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增长的几个要素 -- flyingcatgm

共:💬52 🌺3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尿素
家园 这不是个相声的内容吗?

“前面两字‘日本’,

后面两字‘尿素’。”

记得一个姓杨的相声演员说的....

家园 说得好啊!!

看来得把这些没良心的专家和海外知识分子送到北韩好好学习学习. 这些人简直是反动透顶,不经过劳动人民的教育是不会醒悟的!

家园 改革确实大有问题

不过最大的问题是,说改革就改革,你不改也得改.

目前中国大地上实行社会主义的就是那几个村了, 搞得还不错, 您不妨去那里定居.

家园 还是从科学的唯物角度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前面中的一些“据说”并不确切。化肥(还有农药)良种文革时既没达到大规模生产也没有达到大规模推广的层次,而是大规模建设和研制改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是那时的成果)。正如同现在搞实业,一开始不可能脱离建厂房购买设备的大规模基础建设阶段,投入巨大但是基本上看不到回报是这时的典型特征。而且是要建工厂的规模越大,其周期越长投入越多。对于中国则是完全从一片空白中建立起整个现代工业体系,还不似德日的在原有基础上的重建,因此把改革前中日德的差异说事,那些人明显就是一些历史白痴。化肥(还有农药)良种大规模生产和推广是改革后的事情,当然是前面建设的必然,因为人们搞这些建设毕竟不是象文人一样为了做秀,就如同厂房建成设备安装调试后自然要源源不断地生产产品一样。但是正如一个工厂基本建成后接手的新厂长必然可以享受产品的量产和利润的回报,但是如果贪为己功那么不但很荒唐而且更是只能说是品质恶劣,中国社会工农业也是如此。这才是典型的多少个馒头的故事,可是许多人说三道四的时候却在这个最贴切的事例上装聋作哑混淆是非。

  如果有人抱怨不能立竿见影不能忍受为了后来的实业必须经历一段长时期的艰苦创业而妄图过早地安逸享乐,以此为借口中途退出甚至变卖一切而过上“好日子”,那么势必断送整个事业。现在许多人羡慕德日,乃至后来的哈韩,可惜他们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放到自己身上他们却不能接受那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更别说德日曾经采用的更为严苛的“共产主义”配给制度。到现在为止,一些中国人见过的“市面”享用过的进口高级商品往往是许多到华投资成为他们老板的中国人的后来居上的韩国人所望尘莫及的,到现在我们的这些人还经常用这种“见多识广”来满足自己那点可怜的“阿Q精神胜利法”。可是现在谁是发号施令的老板,谁是被呼来唤去的打工仔,已经高下立判。

  中国的农业更是如此,无论农业自身的土壤整治水利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对于中国这个传统的农业国在工业化之前的条件和效率之下。没有农业的支持,在经历了民国的连续战乱以及蒋介石搜刮一空(蒋在离开大陆之前仅税就已经征到了七八十年代),那么工业化条件农业生产所需的农用机械机灌设施化肥农药又从何种而来,与之适应的国民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又是从何而来?靠重复历史上文人公子摇扇之余的“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看过《宰相刘罗锅》的人不会忘记和珅和他的大小老婆每餐之前就象基督教饭前祷告一样总来这么一个仪式)的怜悯同情(这本就是出自文人居高临下角度怜农悯农诗)是根本办不到的,这种文人风花雪月之余的怜悯同情的从开始到现在也有近千年了,但是煽情代替不了现实,信息数字当不了物质资源。的确你可以轻易盗版复制成千上万的信息数字产品,但是对于机器设备你永远做不到这一点。总而言之,离开了传统中国社会下九流产业的现代化,光靠上三流传统从事人类精神工作事业的人士改用现代词汇的煽情是不可能改变看天吃饭难保温饱的传统农业困境。

不错,的确现在许多上三流的先生小姐们也是从农村出来,也曾干过农活,但是那已经是历史了。他们的忘本可是有着历史传承的,而且大跃进的卫星数字和改革后的盛世新衣不出意外主要是他们推波助澜推动起来。现在有些人不还是信誓旦旦地宣称科学的精神是数学么?大跃进的卫星粮食数字,改革的GDP经济数字,可以说都是这种思维的产物。纸上谈兵,精神万能,立场决定一切,于是乎改革开放的分田到户成了粮食这种物质生产的决定因素。不过试问如何解释南街村华西村现象?如何解释农民为了那长年拿不到的低得十分可怜的血汗工厂的工资背井离乡?于是乎一切一切都被他们用奇怪的说辞所解释——跳楼秀、恶意讨薪、越级上访……,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真是丰富多彩的中特主义盛世小康。他们对此视若无睹,什么北韩(哈韩族对朝鲜的标准称呼)这那,完全忘了自己当年曾经面临类似的困境的事实。

上面所列各条,只要是一个正常人不难看出只有后三者是物质的因素,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提高而不是前者需要抬出来的提高积极性的改革版“大胆”。这些也是现在的农业和之前中国传统农业的根本性差别,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所无法企及的,大多也是靠农业农民自身根本无法实现的。他们就不去当然更不愿意面对历史事实: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自耕农也是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历史上土地上完全产权私有还不是改革后的土地承包仅仅拥有使用权。如果分田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有如此之功效,试问如何去面对历史而圆自己这个谎言呢?

