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偏师血战宾河岸,灌军水淹仁安羌(上) -- 逸云三洲
副标题:“丽人”狭路“捉奸”
众所周知,这些年环保不力,全球暖化,网路连着现实呵,当然就一体水化,正所谓:万年陈冰春心漾,一网无际灌军来;仅以军史这块而言,隔三差五轮着闹一闹水文大潮,已然是各论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位要说了,还说人家,你自己这个题目就够水的,啥叫“丽人捉奸”尼?八错八错,常在水边溜达,菜鸟也学成水鸟乐,别说这题目水,上次关于谁揍了关东军一文,整个是以游戏心态作的游水文字,虽然特别在文尾附言发了水情警告,还是有三数新老朋友进言,或温或火,抗洪抢险。这是好事了,证明广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小A历来是爱玩闹的,常常正话戏说,不过如果连立意都是游戏的,一定会如上一次那样发通告区别,跟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闲话少说,看客砖头瓦片拍下来之前,还是赶紧自供破题吧,其实对军史略熟的朋友看完正副题也早就清楚了,“丽人”者,立人也,地球人都知道是谁了,“捉奸”呢,就是作间,是个日本名,知道的人少点,小A小小地恶搞一把,分明是轧仁安羌大姐的热闹了,且看立人部队如何在仁安羌地区狭路相逢作间部队。
要说孙师长,那可是和林师长、戴师长们一样,是小A们心中的好汉,有关他勇救英缅军的故事,也着实佩服得紧,说起来这真是他应得的荣耀。可惜这些年注水得厉害,从初级报告到高级论文,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一来二去,立人成了丽人,仁安羌战斗呢,也就此大姐起来。本来大姐就大姐吧,古今中外,多少个大姐,有几个不是水灵灵的?艺术家们满足了创作欲望,我们这些观众吧,看着养眼不也是挺好?可有一样,玩闹归玩闹,要是有人存心当教材推广,为上层建筑添砖加瓦,难免就要混淆视听、误人子弟起来。
粗粗查了一查,网上网下的水版大姐,夸张些的,大致都会有如下波光:即当年英国鬼子一个步兵师外加一个装甲旅被围,全靠那么八百一千个中国天兵天将,击溃了一两万日本鬼子,并收复了好大一个油田。好看得紧哈,就是不那么逻辑。故现在新版的高级教材,对大姐的面目,往往精心做了一些修饰了,这儿一针筒,那儿一针筒,也抽掉点水,可惜护士抗洪,劲小点,除了舞蹈效率更高外,水情尼,基本依旧。
应该说很多高级论文,还是比较注重用一下目击报告了,这会子比较热门的是王楚英先生的回忆,该文本身是一篇极有参考价值的文史资料,当然在事实回顾上也可能存在一些缺陷和错误,如认真比对一下英国和日本的资料,做一点修补工作,也就可以了,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很多文章往往在明着暗着引用王文的大段战斗细节叙述后,开始巧妙或不巧妙地夹带上水货级总结语,看看下面的:
“……一个仅有800多战斗兵员的步兵团,攻打拥有两个步兵联队和庞大特种兵部队,人数逾万、装备精良的日军……”
“……这一场大战,从佛晓持续到下午3点,日军的第33师团完全被击溃了,他们丢下了1200多具死尸,退出阵地……”
“……战至中午11时,围攻仁安羌英缅一师的日军二一四、二一五两个步兵联队和炮、工两个联队,被一一三团完全打垮,分别从水、陆路退走……”
这是连初级报告都不如了,那本来是粗制滥造、随手涂鸦,或者是不知不罪也可能的,可看了、引了那么多材料,再来作这样的结论拼接,就有些不应该了是不是?
