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说说“七八个日军赶得几万军民到处跑反” -- 不再灌水了
意义不大,也很难说清楚,借用Alarm兄那个贴子里的一句话“有比较才有差别,准确把握差别才能分析清楚...”,不过在此我改成共军自己跟自己比较。
比如,抗战末期某D打击日伪的那股劲头,跟东北初期打击国军的那股劲头来进行比较,当然,这股劲头要从自身的实力来考虑。东北初期的共军其自身的战役组织能力、在东北的民心等等,跟抗战末期比较不但没有优势相反还有退化(比如新扩充的人员良莠不齐),即便考虑了在东北接收的武器和停战谈判的客观需求等因素,那样的一股子劲头(甚至不顾基层指战人员对巨大伤亡的一再抱怨,之前毛可是一向反对这种打法的。)仍令我感到吃惊(这是从一些人乐此不疲地讨论的道德角度来说的,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我并不感到吃惊,因为老蒋也是这么干的)。这不能不让我怀疑,抗战末期某D真的尽力了么?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因此我才有一定程度的异议。至于抗战和解放战争的对比,我无意探讨了。
原文针对的一个命题是“因后来的根据地的困难所以之前的百团大战不该打”,所以我仅论述了“该不该打”,从“扬共抑国”论所体现的道德角度。现在又转移到了“能不能打”这个话题,所以我才拿抗战末期跟东北初期进行比较。
您不妨也参考一下国军下山的速度,击破沿途抵抗骚扰共军的劲头,和抗战中退入西南后如何表现的。即使只考虑共军,拿毛选中统计的第一年歼灭国军7,80万,但是是以丢失一百多座城市为代价的,甚至包括延安。44年歼灭日伪二十多万(这很可能并非全部),同时攻克多少县城,解放多少国土,根据地得到壮大,而且基本上到日本投降都没有被夺回去。抗战结束时根据地人口超过一亿,即使拿这个衡量,抗战末期的共军战果都不差。
既然大家都使出了比打鬼子更大的劲头来打内战,从“扬X抑X”论所体现的道德角度来考虑的话。
您不妨也参考一下国军下山的速度,击破沿途抵抗骚扰共军的劲头,和抗战中退入西南后如何表现的。即使只考虑共军,拿毛选中统计的第一年歼灭国军7,80万,但是是以丢失一百多座城市为代价的,甚至包括延安。44年歼灭日伪二十多万(这很可能并非全部),同时攻克多少县城,解放多少国土,根据地得到壮大,而且基本上到日本投降都没有被夺回去。抗战结束时根据地人口超过一亿,即使拿这个衡量,抗战末期的共军战果都不差。
我上面已经说了,共军最后岁月抗日战果并不小,和内战第一年是有一比的。如果这还证明不了抗日劲头,不知道您要如何证明。至于什么人品问题,整体上我对党国和国军并不高看,可是也从来不会谈论他们的人品问题。
更大岂非证明kmt人品更好?
要想比较人品问题还要看他们是否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去抗日了,遗憾的是,从其后的内战中双方的表现来看,之前他们打鬼子时都有所保留,区别仅在多寡而已,以当时的语境而言是可以理解的,但后人据此证明什么“扬x抑x”论才是无聊,而比较国共“抗日劲头”孰高孰低其实跟证明“扬x抑x”论(人品问题)是一回事情。
至于其他的,我认为抗战中的共军表现要比国军好,否则也不会有史迪威的军援延安之建议了,但这是能力问题,即,作战效率的问题,并不能用来证明人品问题。
我上面已经说了,共军最后岁月抗日战果并不小,和内战第一年是有一比的。如果这还证明不了抗日劲头,不知道您要如何证明。至于什么人品问题,整体上我对党国和国军并不高看,可是也从来不会谈论他们的人品问题。
btw, 讨论政治游戏参与者的人品孰高孰低也是我不太感冒的,当然我的原文也是因这个而起的,您也知道,我是一向持“政治游戏狗咬狗”之论的,但这并不放碍我们撇开国共之争来讨论基层军民的抗战热情和能力问题。
如果有誤,請説明。
但想必您也知道我的这个贴子是因何而写的吧,烦请参考我回复赵括兄的贴子中给的链接,另外,我的总结针对了一些“扬x抑x”之类道德问题,总不等于说我喜欢下“扬x抑x”之类的道德结论吧。
最后,谢谢帮顶,送花一朵。
第一、45年“闯关东”的部队从哪里来的?山东、冀东、苏北,这些地方的部队本来就是状态比较好的,抗战后几年这些部队把日军打得焦头烂额,以山东为例,共军打得日军59师团(代号“衣”,属于专门为华北“治安战”量身订作的治安师团)的部队长哀叹“本部队有全员玉碎之觉悟”。苏北的部队(黄克诚师)就更典型了,人家不单没有受到过“主力地方化”的冲击,去东北之前更是利用日本投降后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部队整编,以三万五千人规模的师(其实是军)级建制行动,一下子就占了“闯关东”部队的1/3强。冀东部队人数虽然说少一些,也是很能打的,从包森时期打治安军、到包森牺牲后时期打伪满军、打北特警,有声有色;但是冀东部队因为残酷斗争环境所迫(冀东区干部被日军围歼而损失惨重的战例就有多次),出关前还是小团建制;由于部队组织机构不适应大兵团运动战,虽然他们占有地利(冀东离东北最近)、进入东北最早、部队扩充的条件最好,但是这些部队在国共角逐东北的前期表现不好,其领导人李运昌、曾克林等人后来在东野的地位并不高。
第二、国民党要用战略判断自辩,大规模反攻前要有战略展开吧,国民党做了么?打通出海口接收外援的准备做了么?准备反攻部队的出发阵地要开辟吧?别的不说,国民党的部队因为猥集于大西南,日本投降后甚至不能迅速开赴日军占领区接受投降,逼得老蒋冒着政治自杀的风险留用日军部队守备要点、大肆加委原伪军部队充当“接收”的先头部队。
其实对于敌后抗战来说,类似“百团”那样的跨战略区大规模破袭作战并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不是最好的选择;由于指挥体系、部队装备水平和编制体系的限制,这种作战模式是1945年以前敌后战场的共军力所不能及的,实际上、百团大战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战果是不对称的。
其实谈论土共在抗战末期“百团大仗该不该打”及“能不能打”也不是说一定要原版复制百团大仗那样的模式,而说到这个“能不能打”的话题,您认为以当时的状态没能力打,而赵括兄的观点是类似的大仗其实打过,只不过没有正式的叫法而已。
也就是说您跟他的分歧仅在于何为“百团大仗”类似战役的判断标准上而已,都可以作为我的“抗战中后期国共均消极对日作战”论的反例。
而我对“能不能打”的意见前面也说过了
你我各自保留自己的看法吧,而且估计也不方便及时回复您进一步的意见了,先在此说声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