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九十一章 曹魏三代的寿命与曹魏被篡 -- 沉睡的天空

共:💬34 🌺9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改了谢谢
家园 古人的寿命

古人的平均寿命短,主要是婴儿死亡率高,平均下来,整个的平均寿命就短了。

能够熬过儿童期的,能把天花麻疹等等传染病都得过一遍而不死的,就有了终生免疫力,活到五六十岁是不成问题的。

古代皇帝为什么短命?

第一个原因,纵欲。纵欲本身不是什么大事,伤不了身体。皇帝后宫三千,临幸的多了,多了就不举了。大男人是要自尊的不是?不举了就要用药。古代的春药是什么成份?激素那一部分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不管它。另一部分是砷、汞,道家炼丹就靠这两样的,都是能让人慢性中毒而死的。

第二个原因,酗酒。酗酒本身也不是什么大事,虽能伤身,但到不了古代那么个伤害程度。不是酒的问题,是酒器的问题。古人说的灯红酒绿,灯红好说,酒绿从何而来?什么原料酿出的酒会是绿的?答案是:没有。植物的绿色来自于叶绿素,而叶绿素是极不稳定的,会在酿酒的过程中遭破坏。酒绿的绿来自于盛酒的铜器,绿色是铜离子的颜色。更糟糕的是,铜器并不完全是铜造,往往含有铅、锡等重金属。长期用铜器盛酒喝酒,就会引起铜、铅、锡等重金属中毒。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九十二章 子午谷 决策角色 奇兵

三国随章侃 第九十二章 子午谷 决策角色 奇兵

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本章一开始就引出了一大话题,便是魏延提出的兵出子午谷计划,此非演义杜撰,史书上确有记载:三国志中记载: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而《魏略》更是记载了子午谷计划。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演义中便是以此为蓝本。

子午谷计划长期以来便是争论不休,其中,子午谷计划的可行性是一大焦点,有从数据,地理,才干,等等方面来论证的。对这些论证,这里并不一一介绍,其实在我看来,子午谷计划的可行性并不是十分重要。

当然,首先要说明的,我认为不重要倒不是因为子午谷计划完全不可行,魏延提出这计划虽有夸大自身贬低敌军的问题,但是也未必不能成事,当年韩信偷渡陈仓,背水一战,在当时人看来何尝不是完全的不可行,但是都成功了,魏延说不定也能一举成功破得长安。即使反对此计划的诸葛亮也没说此计荒谬,只是说太过危险,但是行军打仗都是行险之事。当然,我更没有认为子午谷计划完美无暇,出奇兵往往便意味着风险,子午谷本是险道,便是出得也要面对敌军大众,若有一点闪失,难保有覆灭的危险,就好象日后邓艾偷渡阴平,其实也是险到了极点,几次三番有覆灭的危险,邓艾的成功,可说是运气实在太好,但是魏延是否有这么好的运气,就不可得知。

其实在我看来,子午谷计划是个不完全计划,便是说,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他这个计划不是完全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对方失误基础之上,这意味着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这是一种不可复制计划,而且因为没有成行,我们更不知他到底会是成功而是失败了。

何况,最关键的一点,这个计划的可行与否并不是取决于魏延,而是取决于诸葛亮。魏延的计划中,夺取长安只是第一步,魏延面对的长安并不是邓艾面对的成都,邓艾破了成都,蜀汉就灭亡了,钟会只是来接收胜利果实而已。魏延破了长安,则要面对曹魏的反攻大军,要求诸葛亮快速赶来与魏延会师,否则以魏延之兵力,长安绝对是守不住的。这里的计划关键还是在于诸葛亮的大军是否能及时赶到,这个计划并不是魏延一军而已,而是关系整个蜀汉北伐军的整体计划。这自然不得不要求全盘考虑之。

魏延提出子午谷计划,作为一个随军将领,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诸葛亮不同意子午谷计划,也有他的道理,其实双方都是正确的,只是立场不同。

