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地主往事之老家(家族与父亲篇) -- landlord

共:💬105 🌺20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地主往事之老家(家族与父亲篇)

(第一次在感性搭楼。很多情况是凭我的记忆,不一定准啊,嘿嘿。

我的家乡并不美,

低矮的房屋苦涩的井水,

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

依恋在小村周围。

小时候的老家,比这歌里常的还要差得远。土坯房,没井没河,只有一个水塘。

我的老家,坐落在江苏省x县y公社z大队西王组(后来变成y乡西王庄了)。是个典型的苏北穷村子。

既然叫西王庄,显然王姓是村里的第一大姓,我们的那个家族,在村里只能算第二。村里各家,多多少少都沾亲,但并不意味着就总是相安无事。打起架来,同姓的帮同姓的,王家人多,我家人少但拼命,反而是胜多负少。

村子很穷,好像连地主都没有(嘿嘿)。历史上有没有秀才我不知道,但似乎没有过做官的。我的祖辈上认字的人都很少,上溯多少代都是贫农,直到我父亲这一代。

父亲兄弟姐妹七个(我母亲兄弟姐妹六个――都是只算活到成年的,看来他们那一代人口增幅确实恐怖,还是计划生育好啊。呵呵,别跑题,回来回来。),五个姐妹,都是文盲,一个哥哥(我的大伯),小学毕业。我大伯有四个孩子,大哥和三姐初中毕业,二姐文盲,四哥(只比我大一岁)高中毕业。

家族里(历史上)虽然识字的不多,倒是有个正式的家谱,我爷爷这支不是长房(嫡传?),不在我们手里,我父亲倒是见过。大家的名字中间的字都是按家谱来的。我本是单名,在老家上学时被乡亲自动加上辈分字,成了双名。出国前偶然看到那时的一本作业簿,看到那个久违的名字,很那啥,呵呵。

(说到这里,想起一件往事。在省城,我被自行车撞了,那时也就三四岁吧,太调皮,乱跑。但是那个骑车的妇女很过分,下来就大骂,我父亲急了,也骂她。结果她说我父亲耍流氓,死拽着去派出所,还硬要围观的几个人去作证。谁怕谁啊,去就去!到了派出所,民警一问“证人”们的名字就乐了,都和我父亲一个姓,而且他们的前俩字都相同!其实是我的7、8个堂哥来送父亲的。

父亲对爹爹(我们这里管爷爷叫“爹爹”)没什么印象。爹爹的一个兄弟当了土八路(老家人这么说,没准儿是新四军――我猜),结果连累他被抓到鬼子监狱里待了一段,后来被乡亲们攒钱保出来(估计鬼子也就是为了钱),落下一身病,早早就去世了。

父亲从小就聪明,是家族的骄傲,高中考到了县城中学。二三十里地吧,每周回来一次(有车没钱)拿粮食。后来考上大学,成了公社(乡)的骄傲――全乡第一个大学生!(后来我父亲又成了他们县的第一个博士,真不容易,偶像啊,佩服!

家里穷,最后是乡里乡亲合起来凑钱上的大学。饮水思源,我父亲一直对他们非常感激。

我上小学的时候,对生日卡线,我父母好不容易把我的生日改前了一些,结果那个卡线也推前了,还是上不了。只好让我回老家去上一年级。(结果我的法定生日至今还是错的。)

下一篇,《小学回忆和现在的老家》。见贤思齐,喝水去。。。

关键词(Tags): #地主往事#老家#家族#父亲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地皮沙发(!)
家园 算你狠(!)

家园 刮了一层又一层

保卫西西河,人人有责。

家园 送鲜花再套个近乎:

俺那里也管爷爷叫“爹爹”

家园 早看出你俩是一伙的了

要聊上海闲话,也得有点基础。

家园 【击节送花】地主原创,不花没人性啊!

甜不甜,故乡水

亲不亲,故乡人

家园 我在上海岳阳路320号也干过N年,

您的话俺听还是没有问题的,讲,如您所说,呵呵。

北京话练得如何了?

家园 花催下文——
家园 好心有好报!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家园 花等...
家园 喜欢看地主写的东东~:)

居然还见贤思齐!这水,得喝几天?

家园 北京话不用练的,上海话我也只满足这水平了

岳阳路偶还是比较熟的,当然,更多的是去绍兴路路过。

家园 【原创】地主往事之老家(小学和现状)

在老家上小学,好像没人管你多大岁数,我的三姐和四哥,和我同时进入了那时的大队(?)小学。

那个小学设备是简陋的,只有桌子(忘了是木头还是石头的了)没板凳。所以大家上学是自带板凳的。全校只有俩个班,一个是一年级到四年级,另一个是高小班(五六年级)。老师给那一个年级上课,其他年级的学生就写作业和自习。

村子离学校也有好几里路呢(那时候小,对远近没观念)。哪里有什么公路,都是走田埂。(至今老家的那个村子还不通公路,不过附近一个相隔只一俩里地的村子倒是在公路边。)一旦下雨,就会出现无数的小溪。雨要是太大,小溪就成小河了,我们也就自动放假了。

我的底子不错,上学前母亲就教我认字了,所以在老家的一年级里绝对是第一。几乎次次拿双百。我三姐一般,7、8十分吧。我四哥太差了,经常不及格――小学一年级啊!现在想起来还狂晕!