依小A的浅见,种种水版大姐,往往有三“太”:第一,被救的鬼子实在太胖了一点;第二,被揍的鬼子实在太多了一点;第三,被解放的地方实在太大了一点。这种规模的消肿工作,光靠医疗器械不行,得动锹挖排水沟,放一放水,才比较恰当。
当然水要一处处放,先讲第一处。现在最没边的文章,把孙部出援对象的番号都乱混,英军第一师、英军第一军都出来了,想来是有意无意地与缅甸第一师和第一军混了吧,当时英联军中有英军、英缅军、英印军三种部队,后两者是殖民地部队,士兵和部分下级军官是当地人,缅甸第一师和缅甸第一军当时都是由三种部队合编,而以后两种部队为主,其军、师番号则都是属于英缅军序列,搁下不多说罢。问题是所谓缅甸第一师和英第七装甲旅被围的说法还是夸大了,就是如质量好一些的文章所指缅甸第一师主力和一个战车营被围,也是不确的。英第七装甲旅,是缅甸第一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也是缅甸战场上唯一一个英军旅建制战斗部队,下辖两个坦克营、一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连和一个高射炮兵连;西线战斗中,第七装甲旅原本和印度四十八旅单独组成一个支队,直属军部指挥,防守印度第十七师和缅甸第一师之间的地域。42年4月13日,根据缅甸第一军军部命令,第七装甲旅被分割使用,一个坦克营随四十八旅转隶印度第十七师行动,旅部则率第二皇家坦克营及其余步炮兵调属缅甸第一师指挥。4月16日日军穿插部队在仁安羌地区将盟军退路切断时,第七装甲旅旅部、第二皇家坦克营及其配属步炮兵部队的大部都已撤到宾河以北,被阻在包围圈里的,只有与缅甸第一师师部一起行动的第二皇家坦克营A连而已。
再来看缅甸第一师,该师下辖缅甸第一旅、缅甸第二旅和印度第十三旅;关于第十三旅,除了坚持胡说缅甸第一师全部被围的文章,很多文章还是承认该旅抢先通过宾河,可能与王楚英先生明确指出该旅在宾河北岸有关,其实王文指第十三旅全旅脱出的说法恐怕有问题,该旅一部还是被堵,并与拦路日军进行过激战;而缅甸第二旅,则根本没有随师行动,根据缅甸集团军参谋长呈递的报告和缅甸第一军军长的回忆录,马格威弃守之前,缅甸第二旅就在伊落瓦第江对岸布防,马格威失守后,缅甸第二旅并没有随师主力经仁安羌后撤,而是沿江对岸向北退却,我又查过该旅缅甸来福枪二营的撤退路线记录,也证实这一点,该营是唯一保全建制撤退到印度的缅甸部队。不过此前,军部曾两次抽调该旅下属部队过江,参加马格威守卫战,所以在仁安羌被围的缅甸第一师部队,有缅甸第一旅、缅甸第二旅一部和印度第十三旅一部,当然营级建制部队还是很多的,该师最初三个旅全部是十一个步兵营,随着战役的深入,部队人数越打越少,特别是缅甸各营,士兵大量逃亡,可所辖营建制部队却越来越多了,主要是以前归属集团军部、军部的部队拨了进来,如缅甸七营和十二营,到仁安羌战斗时,缅甸第一旅就已经下辖一个英军营、一个印度营和四个缅甸营,但要论兵力就很可怜了,六个营加在一起才一千多人,其中最有战斗力的英王约克郡轻步兵二营也只有二百多人。从整个被围部队看,战斗人员也就二千多人,全部人员有没有七千五百人?至少我个人是抱有很大疑问的。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是该放阳光底下晒晒了,脱脱水
送错地方,楼主另花
花之
上面是对新三十八师解救英缅军一战一些问题的辩析,对这一战资料有所涉猎的朋友比较容易看了,也可能有些朋友对这一战本来就比较陌生,看起来可能就不舒服了,所以我根据有关资料综合整理了一下新三十八师参战进程,尽量简单扼要些,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
16日深夜,经亚历山大亲历要求,史迪威命令调新三十八师一一二和一一三两个团分别驰援英缅第一师和英印十七师,时新三十八师副师长齐学启正率领刘放吾的第一一三团向皎勃东前进中,师长孙立人亲率陈鸣人的第一一二团随后跟进。4月17日晨,孙立人携王楚英赶到皎勃东,时一一三团业已到达,正在休整做饭;一一二团部队尚在途中,团长陈鸣人则率第一营先到。孙立人召集主要军官会议后,派齐学启指挥一一二团驰往坎纳特、纳貌策应英印十七师;自己亲自率一一三团和师直属队救应英缅第一师。