作为魏延来说,他是当时诸葛亮之下第一重将,常年在汉中与敌军对峙,又常欲独立带军,提出这个子午谷计划在情理之中。但是,作为诸葛亮来说,他要通盘考虑大局,魏延确实乃一良将,但是兵出险招,难保没有问题,魏延乃当时蜀汉大将,名声极重,一旦有所闪失,对蜀汉来说可谓是大败,何况蜀汉兵力毕竟有限,分兵与魏延出子午谷肯定也少不得大量兵士,诸葛亮所部力量便弱了许多,能否对付那些魏军也是未知之事。便是对付得了魏军,正如前面所言,能否及时赶到与魏延会师也是难知之事。诸葛亮有一大特点,便是谨慎至极,他不同意魏延计划乃是再正常不过。

其实,也就是立场不同,便是魏延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之上,有一将自告奋勇行那子午谷计划,魏延会答应吗?他便是相信自己能成事,但是也会疑虑那一将是否能成功,(若是魏延亲身犯险,魏延自然对自己的能力相信无疑,则大军该何人带领呢?)尤其是这个成功与否决定了整个大军的走向,那时的魏延也必然会如诸葛亮一般谨慎。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知其位的滋味。当年诸葛亮辅佐刘备时,也提出过许多冒险的计划,但是一旦自己掌权,便谨慎无比,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越是谨小慎微。魏延和诸葛亮的冲突其实都没有错,只能说是一种自己扮演的角色冲突。

说到这里,我们再说说奇兵,子午谷计划便是典型的出奇兵制胜,奇兵因为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便被尊为成功的不二法门。但是也需要注意到,奇兵往往也就意味着风险大,我们现在看到许多成功的奇兵事例,但是那是因为失败的没有列入史册而已,实际上奇兵大都以失败居多,正常情况下,一般的战斗都是以所谓的正兵也就是传统战术比拼实力,奇兵只是辅佐而已,而且奇兵也是要许多条件的。

奇兵其一者:被迫而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危在旦夕,故不得以而用之,这种奇兵都是被逼出来的,就好象曹操初起兵时往往出奇兵制胜,但是并不是他喜欢出,而都是被逼的,就好象官渡偷袭乌巢,那也是因为被逼得没办法了才硬上的,日后曹操出征也都是正正规规和人比拼,没有玩这种险招的,也是,我现在家大业大,又没人把刀架我脖子上,干吗要冒险呢,韩信当年背水一战也是因为当时实在没兵了。

奇兵其二者:需有兵可用,你说你想出奇兵,那一定要能调动得了那些兵才行,不管有几个兵,若是你调动不了,那也别想出什么奇兵了,韩信能出奇兵那就是因为有兵权,虽然兵是差了些,但是总有,后来邓艾能出阴平也是因为他实际上也是独立带兵的,他没和钟会合兵,独立带军,否则能不能出阴平也是问题,至于魏延就不行了,受到了诸葛亮的节制,兵权有限,没有命令是出不得奇兵的。

奇兵其三者:实力对比强者可出之。又要说到实力了,大家或许很奇怪,不是奇兵都是弱者所用吗?为什么变成这样了。确实,弱者要出奇制胜,因为他们实力弱,不出奇难以扭转,但是另一方面,因为实力弱所以也没办法出奇,因为经不起打击,一旦失败则血本无归,但是强者不同,因为实力强,所以可以在正兵之外还分奇兵骚扰之,成功最好,不成功也对整体影响不大。就好象蜀汉对曹魏,魏延的子午谷计划即便成功,对曹魏也不是灭顶之灾,还有大量地盘可供回旋。但是邓艾偷袭成功,则蜀汉覆灭。魏延子午谷计划失败,身为蜀汉大将的魏延身亡,近万将士战没,对于北伐大军则元气大伤,但是即便邓艾所部全没,曹魏还有钟会在后,钟会之后还有司马昭亲领大军随后。(当然,还是因为邓艾自己统领所部的关系,但是也是因为当时曹魏实力足够强盛,诸葛亮就没有那么多的实力可以留出大军给魏延,这一点到了姜维那时也是一样,姜维当初也和魏延一样觉得给自己的兵少,但是得掌大权也分不出兵给手下部将,就是因为实力不足。)

