的的确不错,但确实没有抓住精髓

还是老兄眼光独到,偶尔花一次:)

家园 薛涌的确是干这种事不是第一次,他还以为人民群众看不到原文啊!

而且是把还没有完全消化的材料又反刍给中文读者,可以想象有多恶心。

他号称“反智”,其实很多言论是跟政府跟得很紧的,所谓“暗合”。看着吧,我脚着他的理想职业是中宣部。

不过他的水平还是要比现在中宣部的同志们要高。所以除非抱紧领导,不然一开始日子也不会好过。

家园 鲜花, 丫精辟,天才的成长就象这嘿嘿填坑,如同一则

就如我导师说的,一个人永远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必须要投入实践中, 然后继续补你的坑, 填呀,填呀,填到差不多了,天才就横空出世了。

从兄弟我的经历看,就是这样的。一个证明,觉得还行,拿给老板一读,思维的跳跃,不够严密;马上呈现出来。再改,再看,再改。跟咱在这嘿嘿填坑,如一道理呀, 和软件的patch一样,缝缝补补的。

读了此文,才知道,搞软件也要有天分呀。丫怎么把软件和艺术,体育并在一起了,没弄明白。

家园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太重了

学生不能质疑老师,小角色不能质疑大人物,等等。当然美国社会也不是绝对的可以,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但是可比中国社会强多了。在批驳和被批驳的过程中,对双方都是锻炼和提高。

还有一点,中国社会太尊重权威。这就象让2000年的奥运金牌得主去垄断随后20年的冠军。都这样必然进步的速度慢。

家园 花上

任何一个行业不再需要天才的时候就是这个行业成熟的时候。

花上
家园 程序员本来是个很酷的工作,即使是现在也有很多天才程序员
家园 完全同意你的观点。
家园 程序员的工作越来越程序化,软件业越来越容不下天才
家园 ding
家园 就此天才,引出彼天才-这才是中国的骄傲(老套话丫)

同一贴,发在两主题,重点一样,怕没人气,嘻嘻。。

由于吴莹莹的事情, 到了STANFORD 的 Wang Ying 的博客,牛小哥一个,

俺现在正式成为此小牛的粉丝,就他说的两句话:“小女孩(指吴莹莹)怕人恶言相向,我却是毫不在乎,呵呵。给我留言想说啥就说吧”

“ACM上我最好的成绩是世界第8,可那又如何?第8的荣耀的生存时间仅限于从比赛开始到比赛结束。”

GoogleCodejem,赛后因为说他是从美国来的,还去和Google 抗议,

此小孩子的思想高尚,心地善良,又不骄不躁,学习下苦功,不忘本,将来必成大器。本性纯洁呀,

我老套落伍拉,跟不上你们新一代,从小的偶像:居里夫人,现在是这小小子。

花上
家园 软件行业离着成熟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以为有个visual basic就算自动化了,就成熟了,这是太浮躁了,中国人的老毛病了。 过几天好日子,给美国当了几天“工厂”,就要当世界工厂了,就想当世界一极了。 流了那么多血,奋斗了那么多代人,就为了小资们“冲动”这么一把。 看看,这都说哪去了。

软件业经过二十年的启蒙,这才刚过了婴儿期,算是被大部分人接受了,是个三四十岁的人对软件也都有了个亲身体会了。 但是与软件对人类社会的真正改变这才是个开头,越往后其深度会越大,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会越高,不会再是学几天visual basic或html就能自称个程序员那么简单了。

有些可笑的比较经常会拿软件与电话,电视机比来说明软件业一旦普及就差不多成熟了, 这就如同拿原子弹与火药发明后普及了烟花来比较一样可笑。 人类科技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加速度,越往后发展的量变到质变的时间间隔越小,但其间的代差并不会因此缩小。 以后我们再看微软IBMSun等的争斗史恐怕就象今天的人看打孔计算机一样可笑与不理解,但这并不是不可想象的。 真正可笑的是那些以为天就是井口那么大的人。

家园 自命不凡同样是中国人的老毛病了

软件业经过二十年的启蒙

这从何说起?windows诞生才有的软件业?

学几天visual basic或html就能自称个程序员那么简单了

软件是成熟产业就是人人都能编程序?您怎么不去攒台手机,装台电视机?

还是理清自己的思路再发言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