根据刘放吾提出的作战方案,孙立人决定立即夺取宾河大桥,乘敌全力抢救油田设备和分兵围困英军而造成守卫空隙之机,集中全力渡河,夺取南岸的501和510两个高地。遂派一一三团副团长赵狄率该团第三营、师工兵连、搜索连、谍报队、战炮连乘汽车先行向宾河北岸出发,在肯耶以南占领掩护阵地,侦察敌情地形,相机夺取大桥。孙立人偕刘放吾团长率一一三团主力和师直属队随后跟进,于当日午后二时到达距宾河大桥约4公里处的小镇肯耶。
占领宾河北岸从大桥到老渡口间约三千公尺正面的日军,为高延隆中佐所率第二一四联队第三大队,附轻装甲车队、山炮、速射炮各一队,发现中国军队向河岸运动后,即出动步兵一部,在装甲车的支援下,主动向中国军队逆袭,与华军蒋元连接火,蒋连后撤,日军跟踪而来,17日下午约四时,与一一三团第三营主力接战,被三营击败,退回原阵地。
18日黎明前,赵狄率第二营从公路西侧秘密接近桥头堡,第一营从公路东侧秘密逼近老渡口,工兵连准备了渡河器材随后跟进,第三营置于公路交叉口为预备队。师搜索连、谍报队附工兵一排,则已由老渡口东侧在缅甸向导引导下安全偷渡到达南岸,隐蔽在白塔山中。5时,攻击开始,经数小时激战,日军不支,退往南岸,至11时华军完全控制北岸阵地,但向南岸的攻击受挫。被围的英联军也于18日凌晨开始从南面向作间部队攻击,但是没能突破日军防线。
根据中英两军的协调,决定在19日拂晓发起攻击。英装甲七旅所属皇家坦克二营C连十辆轻型坦克和炮兵连四门25磅炮附属中国军队行动。刘放吾团长率第一营、第二营、师工兵连及英军坦克队为右翼,由大桥两侧偷渡至南岸,攻击白塔山南麓公路两侧日军炮兵阵地并以一部伺机攻击部署于白塔山阵地上掩护敌炮兵的日军二一四联队第三大队;左翼第三营在营长张琦指挥下由老渡口偷渡至南岸,在早前潜入501高地的师搜索连、工兵排、谍报队配合下向日军二一四联队第二大队据守的501高地进攻。
19日拂晓,113团及附属部队涉过宾河,向日军发起全线攻击,右翼击破敌炮兵和二一四联队第三大队,敌二一四联队第一大队一部来援,也被击退;左翼攻克501主峰和四周敌阵,营长张琦阵亡。中国军两路齐胜,占领屯冈,解救了被俘获的英后勤部队和十三旅官兵280人,并与突围的英缅第一师部队取得了联系,解围成功。孙立人即命在纳貌的一一二团火速向坡孔前进,并电令尚在曼德勒的一一四团兼程前来仁安羌,以便于继续发动进攻。20日,中国军队在英军坦克支持下冲入仁安羌,与日军展开激战,但当日日军33师团增援部队到达仁安羌以南地区,当晚新38师112团亦抵达宾河北岸,孙立人原准备于21日对33师团发起攻击,因远征军作战计划改变,新38师遂于当夜撤退。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主贴字数限制,无法原处接上,只好跟贴了:
给英缅印胖墩儿减一减肥了,接着谈打了多少日本鬼子的问题。这个问题上的水情其实最大也最不应该,便是王楚英先生的文章也说的很明白了:“日军二一四联队控制着501高地和仁安羌以北地区,成为一一三团进攻仁安羌的主要敌手”。不知很多大段引用王文的人,为何还会放大到整两个联队甚至一个师团?日军第33师团是在缅甸战役第一阶段即参战的部队,当时只有214、215两个步兵联队,其山炮联队缺两个大队,其工兵联队则只有一个中队;由33师团步兵团长荒木少将率领的213联队附两个山炮大队,因退出在中国战场的战斗晚了,加上运输问题,只到三月底才到仰光。英联军开始破坏油田后,日军以33师团214联队为基干编成的作间部队,在联队长作间乔宜大佐指挥下,切入仁安羌东北部地区,其主力占领屯冈,并以1个大队推进至宾河北岸,截断英缅军退路及随后与孙立人部激战的,就是这个作间了。