所以说对于弱国来说,出奇制胜是一种办法,如子午谷,但是这种办法伤敌也伤己,赌博性很大,做的不好便是亡国之途,不是万不得已不会用,而另一种办法便是如诸葛亮这样以正兵出击,在局部形成优势,指望对手犯错误了。

这两种办法不能说好坏,都是要看运气与对方的反应而定,后者相对稳妥一些,诸葛亮选择了后者,是因为他的地位,也是因为他的谨慎,也是因为国家的实力。

明天回上海,提前发一章

家园 MSSF
家园 有点像那个上中下计

所谓的上计,往往是奇计、险计,要求环环相扣,一招失误就完了

家园 总体势力,兵力处弱势的一方,循规道矩,很难打赢的。

因此,用奇谋是合理的,就象现在所说的超限战差不多。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九十三章 辩与论

三国随章侃 第九十三章 辩与论

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本回之中有两件大事,其一者是未来的蜀汉大将军姜维归汉,说起来三国时期对于降将的待遇都是不差,蜀汉投奔到曹魏那的黄权孟达都颇得宠信,但是如蜀汉这般重用的还是少之又少,日后夏侯霸光杆司令逃了过来,不单得封车骑将军的高位,后主还亲自与他拉关系,将费祎暗杀的那位也是从曹魏那边投降过来的。而一个降将能成为日后掌握一朝军权的大将军,并深得朝野上下信任的,则更是凤毛麟角。姜维就做到了,当然,实际上姜维在曹魏本就官职不高,大半事业都是在蜀汉做下的,不过这其中诸葛亮对其的重用信任分不开,虽然不是象演义中那般,但是诸葛亮对姜维确实极其信任,视其为培养对象。不过演义中的姜维那段识破诸葛亮计策与击败赵云则是演义为了显示姜维之能而造出来开的,姜维归汉颇为离奇,本来姜维与天水太守一起出行,走到一半太守听说诸葛亮大军来了,而且诸县都纷起响应,于是担心这身边几人,便自己跑了回去,等到姜维一行(和姜维在一起的也就是演义中提到的那几位梁绪尹赏那几人)发觉太守跑了,跟了过去到了城门那不放他们进去,然后又跑去冀城,也不放他们进去,这一行人走投无路,结果只好跟了诸葛亮,演义在其中加了一些作料,将太守的疑心归咎于诸葛亮的计策,应该说比历史还合理,但是毕竟不是历史。姜维这样做肯定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日后诸葛亮退兵他和母亲妻子都失散了,此时的他没想到的是他日后大半生涯都在为蜀汉做事,成为了蜀汉的大将军。

姜维的事先介绍到此,日后他有颇多篇幅,我们还是来说说另一件大事。王朗被诸葛亮骂死。当然,这只是演义而已,诸葛亮在演义中有两大论战,其中第一次是舌战群儒,第二次便是骂死王朗。自然,这两次都是演义虚构的,诸葛亮到得江东没有舌战群儒,更没有骂死王朗。但是演义这虚构也并非完全凭空,因为这两次诸葛亮都有发生过论战。

