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饮食男女之游走天下,尝遍美食ZT -- 白堆子
不知从何时起,旅游对我来说变得越来越简单。自从我登上了黄山,我对山就不感兴趣了。等我到过九寨后,水也就没什么吸引力了。民俗风情如江西婺源、安徽宏村,我看过后觉得象农民搭的戏台子,索性再也不去同类地方。现在我外出旅游,本着“三不原则”:一不上山,二不下水,三不进庙。
过去这些见得多了,太有雷同感了。那还剩下了什么?当我腆着小肚皮背着双肩包在异乡的大街上??达的时候,唯一的兴趣就是吃了。
浮生之闲 蟹黄汤包之旅
看一个地方的风俗民情,可以从建筑、服饰、语言、婚嫁等各个方面,这是民俗学家的事。对美食家来说,非常简单,到街头小馆子吃上一顿就全知道了。重庆的流火七月,瘦小的汉子吃着红油火锅喝高度白酒,你就明白他们为什么那么“雄起”;苏州的点心店,没有牙的老太太用半天的时间吃一块赤豆猪油糕,没长牙的小男孩会用吸管啜饮汤包里的蟹黄灌汤,苏州人一生就泡在这样散漫、精致的氛围中,象陆稿荐的酱汁肉,糯而甜。
苏州的玄妙观,就是清朝才子金圣叹“哭庙”的地方。观前一条笔直而宽敞的步行街,就叫“观前街”了。这条街是我最喜欢的步行街,青石板的路面,两边店铺颇有古意,趣味在上海南京路之上。这条路上除了有得月楼、王四酒家、松鹤楼等老店之外,还有两家点心店独步天下:朱鸿兴和绿杨馄饨。
朱鸿兴的蟹面,只是用很普通的挂面,汤也一般,但是有一点不同凡响:用整只的螃蟹拆肉来做浇头,什么青头都不要,尝一口那种浓得化不开的鲜,什么高汤、手工面全都盖了。那种豪华只有梁实秋<<雅舍谈吃>>中用两片苏打换来的鲍鱼面可以比。
绿杨馄饨的鸡汤蟹黄馄饨,可以说与无锡“王兴记”同冠天下。我有点出乎意料的是绿杨的“紧酵”蟹黄小笼,除了现拆现包,皮子上也有学问,介于发酵和死面之间,兼具南北之长,兜得起汤又吸得了味,其酱甜味比之镇江、无锡的清汤味更胜一筹。
那一年春天我从上海到杭州,又从杭州到苏州,再下镇江、无锡、扬州、南京,掉头再回绍兴、宁波,是我吃得最爽的一次,知味观、王兴记、宴春楼、朱鸿兴、江阿狗……天下名包一网打尽,过足了蟹黄汤包的瘾。
最后,五月的一个清晨,我在上海城隍庙南翔小笼馒头店做总结:到底是天下第一小笼招牌,南翔蟹粉小笼包无出其右者。那天清晨我赶到南翔时,九曲桥上晨练的老人还没散去,楼下一群戏友仍在打板拉弦,端坐于二楼窗口,面前一碟大红浙醋,静待一笼洁白晶莹的蟹粉小笼,心情如湖面上的轻雾,微风中的露珠,生活在此处停摆,浮生半日之闲永生难忘。
有点悲壮 殆与红油相始终
去年的一天,在一次例行的体检中,医生嘱咐我做一次结肠镜。常在外面吃饭的人,肠道都不会太好,而我则是太不好了。那一阵吃红油火锅上瘾,隐疾较重。在检查的过程中,医生大呼小叫,要再做“活检”。我的心往下一沉,估计八成这回是逃不过去了。回家跟太太商议,等待结果的这一个星期太漫长了,不如去一趟四川吧。
收拾行李,当天就飞到了到了重庆,打的直奔解放碑“好吃街”。路上商定,最好是不吃辣的,万不得已就只尝尝算了。
那天下午,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吴抄手”,店里没什么人,师傅在闲看报纸。要了一碗金钩鸡汁抄手,汤煞白,抄手很大,咬一口很浓的海鲜味。比起江南馄饨是另一个风格,极浓极鲜,口味重,相当于泼墨山水之于工笔美人。不顾反对,强烈要求再来一个红油拌馄饨,一吃之下,麻辣甜咸,如川剧变脸之奇妙。既破戒,已无戒可守,从此直奔“红油”这个主题。到四川来不吃辣,岂不是白来了?
