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冀鲁豫战场上的“哥萨克骑兵”(续三十九) -- 王外马甲
在新四军四师的反顽斗争中,四师损失很大,彭雪枫有很大的责任:无论是在政策的把握方面,还是具体的军事指挥方面。
反过来常常也对。这也正常。
两把刷子正过来翻过去都刷得亮的,所谓军政全才,本朝也没出几个。
彭雪枫的事迹我所知局限于官方宣传材料,详情有请老兄讲讲。
讲的原则是啥哩?辩证唯物,实事求是。俺们不搞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能者讳、为牺牲者讳。当然也不搞为在世者讳(快跑!在世者听见了……)。
呱唧呱唧!鼓个掌先。
在百度上搜索一下“彭雪枫 刘震 陈锐霆”,就能了解到1941年刘震为什么不满,陈锐霆为什么仓促起义。
当然,这说的是1941年的事,彭雪枫1944年牺牲了,如不牺牲后来也许会有更优秀的表现吧。不过单凭1944年牺牲前的表现,我个人认为中央给彭雪枫一个“军事家”的评价,似乎言过其实。
做个历史的旁观者,那是比较轻松的。
彭雪枫在某些方面不够细致,这是事实,不过他毕竟还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
不是说被流弹打死的么?
看 狼图腾上说
蒙古人骑的马 都得是幼年一年 野放一年 训练一年差不多得三岁以上的
这是怎么一个工艺流程泥
新四军的底子 也就是当年红军的地方部队
非得被自己人镇反处决,才算冤枉?
俺们历史军事爱好者是自有一套一说法滴……
入选骑兵部队的马匹最好是四岁左右的雄驹、雌驹和骟马。“骟”,这个环节多在儿马三岁以前实施,战马入伍后一般是不做“手术”的,一是因为马匹成年了,二是因为军马立刻要面临训练的沉重压力。
新入伍的马要经过“吊训”,也就是吊马和压马。
“吊马”,就是把马笼头用缰绳固定在高处的吊马杆或吊马带上,除了进食的时候,马脑袋都是抬着的,活动余地很小。
民间赛马也吊马,主要目的是控制饮食,让马掉膘。但骑兵训练中的吊马,任务更多一些。
儿马放养时,吃东西是比较随意的,当了军马就不能再这样,要使它养成按“纪律”进食的习惯。马槽以外的东西不许吃、不到“吃饭”时间不许吃、过了“吃饭”时间也不许再吃……一段时间之后,战马饮食就定时定量有规律,象是当兵的了。
在吊马过程中,还要增强马匹与战士的交流,让战马习惯套笼头、上嚼子、挂装具,并且改掉啃东西、踢厩、咬人、低头、顿足摇晃、遇惊后退等毛病。为什么呢?比如说吧:爱低头的马不敏感不兴奋,而且跑快了容易“走边”(跑着跑着就偏向某一侧了),一旦把马脑袋吊起来,它就不低头了;还有,遇惊后退是马的本能,现在把马头固定了,它一退就拉住嚼子,痛啊,所以,以后再遇到情况,它要么纹丝不动,要么后腿撑住、前蹄抬起。这就象战马的模样了。
吊马时的食料是有讲究的,详细的情况要问专家,马甲我弄不清楚。只知道吊马和压马是循环进行的,还要根据马的年龄和体质来决定吊马的具体措施。总之可以想象得到,这时的马儿一定是挺遭罪的。
“压马”。如果说吊马只是马遭罪,那“压马”就是人和马一起受苦了。
战马必须能走会跑,还得听从指挥,“三天不骑马就生”,军马和骑士是一体的。可未经训练的马一般都不服管,不愿意被绑上马鞍、不喜欢被人骑着,即使驯服了,也是自己乐意咋跑就咋跑,全不在乎口令节拍,也不理会什么样的步伐应该是什么速度。
怎么办?压马。
行军时儿马不上鞍,背上压个沙袋,让它跟着熟马一起走,逐渐习惯各种步伐的速度。平时,就捆上鞍子,派战士陪它玩(必须是老战士才行),尥蹶子、耍泼,没关系,摔下来接着再上,看谁经折腾。一般经过三四个月,步伐就练出来了。
不过,听说好象只有“压马骑驴”的,这一套对骡子就没办法。无论怎么练,骡子愿意咋办还是咋办,真是个倔脾气。
只知道这么多了。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蒙古人是有专门的压马师的
似乎是个技术活
最早是指俘获、驯养野生马的人,后来是调理、放养马群的牧人。
他们选择的一般是群养群放的马,年齿小(三岁以下)、无鞍驯服。因此要有认马、训服和饲养护理马匹的技能,特别是骑术了得,有点资深牛仔的味道。
骑兵的“压马”和“压马师”的工作不大一样。选到部队的马匹已没有那么大野性,主要是进行装具适应和步伐训练。二者之间,有“训练”和“驯服”的区别,各有技术特点。
军马并不好“压”,非有经验的老兵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