这第一次自然不需说了,诸葛亮虽然没有和江东群儒论战,但是却和孙权论了一次,说服了孙权与刘备同盟对付曹操,这在诸葛亮的传中占了颇多的篇幅。这第二次嘛,也不是没有来由,刘备死后,华歆,王朗,陈群等几位汉室老臣,曹魏显贵写信给诸葛亮,干吗呢,劝降!这几位知道刘备死后刘禅年幼,大权在诸葛亮手中,便写信给诸葛亮,(对于大权在诸葛亮手中这点谁都清楚,国内如此,曹魏孙吴那边有事也就找诸葛亮。)大意便是曹魏这边天命在此,你们就降了吧。诸葛亮一开始不回信,后来看写信的人多了,大有攻心宣传战的意思,便写了一《正议》公开发布,也就是公开信了,这一事可以说便是诸葛亮与王朗论战的雏形,之所以找到了王朗作为这个被骂的人物,一来是王朗正好当年是写信给诸葛亮的一人,另外王朗在诸葛亮北伐那年死了,这时间最近(虽然诸葛亮北伐是春天的事,王朗是十一月才死的)。《正议》其实比演义中为诸葛亮所写的那些话好了许多,想想当年诸葛亮就是靠说服刘备孙权两人才有了日后的功劳,其辩论之力自非一般。

说其这论战,这历史可就早了,从人类会用语言表达能力的时候就开始了吧,只是那时应该辩论的是对具体利益的分配,比如今天打到的鹿应该怎么分,我们部落该不该和别的部落交换猎物。等到了社会制度秩序建立起来,人类便不单对具体的利益,而且对总体利益,人类利益,道德,思想,行为规范,制度开始了全方位的辩论。

古代西方,最出名的便是希腊罗马的辩论,那些思想家们都有着极其漂亮的辩论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但是最知名与出色的还是那些街头演说家们,用华丽的语言煽动人们,用刻薄的话打击政敌,尤其那些以城邦为基础的国家,一个优秀街头演说家便能煽动其可以撼动政权的力量。这点在近代西方革命中有着极好的体现。

至于中国社会,地域的辽阔使得街头演说家的影响力有限,但是也不乏杰出的辩论者与演说家,在春秋战国那个百家争鸣时代,诸子百家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辩论。哲学,军事,政治,道德,几乎无所不包,各家的代表人物穿梭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学说,也在抨击别人的学说。

在孟子等这些诸子百家人物的辩论中,辩不是第一位的,而论才是最重要的,辩只是为论服务而已,他们的辩论只是一个目的,宣传自己的学说。在民众中辩论,为的是获得民众的支持,多收信徒,在王者贵族面前辩论,为的是获得上层的支持。在那个时代,各国之中,无论是在王侯的住宅,还是平民的聚集区,甚或农民甚至奴隶的集会上,都可以看到几个士人在激烈的争论着。

辩论,终究只是一个软力量而已,只能间接的影响别人,而不是直接作用于人,要想如诸葛亮这般骂死王朗毕竟只是小说中才会出现的场面,人类之间还是要靠拳头说话的,诸子不能应付秦国大军,而儒生也只能在秦皇的面前被炕,无论多么的善辩。

说到底,辩论只是一个手段,无论是在市集之上与人辩论,还是朝廷之上与人辩论,都只是一个手段,为的是达到一种目的而已。为辩而辩,也只有在练习课与现代那些辩论比赛中才会出现。(辩论辩论,所谓辩者,只是下乘,做的不好便是陷入诡辩术的境地,没有立论基础,再好的辩者也只是一个说客而已。所以说一度流行的辩论比赛根本毫无益处,随便抽取一个论题做正方反方,这使得选手只是单纯的比较辩论技巧,甚至堕落到以抓对手语言上而不是理论上的漏洞,调侃以获取掌声为乐,这样的辩论纵使胜了,又有何用?相比起来,那些魏晋空谈家都比之好得多,至少他们辩论的是自己想论的,而不是机械的抽取论题辩论自己不喜欢甚至不懂的东西。那些大专辩论会与其说是在辩论,不如说其在作秀更好些。)

