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经济大潮中的中国科技之路(一) -- 陈经
先看看陈经自己是怎么说的--
再说这个“实践真理”:陈经当然可以“列出一项项的科技成果,一个个伟大成就”;但您难道不可以举出现实中的那些反例么--我觉得那也决不是少数!请拿事实来说话,比起匆忙下结论要有力的多!
至于说这个“恰好,就是我们的执政者,总是在每次转型的时候都完美无缺地抓住了机会”,您从哪里看到的“完美无缺”?我是没有看到!我看到的是一个个新问题,新难题,ZF做错了很多事,当然也有成绩,但总的来说中国是向上走的,能不能走下去,有的人有信心,有的人没信心,陈经和这里的一些人(比如我)是算有信心的(当然程度不同)。
但无论如何我们得继续走,在考虑怎么走的时候,向后看看走过的道路来汲取一些经验总不是坏事。为什么要等到“2010年或者2015年”?再说政策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个政策”又是哪个政策呢。。。
陈经在网上写文不少年了,东方时事也有年头了。所谓真金不怕火炼,这么多年下来,真伪自现。虽然他们都是乐观派,但陈经说的,大部分说中了(这里我可不是指那些巧合,虽然巧合的次数好象也超过合理范围了 http://www.talkcc.org/thread/891819/2/#C899444 除了他自己说的,我记得还有其他的例子。但我说的不是这些,我说的是那些宏观,长期,定性(而非定量)的分析和预测。),甚至很多事实证明陈经的当初的乐观还太保守了;东方时事,我要说虽然当初看他倒也很激动,但他没有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要把别人都当傻瓜好不好呢?人们心中自有一杆秤,他们自会比较,会鉴别。在西西河这个地方,并不是盲目乐观就能忽悠的过去的。不服气的话您不妨换身马甲,猛吹政府一贯正确,猛侃形势一片大好,看您有没有本事获得陈经那样的声望。三五朵花或许会有,但是50朵,100朵呢,您有没有信心?
中国目前的经济制度,依我看,是史无前例的,尤其突出的是地区间的竞争,激烈无比。
以前讲的是士农工商,商排在最后一位,解放后,搞的是计划经济,一直到改革开放,可以说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让人民合法合理地追逐利润,从这里暴发出来的力量不可小看。
所谓research,说到底,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目前许多人认为缺少research对经济不利,其实,投入不多,收获不少的情况下,有谁会花钱去做research呢?
当竞争趋于激烈,产业被迫升级的情况下,如果还想有利可图,企业不得不投入research。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就会进步。
只要国人还存有逐利之心,而且经济制度没有大的变动,呵呵,科技就会进步。
顺便提一下楼下老中的例子
此例不能说明问题,古时讲究的是学而优则仕,目前纯粹是公务员待遇好,工作稳定,假如私营企业的待遇更高,不必说,还有谁愿意投考公务员呢!早十年,根本没人愿意当公务员,为啥,就是因为待遇低。
无论什么消息都证明政府英名神武, 有什么可信度?
