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元气 -- 月色溶溶

共:💬25 🌺6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觉得吧,第三个和老毛不收手枪是一个道理

真有事,用那个东西有什么用,还不如弄件犀牛软甲穿身上呢,外面套件衣服,谁知道啊

家园 毛泽东有持枪证,杨尚昆发的
家园 花顶。有意思的故事
家园 清代元气保持还不错

有清一代,可能是中国帝王子孙最像样的。一直到嘉庆还是很杰出,甚至道光也不错。顺治倒换个多尔衮。当然情种也是一种元气,据说顺治又高又大,属于秉赋极厚那种。光绪同治一般般,可那是慈嬉。就凭一手干掉八大臣,一手调教出曾国蕃左宗裳一帮干员,这女人没有元气,也不算太差,虽然清末那个丢人。总算是乱世中人吧

家园 这个这个...

愚以为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就可以了,何必那什么...呢?

楼主也不过就是说说她的读书观感,全文毫无居高临下的意思。

如果楼主有那样的意思,您这贴的口吻倒无大不妥(当然也是斤斤计较了些)。可现在人家根本就没那意思啊~

再就是您举小金那个例子也颇为勉强... 怎么个勉强法具体论证就不做了

反正在下的意思是,还是平心静气地交流为好。即使您坚信您的见解比别人的高明,也还是有话好好说的好 您说是不?

家园 略有商榷...

“以郭进之受宠信,居然有人告发他谋反,若非皇帝在背后撑腰,谁敢真的告御状?”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兄可以理解为小校告状是赵官家的一个权谋,郭进也看破了这个权谋 应对得当。

兄这个理解基于一个隐含前提 --- 任何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正因为如此,小校不可能做出不理性的事 -- 诬告一个倍受赵官家信重的名将谋反 怎么说都不是理性的。

但事实是,很多人的行为 believe it or not 它确确实实就是非理性的。

西方经典经济学的预设前提就是所有players都是理性的,然后据此推出许多重要规律和理论。这当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更晚近产生的经济学体系却并未基于所有players都理性这个预设前提,它比经典经济学体系要考虑的情况更多更复杂,但也更接近现实世界。可见,将任何人的行为都设想成理性行为是不大靠得住的。

回到郭进与小校的故事上。那小校不过一 一勇之夫,未必有多少心机城府,行事未必会三思而后,他很可能觉得左右都是个死(郭进治军过苛),拼着一口气告他一家伙,管它是个什么后果呢,先爽了再说。粗莽武夫有这种行为并不奇怪。

另外,关于元气,楼主没有展开谈。我的理解,这个词有点儿虚也比较泛,大概指一种进取心或大丈夫气概,也有器局恢弘 胸襟广阔的意思。

在老赵将小校交回郭进处置这个问题上,当然有老赵权谋的成分。这一点楼主并未否定。但郭进对小校的“处置”却体现了“元气”。郭进如果仅仅是不杀小校,那我们可以说这个故事只体现了君臣之间的权谋心机,但郭进却反重用那小校,还说了那句政治不怎么正确的话(无功你就投敌去吧),这个处置我就觉得确实有“元气”的意思了。

家园 咱也来掺和一下

这几个故事,就看从那个角度研究。

把小校送给郭进,那是体现真正的宠信。以杯酒释兵权的背景,重文轻武的传统,处决顶梁大柱的历史后来,有宋一代,是不会允许出现功高震主的,也无需敲山吓虎。宋家江山从未尾大不掉过,如何真会出现大尾巴狼。后来杀岳飞,主要原因也是此公在立太子问题上发表意见,又想迎回二帝——你要有几个太阳啊。说远些,清末乱局中,朝庭既能培养出曾左李又能操控自如的权谋,宋初就不存在。不过这不是否定宋初的元气。现在人流行以武功论成败,宋代自然差些。但以经济文化论,宋是往前排的。