另外,改革之初开始降低积累率并减少对农业的征收(相应结果就是降低了战备),同时又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农民自己余粮增多收入提高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过这种撒手先生好像并不需要特别的智慧。同时别忘了,把文革时期的经济贬得一塌糊涂其实也是作茧自缚。为什么?因为79年中国还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对越战争,而且整个八十年代还一直冲突不断。打仗靠的是物资,当然用我们现代文人的语言就是需要钱,打的是后勤。如果文革真如决议所言,那么邓先生当年靠什么打仗同时又给工人涨工资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放到现在的改革盛世这么办,如打台湾试试看,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要知道当时中国还面临着苏美两大阵营的制裁和封锁,打仗不可能象蒋介石那样靠外援。

希望一些伤痕文学的牺牲品,尤其是读了一些书就自命不凡的八十年代以后年轻人,以及那些因为文革时期家庭因素而心理变态的后生,凡是多问个为什么,不要偏听偏信,不要将来历史轮回了,又反戈一击以控诉文革的方式控诉改革,这种打死老虎的本事还是省省吧。更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别因为感情因素把文革(政治)运动和文革时期混为一谈,因为痛恨文革运动就否定当时的一切,最好一是一二是二。你这样做难道感觉不到实际在变相为改革抹黑。为什么?当前的舆论一般承认文革运动严重冲击并负面影响了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相反改革运动则是改革时期的经济建设动力,这样除了说明改革的经济路线的彻底失败好像不能说明其他。你想文革时期在那么大的负面因素下居然取得了那种经济成绩,改革时期在这么大的正面因素下居然把整个产业变卖一空,还不说改革近三十年的人口增长也不过比文革时期多一点,比改革前的增长要少了近一半这个事实。

家园 我们那里的蛇皮袋也用来装粮食的
家园 还是省省吧,朝鲜当年比中国和韩国都强

如果中国和韩国面临相同的国际环境未必比现在的朝鲜强,中国应该说是有切身体会。而且八九后,为什么中国政府不计代价地想方设法打破西方的封锁?

中国改革社会同解放前没有不同,同菲律宾的差别也就是少了一党专政,你最好把拉美国家人都放到朝鲜去,用中国朝鲜的对比去现身说法来证明中国拉美化的改革是正确的历史抉择,而拉美目前的动向可是典型的“文革复辟”,是一个革命冲动。

家园 说实在的你还真是对中国缺乏起码的了解

中国保留毛体制经济的农村绝不是你所说的几个几十个,当然和整个中国农村相比还是绝对少数。而且有趣的是一些反而是在经历了改革的教训后在浪费了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归的,而且越是如此回归后越“极端”,比毛时代更“左”,南街村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家园 照片这种东西做“农家一日游”许多城市文人经常做

能说明什么呢?就别买弄了,说实在的农作物你究竟接触过多少?还是那句话,许多人离开农村之后就和过去取得功名的文人一样忘了本,虽然也忘不了学和珅和大人一样在饭桌上念一番“若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兴趣的自己看看《宰相刘罗锅》),但是他们已经不知道粮食是怎么生长起来的。心想事成,皇天不负有心人,积极性,大胆,……,不还是又落入纸上谈兵笔头作数和天怒人怨上天示警的文人窠臼之中。老实讲,虽然农民有拜龙神求雨,那也只能算是一种无奈,体现的是一种憨厚愚直,而我们有的人的夸夸其谈论数字道原委可不能用此来解释了。

尿素
家园 1980年进口尿素2800万吨

国内化肥产能有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1980年开始陆续投产。1980年进口尿素2800万吨,才是关键因素。

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动,历史上可与“分田到户”类比的,是“土地改革”。“分田到户”前与“土地改革”前的生产方式有某些相似之处。

“土地改革”前的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地主或者雇“长工”经营,或者将土地租给佃户经营。无论是雇“长工”经营土地的地主,还是租土地的佃户,相对于整个人群来说,都是种庄稼的好手,技术是比较高的(个中道理,想一下就明白了)。“土地改革”后,一个原因是对生产力的破坏,有的人家分到了农具却没有牲畜,有的人家分到了牲畜但缺少农具;二个原因是有些家庭缺少劳力,经营不好分到手的田地;三个原因是种田技术不行,整个人群比起种庄稼好手经营,总的产量要少,那时又没有进口化肥起补偿作用,所以“土地改革”后总的粮食产量是减少的,比如东北地区,“土地改革”后竟然发生了饥荒。但总的来说,“土地改革”后,政府的征收能力是增加了,因为消灭了地主阶级,没有了地主的中间截留。