按王楚英先生的叙述,新38师参战部队分别在17日于肯耶接战二一四联队第三大队一部、18日在宾河两岸阵地攻击二一四联队第三大队及附属部队、19日全线渡河与二一四联队一、二、三大队及配属部队作战。网上比较笃实的文章就是按此口径,认为“这场解围战基本是国军1个团对抗日军1个联队”,这种都是好同志,不虚言乱讲的。不过个人以为这也不是没缺点,首先19日增援河北岸阵地的二一四联队第一大队不是全部出动,以日本人的说法是派去一个中队,其次对抗中国军左翼攻击的也不是二一四联队第二大队全部,其实这都是好理解的了,按日军自己的说法,二一四联队当时是“受到敌人的南北夹击”,向两个方向作战,不可能全联队与中国军队对抗的。其实王楚英先生的文章里,也包含这种信息,在军事会议上,113团团长刘放吾主张“乘敌全力抢救油田设备和分兵围困英军而造成守卫空隙之机,集中全力一举夺501和510两个高地”。根据日军的文件,当时日军第33师团的主要作战任务就是夺取油田,事后也一直因未能抢救下油田设施,认为未达成主要战役目的。因为这个原因,作间部队穿插到位后,一是堵击英军,二是扑灭油田大火。至于以第215联队为基干组成的原田部队,由米昌耶乘船急驰仁安羌后,更以主要精力投入灭火,只以一部由西南方面压迫英缅一师。
所以概括起来,中国军队当时参战的是113团全团共1122人,加上新38师师工兵连、搜索连、战炮连和谍报队,并附英装甲七旅所属皇家坦克二营C连十辆轻型坦克和炮兵一队四门25磅炮(相当于105mm口径?),另外英装甲七旅卫生队和新38师直属队等非战斗部队参加了战斗后援。对手是日军作间部队,基干是214联队,并加强了炮、工、装甲兵各一部,其中直接与孙立人攻击部队交手的,不会超过两个步兵大队,加上附属的若干炮兵和装甲兵。不要小看了,以加强团级部队攻击并击败一至两个加强营之间规模的日军,已足以证明孙立人部是一支精兵,指挥得当、将士用命。
孙部有没有跟原田部队交手?是可能的,王楚英先生提到一营攻入仁安羌后缴获到汽船三艘,这很可能就是配属原田部队的独立工兵二十六联队(军直属部队)一部的装备,根据有关资料,这是一支水上工兵部队。而且既然进入仁安羌,是可能和215联队的下属部队发生战斗的,只是如上所提,各方面资料都证实原田部队的主力在救火,与113团接战的部队应该很有限了;另一个问题,在于攻击时间,这是有争议的,如确实和215联队一部发生过接触,应该在20日,这放到下一点里讲吧。先讲一下所谓一千二百具日军尸体吧,首先大家还是应谅解的,战斗部队自报战果偏大,实在是全世界各国军队都不可避免的事,抗战中中国各部队中都很普遍,我所要提的,是王楚英先生文章里本来并没有说中国军队打死一千二百日军,而是说部队上报在整个战区统计出一千二百具日军尸体,大家都明白,同一个战区里,英缅军也打了四五天了,点死人头当然不好分彼此,且是上报数字,这是王先生这样内行人的支吾之道,懂行的,笑一笑,也就模糊过去了,在我个人看,很好理解的事,但拿来过于当真,象现在很多文章里那样,就不好。毕竟日军所有部队在缅甸战役全程的死亡总数摆在那里,夯不郎当一蹋刮子,连伤重死亡和其他死亡全在内,2431人而已。若硬说33师团所属部队在这场战斗里就死1200人,象画龙点睛一般在那里突出重点,就不太好轧账了。
好了,再来结合时间问题,谈一谈战斗地域。17、18日的战斗没问题;19日就不同,中英有争议,中国方面指按计划清晨就发动攻击了,英方则指没有,等到下午才来,所以英缅一师师长只能下令大部部队绕开大路,在沙地上夺路突围,导致装备的毁灭性损失。这里要解释一下,所谓日军的阻击,并不是一堵墙在那里了,其实就是截断交通要道,野地可是随便走啊,人扛上枪是走得出去的,但英缅军是靠轮子、履带吃饭的,它的那点战斗力也全在那里,所以一定要夺路走,冲不过去就算被圈起来了;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下令走野地的,这是与机械化程度很低的中国军队不同的;志愿军二次战役中阻击美二师也是类似,美二师很大部分是走野地出去,其上峰就评价其全师没有战斗力了,这里一样,所谓英缅一师的突围目标,就是带装备夺路出去,或中国军队打开通道把它接出去,最后大部走野地出去,其军长就说完了,这个部队后面靠不上了。