课余小学是不可能有什么活动的,大家回家干活去吧。一般就是放牛养猪啥的。我从小就爱看故事,有时候会去各家看故事――没书,是看贴在墙上的纸,很多是大幅的连环画啊!

牛好像都是水牛,骑在牛背上,晃晃悠悠的慢慢走,挺舒服的。有时候一起去水塘,牛在那里泡着,我们就去狗刨。其实不会游泳,就是在水里和伙伴们互相泼水。塘中间是不敢去的,塘底都是烂泥,中间据说有坑(谁挖的?哈哈)。

忘了提了,(小时候)我们那里农村的孩子是不穿鞋的。到处都是泥地,又费鞋又碍事儿,麻烦!

家畜都是放养的,晚上回圈回笼。现在我还记得召唤猪是用“喔喽喽喽”,呵呵。

招待贵客或者过个好年就杀鸡,记得我有一次回老家(好像是高小的时候),七天转遍大伯家和五个捻捻(这个音,就是姑姑)家,一天一只鸡。我也不懂客气,一个人抱着一盆炖老母鸡,从头吃到爪,真没出息!

小时候没见过村里杀猪,可能太穷,都舍不得吃,卖活猪吧。长大了,二姐出嫁的时候见到了一次。杀猪放血,然后拿滚水泡,再拿一个淘空的竹子从猪的后腿捅进去,猛吹!(吹圆了好刮毛。)我也试了一把,真难吹,而且味道实在是。。。我去吐吐先。

猪圈很有特色,都是猪圈厕所一体化设计。我上次回兔子帖子的时候提过:

“长方形(有门那面和房子深度比约为2:1)。无门,门廉是由上而下的碎布条,保证可以(隐约)看到外面!进门右半部是猪圈,左后方一个大坑。坑本身有一半在屋外。便于废物利用。。。

对了,还是有进步的。小时候是直接蹲坑边。现在在左墙和猪圈之间加一横木(与地面平行,距离半米吧),来支撑pp和膝盖之间――俺咋觉得难度更高了呢!

记得回到大城市上小学时,一次说道大学生救掉到粪坑的老农民,大伙都不明白咋掉进去的。我觉着挺正常啊,不正常的是我在老家那些年咋会没人掉进去呢。。。

最后一次回去(04年初),发现村里已经看不到土坯房了(除了猪圈)。我大哥家还建了楼房,而且还有抽水马桶――就是不能“大”用!呵呵,因为没有自来水。所以大家还是去猪圈解决问题。晚上用马桶,也算是进步了。

村里打了口井,不需要在去邻村或河里挑水了(我小时候很长一段时间认为老家住在黄土高坡呢,惭愧)。不过喝水之前还是要烧开,锅底照例有泥,水味照例很土。

家里的那条大黄狗早就死了,连它的子女也都被当地的小青年们打死吃了――我们那里的农村,晚上经常有一些无良青年那个棍子去别村打狗解馋(这些无良青年中也有我的表哥堂哥们)。补充一句恶心的,小时候我们那里的狗好像主要是吃屎的。。。

那次回去主要是带着地主婆去看看。奶奶早已经不在了,我们去她的坟前拜祭了一下。她生前很怕火化,我父亲废了好大的劲,用了很多关系(他的高中同学们在县里当时全面掌权),终于土葬了(我知道不对,不过请大家不要深究了)。其实老家对这个管得很严的,一个乡长也这么干,结果被县里又把棺材刨出来烧了。

老家还是照旧的重男轻女。我们回去,一桌八个人――我和地主婆,陪我来的舅舅和表弟,大伯父子三人,三姑父――代表所有的捻捻,姑父,表弟表妹们!厨房里是大妈(大伯母)和两个嫂子在加柴,拉风箱吹火。姑姑们和其他人在院子里站着吃。。。

想起我唯一的侄子――我大哥和四哥第一胎都是女儿。这个侄子是大哥超生的,全家都支持,包括我父亲――他特地回老家去活动,结果只是把大哥家的缝纫机和四喇叭收音机没收了事(有人家是被扒房子的)!唉,有时候我也不知该说父亲什么好――他甚至想让我把这个侄子领养,好到美国来!我坚决反对,他竟然说自己领养(还好被全家臭骂,没成)。。。

老家的人,把传宗接代看得很重。奶奶去世前,知道自己不行了,赶快让大家把孙子(就是我那个侄子)抱来,抱在怀里,走的时候脸上还带着笑――说到这里,我也觉得生这个侄子值了!

值得欣慰的是,我老家的侄子侄女那一代人,都上学了,没有文盲!我知道的,好像也没有初中之前辍学的。这就是希望吧。。。

絮絮叨叨写了这么多,跑题跑得我都不好意思了(干脆把题目改了)。

就此打住!(完)

关键词(Tags): #地主往事#老家#小学

本帖一共被 8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不会吧。你也是淮阴宿迁一带的?

我们那里管叔叔(爸爸的兄弟)叫爷爷,管爷爷(爸爸×2)叫爹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