说实话陈经的东西我有类似的感觉。 虽然说没个人都
有自己的主观因素来判断, 但是一贯猛吹猛侃只能够说他太不够客观。 花很重要吗? :) 还是真实的观点重要吧。
以前也去华岳去看看, 不发言, 看到过陈经的一些论战, 老实说, 陈的长文很多, 自那以后没兴趣读下去。
如果水杯是半满的, 可以以一种尽量中性的态度来说, 经过参考比较可以得出结论是否应该批评还是赞赏。 按照陈或者漏斗子的解读方式,估计水杯即使只有10%的水,也要说10%满而不是90%空。 社会学如果
带有很强的主观偏见去看, 得到有偏向的结论很容易而且不太容易看出来。
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那么我们需要的是不断修正错误(这个错误主要是政府犯的)
我理解“不争论”,是目前以及将来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不需要“革命”。
我们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修正”政府的错误上来,提出具体的问题和建议,并且切实的推动政府改善。
我承认现在政府在很多地方和领域都很混蛋,但是仍属于“可以改造好的”。
事实上,普通民众对于自己权利的觉醒和争取,是对政府最好的监督和推动(这里面有政府消极不作为的原因,但是我认为尚不足以构成推翻之的理由)。
比如现在正在进行的“村直选”,“社区选举”等,就是实现民主道路的好的开始。
民主和自由是上层建筑中的“奢侈品”,就像练“乾坤大挪移”,内力不到时,越练越是走火入魔。
我认为权利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政府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总是趋向于独裁和腐败,但是中国百姓正在学会与政府博弈,而且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
回首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法制发展史,也正是一个充满了政府和人民斗争的历史。政府和人民在千百年的不断斗争之后,找到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安全距离”。
一个公平的社会,不仅需要一个公平的政府,同时也需要知道自己的权利,懂得如何在合法的范围内维护自己的权利的百姓。两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当然你要说现在的土共和中国政府不可救药,非推而翻之而踏上一只脚吐上一口痰而后快,那我和你就没有共同语言了。
不过革命之后怎么办呢?且不说在革命的过程中要付出多少代价,可能使中国辛辛苦苦积累了几十年的成果毁于一旦,就算革命成功了,民主自由的新贵们踱进了大宅子以后,就能拒腐蚀永不变色么,我怀疑啊怀疑。
至少从目前看来,土共虽有万般不是,对外骨头还是硬的。
那些洋大人养大的精英们,尚能立否?
除了对“不争论”的理解,还是摘陈经的话吧
。。。
但很多人实际上是这里那里的一些严重问题一通骂,然后忽然就跳到一个没有实践可能的结论上,例如要求回归“毛泽东路线”,或者要搞“民主自由”。如果要说起“毛泽东路线”实践上到底怎幺搞,“民主自由”到底要怎幺搞,马上就知道这些理论是有多幺荒唐了。
哪天我们不把“白马非马”当作无聊的笑话来教育下一代的时候,我们的R&D才会有点希望。
经济大潮中的中国科技之路(二)
中国科技史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领域。按照李约瑟的总结,研究中国科技史有两个核心问题。首先,经过中外学者的整理发拙,有充分的证据说明在公元前2世纪到16世纪之间,中国的实用科技是世界领先的。是什幺文化与地缘根基,使得中国在将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生产上,领先这样长时间?第二个相关问题是,为什幺现代科学技朮最终没有在中国兴起,而要在欧洲文艺复兴后才发展起来,曾经辉煌的中国科技此后为何迅速沉沦?如果把这两个核心问题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为何中国没有产生科学?”。
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的人非常多,我们很容易明白这个问题是会有很多解释的。西方学者的研究似乎着重于第一个问题,即以李约瑟为代表的,纠正西方过去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肤浅认识,以各种史料证据说明,中国古代技朮文明不仅十分辉煌,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实质性的重大贡献。这方面有很多具体例证,广为人知的四大发明以外,至少还有二十多种中国古代重大技朮成就值得分析,远超一般人的想象。针对西方人由于中国近代的沉沦认为中国人是科学技朮劣等民族的直觉,李约瑟预言,中国的优秀文明将会复兴。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情况比过去好,但李约瑟的观点仍然并未真正为大众所接受,也包括缺少信心的中国人。只有等中国真正实现了科学技朮的突破,才能为中国的文明正名。