关于是上午还是下午,中英双方各执一词,会不会中国军队确实在一早就发动,但一时不能打开通道,英缅一师顶不住了,于是另选方向,事后坚持中国军队没有按时进攻以推卸责任尼,这完全是可能的,毕竟这支部队的突围结局很坏,该师长以后一直没有再指挥过战斗部队了。不过我另外看过英王约克郡轻步兵二营的战斗回顾,这个营19日一早被派去接应中国军队,可担负同一任务的另一个营只有六个人到达出战位置,接应作战被取消,师部率大队另选道路突围,但约克二营一直在大路占领阵地,作为大队的侧翼掩护,它的记载也是指下午中国军队攻来,约克二营一部赶去接应,结果被中日两军夹起来打了一顿,着实有点搞笑了,由于这样的下级军官不象师部高官,本来无须推责任,而且行文中也没有对中国军的不良言词,所以这里对时间的记录,似乎又有些参考意义了。
除了上面这个主要的不同点,还有就是地域了,19日中国军队的作战地域,应该是仁安羌以北地区,所占领的村落应是屯冈,解救英军战俘及平民,也就是在这里。孙立人部有没有攻入仁安羌呢?有的,应该是20日,英军坦克配合作战,但并没有占领整个村镇。这里很奇怪,英国人谈的很多的20日战斗,与日军记载也吻合,但中文资料上就讲得少,甚至根本不提,不知何故了。综合看,孙立人所部19日占领屯冈及周围阵地,打开了通道,使一部分英缅军能够从公路撤出来,20日并一度攻入仁安羌。有关中国军队在19日占领仁安羌的说法,应当是误传,至于说占领全油田云云,当然是不值得回应了。
孙立人将军率新三十八师弛援仁安羌地区被围的英缅军,打出漂亮一仗,此战当时被称为“仁安羌大捷”,孙立人也因是战,获得了外军的赞誉。事实上,这场解围战基本是国军1个团对抗日军不到两个大队,血战两昼夜,救出大批友军,实属不易。在这个战斗上乱掺水,并无助提高孙将军和国军的声誉,而是适得其反,实事求是的议论,才是真正的褒扬之道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后来火越烧越旺,大家轮流搀水,就止不住了.
A兄考证实在是一绝,然而新38师直接隶属66军,中间有没有什么说法? 这66军嘛,咳咳,说起来可是委实不大光彩.
这个东西细讲就要成另一个包子了,简单一答吧:
新38师源自孙立人缉私总队,缉私总队虽然精锐,对军界而言就是另类武装了;而66军的另两个师(N28、N29)则来源于另外一支有名的另类武装:别动队。
当时两支另类武装因各自不同的原因(孙是因与雨农的关系问题),都在运动成为正规军,最后又都是通过何婆婆协调解决的,就到了一只袜筒里去了。至于66A的军长宝座,原来康泽想坐,让婆婆回绝了,除了康本身当时的尴尬地位,想来婆婆也想到照顾N38D的关系,不想让别动队一手包办66A,所以礼物就送到资格老而实力无、与婆婆关系还不错的老张头上了,可结果尼,不是米倒是药了。
至于66A名声臭掉,一是仗打得糟,但谁又不糟?二是腐败,这是主要的台面原因了,他们是捞的不少,但五十步一百步,为什么一定要拿他们开刀?关键是宋总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实力,但刘伯龙、马维骥是何等背景的人?不会让人按着头做的,于是形成公开对撞,宋就一定要一不做二不休,把军、师长全部送交法办。老宋当然如愿以偿,把66A残部吃了去,但张、刘还是有人脉的,所以溜过去了,马也只是意思意思,坐了一小会军法总监部的优待室而已。
时间关系,只能扼要一聊,也无法仔细核对,只是凭印象,太简或又有不确处,见谅。
第一次入缅时66A的军长是甘丽初,不知道逸云三洲说的老张指谁,在此请教.
甘是六军军长。六十六军军长是张轸。
孙是税警总团老干部。但这个税警总团的历史在淞沪战役以后就结束了,改为四十师,与财政部没关系了,时间是应是38年上半年,具体那个月我这会没时间查了。
孙重起炉灶,名字就是缉私总队了,先是暂名,后来财政部正式给了名称,时间应是38年年底,具体那个月也是没时间查了。匆匆一答吧。
1940年在孙立人申请下从缉私总队改回了税警总团的招牌。
老宋后来在共军的学习班里写思想总结,还不忘了重提旧事,捎带着把同学老张再骂上几句.
康泽一个窝囊废,根本就不是军长的料,熬到最后虽然成了婆婆,运道也就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