重庆小天鹅,最温柔可人的红油火锅,新油一清见底,白汤醇如牛奶,所有原料与服务员都是精品,58元的自助餐太超值了。吃完了再沿着朝天门码头逛一逛,对面南山上满山的灯火,江上偶有汽笛长鸣。走在微风中,暂时忘却了潜意识中的忧虑。
成都有三种东西叫我难忘:青石桥的肥肠粉、廖记的棒棒鸡和牛角沱鸳鸯火锅。这三样东西有一个共同特点:全部浸泡在红油里。吃完肥肠粉,故疾又犯了,我忍着没说。吃了棒棒鸡,偷偷吃药,边破坏边建设。没办法,实在是太好吃了,我怕我以后想吃也吃不到了怎么办?
回到深圳,带着接受判决的心情去医院,结果为良性。不放心地缠着那个医生,最后人家烦了,说了一句恼人的话:“检查的时候我就知道你没事!”哦,原来是钱做怪。
寄情饮食 今生只爱作散仙
张潮在<<幽梦影>>中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讲的是乐趣与季节的关系,对于我辈游吃一族来说,也讲究个循时而动。文哥说:游吃江南宜春,其景与食俱鲜也;游吃海滨宜夏,其食与色俱欢也;游吃名山宜秋,天地果木俱实也。
这是胡诌,哈哈。不过,以游西湖而言,没有比春天更能见其妩媚的了。虽张岱<<西湖梦寻>>中独赏湖上之雪,亭中之酒,不过那境界非我等饮食男女所及。春天的西湖如春睡之美人,含情脉脉;醉人的环湖绿荫带,鹅黄嫩绿,沾着早春的梅雨,让人恨不得融化在她怀里。
那年春天,我爱独自在西湖边上坐着,每每到街灯亮起,才起身走向繁华的解放路。在街角的“采芝斋”买点新出炉的绿豆糕、蜜芸豆,游荡在如织的人流中。知味观吃一碗虾爆鳝面,或是一碗新上的天目山笋做的扁尖面,手提着路边小贩处买的鲜樱桃,觉得自己返回无拘无束的孩提时代。
夏天莫如去厦门,鼓浪屿如电影世界中某个大洋深处的小岛。岛上东部和中部人潮汹涌,那些“三大景点”之类的地方可以不去,离开人群往西部和南部走,犹如进入一个尘封的时代和化外的生活。福州路一带是旧时的别墅群,虽已没落了,繁华的影子斑剥仍在。西部的民居和教堂在游客眼中略带诗意,无处不在的钢琴声,踢球的孩子们,展现着生活鲜活的一面。在大排档坐下,点一个炒花螺片、炒竹蛏、厦门米线、海蛎煎、土笋冻,一支惠泉小麦啤酒,直坐到最后一班轮渡起航,满天繁星,沉醉不已。
冬天登山最好是去庐山,此山不高,道路平缓,满山松柏,更兼以人文自然景观交融,值得心平气和地玩味。最难得之处在于,可乘车直上居于半山的牯岭小镇,如繁华城镇无二,该有的此镇都有,中心大街全部是青石路面,赏心悦目。更有意思的是可以亲自去菜市场买菜,提至大排档请求来料加工。上世纪最后一年,我曾牯岭吃过“庐山三石”,即油爆石鸡、石耳排骨汤、石鱼炒蛋,山野滋味至今萦绕不绝。
转眼三十过半,诸梦俱散,不可及的事情便不再去想。我的两位精神导师李渔和张岱,寄情饮食男女,活得都还算潇洒。有时想想,人在彷徨中蹉跎了一世,倒不如抓紧手边的生活。兴之所至,及时行乐,不伤大雅,也算是另一意义上的珍惜光阴吧?人生有无数活法,我安于细微处的快乐,此生做一回散仙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