中国方面也有不少 “祖上曾经阔过”类型的研究,国民教育也大力宣传,这无可厚非或至少可以理解。中国在这方面吹些牛一般有据可查,并没有到韩国人那种程度。总的来说,中国背景的学者对本国文化了解深,对中国的沉沦史倍加痛心,所以更愿意去分析第二个问题,试图吸取经验教训,帮助日后翻身。各类观点非常多,难以细察。我认为已经可以下结论,中国没有产生科学的原因是“技朮”与“理论”脱节,没有互相促进滚动发展。
与一般印象不同的是,中国古代社会对技术发展相当重视。“奇技淫巧”式的贬低说法只是部分文人的观点,很多高层人物对技术有浓厚兴趣。中国官方长期注重技朮的推广应用,如“劝农桑”等举动历来备受推崇。由于中国古代工农业生产与频繁战争的需要,技朮发展并没有宗教式的人为阻力,而是有迫切的需求。从长程历史来看,中国的技朮以较为稳定的步伐前进,经常有重大成就出现。中国历史上人口基数较多,土地面积较大,有一定的多样性,国家经常处于统一状态又有利于技朮推广应用,使得这种单一重大生产技朮成就层出不穷。在15世纪以前,积累下来,中国相对世界的技朮优势相当明显,达到了一个相对顶点。如果人类社会技朮进步仍然以这样的节奏前进,中国的优势只会越来越大。
但是中国古代技朮发展的一大麻烦是,几乎只有实用技朮与生产战争等实践活动的互动,很少有科学理论与技朮实践的互动。在哲学式的科学理论上,中国在先秦时代曾经有一次繁荣时期。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学说就其历史阶段来说,颇为可观。但问题在于,这种繁荣没有为后来的理论发展留下发展空间。这些学说往往直指最终解释,短短几篇文字含义丰富,但未免有些简略,再说得不好听些就是大而空,需要慧根去领会。后来的学者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无穷无尽的阐释,却始终在这些框架之内,无法突破。以中医为例,其基础理论成型以后,正不正确且不论,多年来没有变化,只是在应用上不断有经验式的发展。长久以来,中国所有医学界人士从来不对中医基础理论有所革新,也不曾有过怀疑,只强调“应用之妙,存乎一心”,把问题归到应用上去。有一位搞“周易”的朋友,也是如此,似乎有些好过瞎猜的本事,但连他自己都说不清到底是怎幺回事,判断他的水平都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而易经却高居中国文化的最核心,越古老越说不清楚的反而更是核心。这样的发展模式,可想而知,是有局限以及发展极限的。由于实践活动历史悠久,中医也许可以通过说不清道不明的办法治好某些疑难病症,但由于理论的根本缺陷,更多情况下是对众多疾病束手无策。更进一步地说,这些理论框架本身就是拒绝发展的典型,以科学逻辑的观点来检验,只怕泰半要变成伪科学,不仅起不到促进技朮进步的作用,反而要坏事。后来宋明学者又有“格物知致”的说法,仿佛要开始研究客观世界了,但这也是一种假象。因为客观世界的理论框架无法突破,就向人的内心发展,和佛教禅宗类似。“格物”不过是一种“法门”,核心是为了内心“知致”,并非要正儿八经去用另一种方法研究物质世界。顶尖学者王阳明对着竹子格了七天的物,啥也没想出来。
这些中国传统哲学式的科学理论,只怕更适合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方面有很大意义。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说,对技术发展不仅没有促进,因为限制了人的思维可能还起了坏作用。科大校长朱清时认为,中医是在用“整体论”的方法作研究,相对于西方的“还原论”方法,由于客观世界复杂度十分高,可能在还原论不适用的领域取得突破。这固然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一个可能的方向,但仍然要引入科学方法论才有前途。不管如何“整体论”,总要接受实践检验。中国历史上知识阶层实际上是拒绝接受实践检验,或者说怀疑精神、创新精神不足,总在老框子里打转,科学方法论上没有入门。相比中国,欧洲没有这样占统治地位的终极哲学式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政权,基督教对欧洲社会思维的压制比中国统治阶层要大。但圣经的创世说很难说是一种科学理论,并不能满足人对客观世界的求知欲,对科学研究的精神压制,比中国传统文化要小得多。要突破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博大精深各方纠缠极深的模糊理论框架,不知道需要什幺样的天才,连怀疑它都不知从何着手。而宗教理论相对来说突破就是一下子的事,只要建立了依靠实验总结科学理论的思维模式,就可以进入快速的发展时期。许多人认为,以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公理化推理逻辑思维是中西方科学理论发展不同道路的关键区别。实际上中国古代数学并不弱,逻辑思维并不是缺陷,聪明人很多。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并未引起多大正面响应或者反对。如果在更早的时期把西方相对发达的逻辑体系介绍到中国来,例如中国商人可能把阿拉伯保存复兴的古希腊文献带到中国来翻译出版,估计也会融合消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激不起什幺浪花。
(待续)
本来以为是沙发
似乎应该是 格物致知 ?
记得在澳门看海事博物馆介绍,中国造船技术中有几项重大发明,不是指南针,好象一个是水密隔舱,一个是尾舵,还有,可惜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