后来的“集体化”,开始时就是农民们自发的,就是为了减少“土地改革”后一家一户单干的不利因素。

“分田到户”前,如何种庄稼,是由集体中技术好的人指导的。这个不需要论证吧。“分田到户”后,与“土地改革”后一样,同样有这么几个不利因素:对生产力的破坏,农机具的破坏;有些家庭劳动力不行,无力种好庄稼;技术能力。但这一次,与“土地改革”不同的是,有了进口化肥。

尿素
家园 “分田到户”的当年,安徽粮食减产

“分田到户”之前,安徽粮食产量一直增加。

“分田到户”的当年,其它省份粮食产量小有增加。安徽的气候不太顺,是减产的。

尿素
家园 “分田到户”后的农村互助与“以工补农”

“分田到户”后大型农机具不能用了,又没有牲畜可用,所以许多地方出现了人拉梨,农村的生产力一下子倒退回了“春秋战国”。

人拉梨,靠一家两家的劳动力是拉不动梨的,自发形成了几家十几家的“互助组”,十几家的劳动力一起拉梨耕地,一起收割庄稼。

后来,农民靠外出打工挣的钱,逐渐购买了牲畜,或者小型拖拉机等农业机械,才逐渐恢复了生产力。

家园 如果我记得没错

我们那里对粮食产量影响的顺序依次是化肥、良种和机(井)灌。而农药不是增产原因,但是防治病虫害稳产的主要因素,除草剂好像一直没有广泛推广开。同时为了长期保存对付鼠虫的破坏,杀虫剂等则是必不可少的。生物产品这个东西太“娇气”,成长发育收割保藏等环节,旱涝冷热鼠虫杂草等因素,面临的问题多多,也难怪世界各国即便是自称最自由经济的国家没有工业部也都有专门的农业部。毕竟民以食为天。不过也不要怪它们,毕竟它们本来不是为人的需要而存在,自然也不是为人类天造地设的,从人类的先民到现在不都是一个不断和自然抗争的过程么。人类的进步就体现在对自然条件环境的控制能力提高,现在的大棚温室不就是对节气时令的一种人工局部改变,可是无论地膜覆盖还是大棚温室,没有化工产品的支持,那只是一种梦想。靠积极性,胆识,魄力,不亚于大刀会红枪会的赤臂当刀枪。许多人改革盛世的文人还真以为自己刀枪不入、无所不能、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尿素
家园 “分田到户”的意义

“分田到户”的意义不在于提高粮食产量,在于为工业化铺路。

“分田到户”使得农民由公社的半“农奴”身份变成了可以出卖劳动力的自由人。农民们可以自由流动了,先是被称为“氓流”,后来改称为“民工”的人群的存在,才能打破城市工人的铁饭碗。“低劳动力成本”,中国优势之一。

“分田到户”在将农民变成“自由人”的同时,也使得农民彻底的非组织化。没有了旧有的集体组织,又没有“农会”之类的组织代表农民利益,使得农民在面对国家、面对其它利益集团时,毫无讨价还价的能力。自身处境的改善,完全取决于他方的怜悯与施舍。农民的非组织化使得政府征地可以随意压低成本。“低征地成本”,中国优势之二。

家园 打风车

不知道对谁发脾气呢。

德日曾经采用的更为严苛的“共产主义”配给制度

说说德日搞了几年配给?中国搞了几年凭票?

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自耕农也是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历史上土地上完全产权私有还不是改革后的土地承包仅仅拥有使用权。

世界光靠农业的时候,中国(只要是统一的

朝代)可是雄踞世界老大啊。

因为79年中国还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对越战争,而且整个八十年代还一直冲突不断。

开什么玩笑,短短的自外反击战

加练兵似的边境冲突就成大规模

战事了?孤立的伊朗还承担了8年

两伊战争呢。

还不说改革近三十年的人口增长也不过比文革时期多一点,比改革前的增长要少了近一半这个事实。

老兄坐时间机器来的吗。改革30年,人口

涨了5亿,且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情况

下进行的。从解放到文革结束,涨了3亿5。

改革毫无疑问有负面的东西,但毫无疑问

比当年强多了,老兄大概不知道中国电子

产品已经占出口产品一半以上了。也开始

出口汽车零备件到美国了。

家园 呵呵....

这些照片都是回家照的,您愣说我一日游,没法子。我又不能拉您去我家住几天。您要是真去了,我还得倒贴几只土鸡,猪是不会为你宰的。

看了前面您还在说“三农”问题,感到您已经落伍了。要是早几年,还有点兴趣跟你聊,那时候一塌糊涂,小百合的农村版都是相当的不错。现在的农村矛盾已经转移了,只不过学术界还要滞后一段时间。

我要是我说世代贫农,您肯定又说我蒙人。没法子。

我卖弄了个鸟啊,又不给稿费的。

还有我是学理的,不是文人。

还有电视我是不看的,没空。

数年前,就是那个喊地雷阵的朱到我们隔壁镇调研,问义务教育收费问题,结果小孩跟教委的人说法不一致,还引发了退费活动。

说卖弄的我看还是您吧,也不说点具体的事例,全是空头理论,顶个球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