辩论目的其一:说服别人,让别人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也是辩论的最初目的,所谓语言的魅力,以改变历史,历史上那些说客的名字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而说服别人也有一些分别,如从说服的程度上分,或是彻底的说服,让其成为自己的信徒,就好象那些宗教传教者所做的一般,不单从技巧上辩而胜之,而且将思想也全部灌注了进去,获得全身心的胜利。历代那些思想大师便是此中高手,尤其是那些宗教开教之初者,以一己之力获得众多门徒的拥戴支持,进而成就盛举,实在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即便现在的各大宗教中人,也多有能言善辩者,当年便是靠这起家的嘛。

或是普通的说服,论而胜之,让他做到了自己想让其做的事,但是并非全身心的迷信之。与其说是思想上的臣服,不如说以利益分析上的选择,各代说客都是以此为生,诸葛亮能说服孙权,便是利用了对时局利益的分析,而不是思想上对孙权的洗脑。假如前者可说是思想的征服,后者便是利益的驱使。当然,这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便是胜利者只是点拨而已,提个醒,另一方其实在内心中和胜利者在基础面上有一个共识,或者说,潜意识里有这样一个共识,胜利者只是说出了失败者想说或者还有疑虑的事物而已,让他下了决心而已。也就是说,真理,至少辩论双方认为的真理是一致的,或者说利益是一致的,而且一直存在,胜利者只是早些发现了这点而已。

但是,也有一些人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双方根本在基础面上没有共识,他们认为的真理或者基础利益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样条件下的辩论目的不是说服。而是宣传。

辩论目的其二:宣传。诸葛亮在收到陈群王朗等人的来信,并不回信,可见他知道辩论并不能说服陈群他们来投,就象他们说服不了自己一样。但是为何他依旧还写了《正议》呢?这便是出于宣传的目的。

从古至今,自有文字以来,各种势力甚至每个人之间的争斗都会伴随着宣传。而其中多是以辩论的模式。一方提出自己的观点论据,另一方反驳之。尽管双方都知道这些辩论便是胜利了也毫无用处,这些宣传并不可能使敌人不战而降,但是都在做,而且乐此不疲。在其中捏造事实,诽谤,顾左右而言他,各种手段都用上了。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辩论并不是要达到说服对手的目的,而是为了在第三方之中达成一种宣传而已。当然,这种宣传若是辩论能够胜利,那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如当年各宗派思想家往往会去其他的宗派思想家的老巢进行辩论,即便知道这根本没有效果,但是却做了,为何?便是因为这有宣传之效果。在敌人本营中做些宣传,拉些人马,树立些名声,何乐而不为,尤其是那些初出茅庐之辈,一生轻松,败之无伤大碍,胜之却可扬名立万,实在是包赚不赔啊。(就好象江湖里那些踢场子一个道理,只是一个用拳头,一个用嘴。不过假如有了偌大基业的名声后,就要小心呵护自己的地盘,自重身份,不能轻易跑去和别人争长短了。)

所以这些辩论根本不在乎真理为何,只是强调一点,真理在我们这边,形成一种宣传模式罢了。所以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若是能拉来对方几人,少得己方几人过去,便是好事,辩论的胜负则不打紧了,重要的是宣传的胜负。

辩与论确实重要,但是并不是重点,三国之中,诸葛亮自擅长辩术不用多说,荀彧,周瑜也非口舌笨拙之人,但是这些人有几人以辩术成名于史。事业是做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

当年天主教非无有擅长辩论之人,否则无以成就在欧洲之伟业,但是这一切在机器的轰鸣面前,也只能被科学取而代之。同样,各国也都有宣传机器,但是绝对性的力量还是实力。

天下间,被骂死的寥寥无几,被打死的数不胜数,这世界上,手还是比嘴巴管用些。

家园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家园 说的好!