第二个故事,真的不像装出来的。以我所知,宋太祖的江山得来较为和平,他也挺忌会被人说成欺负孤儿寡母,这从柴家后裔存留,参与梁山造反都理直气壮看得出。改朝换代多了,那个不是刀枪丛中取江山,以黄袍加身为掩护,独此一宗。这样看,宋太祖一直在犹豫也是理所当然,而他的家人部属早急于攀龙附凤鸡狗升天亦合情理。当然,这与太祖一根杆棒两个拳头打天下,中华帝君第一武勇的形像不合。

第三个故事,亦合逻辑。太祖长拳的开山师傅,居然要暗器防身,不让人乐破肚皮啊。他的话有多种理解,如果太祖长拳加上少林棍的前身都不好使,多个锋刃也就那么回事了。秦始皇?他那个不是没剑挂了,他是不允许带刀侍卫上台阶的结果。太祖马上江山,左右亲兵亲将一年到头持刀携剑盔明甲亮,便如毛泽东,有汪东兴,还带手枪做什么。

这么看,秦始皇的元气实在差了些,要不怎么二世而亡呢。

家园 嘿嘿,没事没事.

这点承受力俺还是有的.

看看人家不同的说法能恍然大悟一下也很好.

家园 《梦溪笔谈》中一个缺乏元气的故事

上面这几则故事不拿来藉古讽今,讽了今反而糟践了古。我要说的是这一本《涑水记闻》只前四卷读来有这种元气淋漓之感,五卷以下,虽不乏英主名臣,但是元气就一丝丝儿泄漏、消弭了。掩卷长思,我眨眨眼睛,开始怀念元气。

我对宋朝历史相当不熟悉,从这篇文章里学了不少。刚好有一次翻沈括的《梦溪笔谈》,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正好作这个结论的佐证。原本以为《梦溪笔谈》只是讲科技的,谁知打开一看,科技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篇幅。不过这小部分的科技记载当然是此书享大名于后世的根本原因,如其中对石油“后必大行于世”的预言。《梦溪笔谈》的大部分内容呢,原来还是宋朝人的八卦。偏偏有这么巧,我随手一翻就看到了这么一则八卦(属于“权智”篇):

王子醇枢密帅熙河日,西戎欲入寇,先使人觇我虚实。逻者得之,索其衣缘中,获一书,乃是尽记熙河人马刍粮之数,官属皆欲支解以殉。子醇忽判杖背二十,大刺面“蕃贼决讫放归”六字,纵之。是时适有戍兵步骑甚众,刍粮亦富。虏人得谍书,知有备,其谋遂寝。

看来这故事沈括是作为正面的智谋的例子记载的。可是我仔细一想,觉得很不对头。如果王子醇有心大破西夏兵的话,不正可以伪造一封宋军实力疲弱的信,诱西夏来攻,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吗?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把西夏人吓得这一次不敢来就满足了,还被作为正面事迹称赞。我觉得这说明宋朝人当时已经失去了进取的锐气,想都不敢想消灭敌人的可能了,只想着消极防守。用元气的泄漏、消弭来形容这个演化,我看正合适。

我的山西老乡司马光先生的《涑水记闻》,我听说是一部宝贵的北宋历史的资料,看完《资治通鉴》之后想了解宋朝历史,此书就是重要的候选者。司马光最大的成就当然是《资治通鉴》,我读了一部分,对此书也是极其敬佩的。但是从《资治通鉴》里的“臣光曰”来看,司马光有时发的是堂堂正正的正论,也有不少时候发的是迂腐不通的腐论。我对司马光的思想,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跟王安石辩论时说的:“天地所生,财货万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砸缸同学完全不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件事叫做经济增长,由此可见司马光是多么保守了。在这个意义上,光哥虽然是个伟大的历史学家,但元气就不够充足。他再去写别人的元气故事,就是双重的杯具了。

中国的气运为什么到宋朝以后长期下行?我很想知道过程和原因。

关键词(Tags): #元气 梦溪笔谈 司马光
家园 我一口血喷在了键盘上。。。。

玩笑,玩笑!MM勿怪,呵呵。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