网上的辨论也如同您说的一样“因为这些辩论并不是要达到说服对手的目的,而是为了在第三方之中达成一种宣传而已。”

家园 然!宣传固然重要,还是实力决定一切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没有一支大汉的军队,就没有大汉的一切。

刺刀不到,反动派不会自己跑掉!

家园 还是要内敛些啊

还是继承汉族强力反击有限扩张的好传统啊

家园 刚好看了24第三季

黑总统前夫人骂死黑人大亨,就想起王朗。肯定有很多被如此骂死的,当然是因为心脏有毛病。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九十四章 重要角色的登场

三国随章侃 第九十四章 重要角色的登场

(演义第九十四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在说正题之前,先简单说说本回的内容。曹魏面对蜀汉时,请来了羌兵助阵,说起这羌。在东汉朝廷来说实在是一件头疼的事,东汉对匈奴作战可说是节节胜利,战绩之辉煌比起西汉不虞多让,这也是因为有西汉的基础的缘故。但是东汉对付这羌便是头疼至极,这到并非羌人比匈奴还要厉害,实际上羌人在东汉年间一直没有建立如匈奴一般的强权,而东汉军队对羌人在军事上也往往占据主动。但是关键的问题便在于这些羌人游动不定,降而又叛。这些羌人分散在各处,但是必要时却又会聚集起来对东汉各处进行攻击,等大军来了打败了他们就一哄而散,一时归降,一时又叛变。东汉对这些变幻无常的羌人也没有办法,将他们迁移关中各处意图好好管理,结果适得其反,这些羌人就在关中闹了起来,东汉末年为这些羌人实在伤透了脑筋。

其实各代中原的政权面对的往往是这些以游击战方式的边疆民族,这些人往往时而聚集,时而分散,骚扰抢劫多于作战,说他们是战士更不如说他们是土匪马贼更为妥当,偏偏因为大草原的限制中原政权对这些人都没有办法,消灭不太可能,他们一打就逃,而且就算灭了这族,还是有其他族会取代真空。屯田到是一个好办法,但是费用太高,很不划算,这些不适合耕地的地方要改造起来太花时间人力物力。相比起来造长城这种消极防御到是最经济的办法。(自然,这其实还主要是为了对付骚扰战,万一出现草原强权还是要派大军才行。)这种情况只有自然条件或者技术条件变化的时候才会变化,比如草原突然变成耕地,铁路的出现,其实也就是说只有当机械化来临才能彻底的解决草原的游击战。

自然,羌还和匈奴不一样,羌没有建立如匈奴一般的政权,大多数情况下是以部落的形式出现,自然也对中原政权产生不了什么危险。东汉主要是对他头疼,三国时期曹魏和蜀汉虽然都拉拢之,但是并不把他们摆到盟友的地位,这一方面是羌人的作战实力远逊于两大政权,无论哪方都能轻易制服之;另一方面这些羌人实际上虽然时常骚扰,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往往也为中原政权所驱使,东汉的一些边乱往往是汉羌一起叛乱,而且还往往是汉人做首领,比如三国演义就常说到马超为羌人敬为天神,这历史上应该没这么夸张,但是马超等人能募集到大量羌人为之死战确实是事实。

所以在三国时期,这些羌人一时归于蜀汉,一时归于曹魏,摇摆不定,内部也四分五裂,但是无论如何,他们的归属都成为不了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演义中将羌人兵器写得很是厉害,什么铁车兵,飞锤弓弩,这点在写孟获时候也提到过那些蛮兵兵器厉害,有些奇淫巧技。自然他的对手诸葛丞相等人则技术上不如对手,却能用智谋上屡屡胜出了,这不单是三国演义如此,其他的演义小说都有这样的事,什么边人往往奇淫巧技厉害,而我中原则是以智谋取胜。真是天叫可怜,演义作者为了夸大那些边人力量显出这主角本事倒也罢了,却是害苦了那些把演义当真的读者,满清末年一些自以为熟读三国演义的将领见得那些夷人果然奇淫巧技厉害,便真打算以智谋取胜,可惜也不想想,真的奇淫巧技厉害,智谋会差到哪里去呢。

其实真实的历史是倒过来才对,依仗奇淫巧技或者说技术的领先屡屡欺负别人的是我等中原政权,而那些边人才是将打不过就逃这些三十六计之上计发扬光大之辈。若是那些边人有这等厉害武器,那也不会被中原政权打得到处跑了。

再说这孟达之事,孟达叛魏是曹魏太和元年也就是蜀汉建兴五年十二月的事,被司马懿击败诛杀是曹魏太和二年(蜀汉建兴六年)正月而诸葛亮北伐是同一年春天。所以说孟达叛魏在前,诸葛亮出兵在后。而演义中则倒过来,这是为何?

这自然有表示这孟达之事非在诸葛亮意料之中的缘故,但是更主要的还是为了司马懿的出场。

三国演义之中,对于那些重要人物,其实只要看他们的出场便可知晓,他们的出场或者说重头戏必然不会太过平淡,而是一个铺垫带着一个铺垫,往往还有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人物作为龙套亮相助场。而一些相对重要的人物,则虽然会对一些重点事件做一些相当精彩的描写,但是在其出场时则没有那么华丽了。

那那些是重要人物呢,就说以下几个吧,诸葛亮,关羽,赵云,姜维,司马懿这些是重要人物,他们的出场或者重要场次的亮相都是有相当的铺垫,尤其是最前面两者,乃是演义之核心,最是要紧。至于吕布刘备曹操张飞甚至周瑜等人,虽然都是一些重要人物,但是实际上他们的重要都是在之后的篇幅中加进描写的缘故,即便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也只能说是豪情但不能说出场华丽,便就是吕布来说,他的出场其实也算可以,一出场就吓退了董卓,但是他的威风一战还是在虎牢关中决定的。而且便就是虎牢关一战,比起关羽的亮相,他的亮相也就逊色许多。

我们看关羽那战是如何的,华雄斩俞涉潘凤,无人敢与之交锋,袁绍只有怪责文丑颜良不在,此时关羽杀出,自告奋勇作战,但是却被袁术呵斥,再又曹操劝说,才得以成行,并以热酒壮行,也就是此刻,关羽出场的高潮出现,

““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一结尾:“其酒尚温”道出那关羽无尽之威风,相比起来,之后吕布的出场与三英战吕布虽然精彩,但是一来是三人战之,二来实际上却是双方成就各自威风,倒是逊色许多了。(之前的平话三国战吕布倒是由张飞一人胜之,那确有显示张飞之能的地方,但是日后张飞的戏份大量被删改,这自然不会出现了。)

再说那颜良,颜良出场也是威风八面,斩宋宪杀魏续二十合击退徐晃,势不可挡,但是这种威风也就是给关羽斩其首做铺垫而已,他越威风,越显得关羽之能耐。这点在日后的武侠小说中借鉴甚多,只要看到一人很威风八面,但是不是主角,那就知道这只是个给主角显示力量的垫脚石罢了。

对于诸葛亮,我们更不用说了,司马徽徐庶的推荐,三顾茅庐,才请出这诸葛亮,这种登场是三国演义中最华丽的登场,在诸葛亮面前,其他人只能做龙套。

再说赵云的登场,赵云是三国演义中也相当重视的角色。他的初亮相倒也不错,战文丑,斗袁绍,显示了一少年将军的本色,比起演义中的很多角色已经是非常不错了,但是比起姜维的登场还是差了些。

姜维的登场我们已经在上一章提到过一些,他在史书中的故事已经够离奇了但是这还不够,主动投奔怎么能显示自己的本领。演义中就要先把他放在诸葛亮的对立面,文,他能看出诸葛亮的计策,便等于用已经成名的诸葛亮来为之捧场,武,他能与赵云战到精神倍长,甚得夸奖,也是用了五虎将唯一剩下的一名为之做铺垫,之后败下场来也是因为有诸葛亮如此神人,再加上思母心切的关系。虽然失败,但是已经把这个姜维完全的介绍在我们面前,日后他受到重用以至于接诸葛亮的班就再正常不过了。在现代小说中也常能看到这样的套路,用老一辈英雄的失败来为新一辈英雄铺路,这在那种跨越世代的几部曲是很常用的手法,但是效果并不一定很好,往往会一方面老英雄树立的形象丧失,而新英雄的形象没有建立起来,这一点上还不如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姜维应当说是一个树立的相当不错的形象,其最大的缺陷倒不是他的失败,而是他的后三国年代不受关注与三国演义中有了一个如此光芒万丈的诸葛亮而已。

好了,因为诸葛亮是演义中的第一主角,那为了对照,他的对手也必须有相当的实力才行,总不能让一个不知名的角色就挡住诸葛亮并把他拖死吧。还好,历史上诸葛亮已经有了一个相当的对手,司马懿,曹魏重臣,名将,日后夺曹魏大权,被一统三国的晋尊为宣帝,这样的对手确实够分量,但是也要对其做些加工才行。

于是演义中司马懿虽然早有出场,但是戏份并不太多,只是与史书中记载差不多而已,但是当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的时候,司马懿也同时猛涨戏份。诸葛亮在筹备北伐时,别人不考虑,就考虑这个司马懿,用谣言将他弄了下来。可怜司马懿在历史上除了在曹操那里早期不得志和晚期被曹爽阴过一下外,在曹丕父子时代都是顺风顺水,八面玲珑,官运亨通,到了演义就要被弄出赋闲。

且慢,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饿其之,这演义让司马懿赋闲自然有他的道理,司马懿之前主要乃是出谋划策之人,虽然出过几个不错的计策,但是就让一个谋士对抗现在手握大军的诸葛丞相怎么行,这显然对手分量不足嘛。为此必须要先为司马懿的战场生涯安排一个好地方,好时机才行。而这次战孟达就是最好的地点与时机。

这地点自然不用多说,上庸之要地谁都知道,而且历史上本就是司马懿平叛的。但是时机不好,这还没开始北伐,你这司马懿就动手,便就算赢了也显不出重要性啊。虽然要挪到诸葛亮北伐之后,此时诸葛亮节节胜利,威镇天下,曹真节节败退,而就在此时,孟达要叛变,正是大好时机,东西并举,蜀汉大胜利马上就可期待。

是的,这是大好时机,但是也是司马懿登场的大好时机,便就是在曹魏上下不安的时候,魏明帝想起司马懿来了,起用!诸葛亮的最大敌人开始登场,而最好的舞台便就在眼前,孟达叛变,本来一般来说起用的话至少要等段时间才可以带兵出征,而且也应该先去洛阳才对,但是演义早就安排好了,司马懿就呆在宛城,而这一起用就得到申仪密告,随之带兵出征孟达,几日便破城。这一上来就破了诸葛亮东西并举之势,好一个亮相,这才不愧为诸葛亮的对手。

这还没有完,街亭一战本没有司马懿的事,而是张郃所为,但是这又有何关系,演义将张郃说成是司马懿所推荐的,带在身边,取街亭的也成了司马懿的了,日后对峙诸葛亮就成了司马懿的独家任务,其他人去得必然惨败之。虽然面对诸葛亮,司马懿还是远远不如之,就在下一回便被其空城吓跑,但是如此戏份如此表现已经比张郃曹真这些真正在历史上对抗诸葛亮的将领好得太多太多,就是那些蜀汉一边的除了诸葛亮也远不如之。

这做不了主角,做主角的最大敌人,也确实是个好差事啊。

家园 嗬嗬嗬嗬……
家园 好像那个柯比能也是羌人?

好像跟着刘备征过东吴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