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评论】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体系 -- 任爱杰

共:💬57 🌺12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评论】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体系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体系

任爱杰 (作者保留版权)

中国古代并不缺乏发明,也不缺乏发展科学必须的实证主义,但是发明始终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对比西方的科学发展史,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知识份子对体力劳动的轻视。这个问题至少从孔夫子的时代就开始了。孔子骂向他请教种地方法的樊迟就说:“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祖师爷如此,下面的徒子徒孙又能好到哪里去?所以越到后来,知识分子越成了书呆子,老以为只要动动嘴皮,喊喊仁义理智信的口号就能至天下太平。(这个问题事实上到现在也没有解决。儒家的那套口号不吃香了,就把西方的那套什么经济理论囫囵吞枣的搬过来。)而在古代表现在科学研究上就是理论和实践脱节。而没有实践,再好的理论也没有办法得到发展。反过来,没有理论的指导,再好的实践也只能停留在经验阶段。中国古代比较有理论体系的天文和数学要么是为了给皇帝提供命运预测咨询,要么是纯粹的智力游戏。而理论如果不指导实践是不可能发展的。

第二,有闲阶级对于发明创造不重视。要研究理论,除了要有文化,首先要生活无忧。很难想象一个人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的时候还会有心思研究科学理论。事实上,西方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科学家要么出身于富裕的家庭,要么得到了富裕家庭的庇护和资助。而中国古代的有闲阶级对此却是鄙视的。中国古代的有闲阶级当然也要消磨时间,但是他们宁可把时间消磨在琴棋书画,烹调厨艺甚至写黄色小说上,而不愿意把时间放到科学研究上。这就又要和第一条轻视体力劳动联系起来了。凡是科学研究,必然不能闭门造车,而要亲自动手,而且往往还要冒生命危险(想一想富兰克林用风筝把闪电引下来有多么危险吧。)。而这种实践工作恰恰是有闲阶级所鄙视的下层劳动人民所作的。这种思想在古代占了统治地位。有闲阶级的成员稍有逾越就立即被目为叛逆。例如,历史上那几位喜欢做木工的皇帝无不被当作昏君来记载。当然,这里还牵扯到皇帝的责任问题。但是连神圣的天子都不能免于被批倒批臭的命运,普通的贵族和平民那里还敢冒这个大不韪?

第三,不得不谈到科举制度。这个制度最终摧毁了有闲阶级对于科学理论的最后一点兴趣。在宋代完善科举制度之前,当官虽然是读书的用处之一,可是读书并不一定能当官。而从宋代开始,当官成了读书的唯一出路。而当官就意味着发财。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官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发财正道。盖士农工商四民中只有当官和经商能够发大财。其余只能维持温饱而以。而经商在中国古代是最为人所不齿的行业。商人必定要和官府结合才能发大财,也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既然如此,读书的目的就不是为了探索未知,而是为了发大财。而绝大多数人当官以前,全副精力都用来读四书五经;当官以后,全副精力都用来搜刮民脂民膏,那里还会有精力来研究科学?

第四,既然有闲阶级对此不重视,这就决定了绝大多数的实用性发明只能由天天为下一顿饭发愁的升斗小民来开发了。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古代并没有专利法,这就导致升斗小民即使有了发明创造也不敢外传。有多少古代发明在这种“传子不传女”中失传了?既然不外传,也就不会有交流。而没有交流,一个发明自然也不可能得到完善和升华为理论。

最后,中国比之于西欧,在绝大多数承平时代都有足够的出产养活比西欧多得多的的人口。而宗法制度事实上把各个以血缘连接的人群固定为原始的生产合作化和社会保障制度。这样,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中国可以投入更多的人力到生产中去从而减少对机械的依赖程度。而中国的历代政府则有效的把这个机制放大到整个国家。政府于是有能力动员更大的人力来对付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这样对技术的依赖程度就更小一些。所以,中国历史上科学发明相对繁盛的时代大多是战乱不断,人口大量减少的时代。有人或许要举出宋代来作为反例。其实宋代并非例外。宋代之前有过几百年的藩镇割据和五代的战乱。绝大多数“宋代发明”都已经在此之前发明,只不过到了宋代被记载下来了而已。而真正的宋代发明,例如活铳,炸药包之类除了有前朝打的基础也是因为当时连绵不断的对外战争的需要。而不是那么必须的发明如毕升的泥活字印刷术就失传了。

所以,中国古代始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体系并没有什么奇怪啊。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利马窦是这样说的

“在这里每个人都很清楚,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者,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结果是几乎没有人献身于研究数学或医学,除非由于家务或才力平庸的阻挠而不能致力于那些被认为是更高级的研究。钻研数学和医学并不受人尊敬,因为它们不像哲学研究那样受到荣誉的鼓励,学生们因希望着随之而来的荣誉和报酬而被吸引。这一点从人们对学习道德哲学深感兴趣上,就可以很容易看到。在这一领域被提升到更高学位的人,都很自豪他实际上已达到了中国人幸福的顶峰。”

家园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由儒家对于道、器的称谓也可管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科学的态度,至少不是积极提倡的。

家园 古人的思想里读书才会有发展

读书可以走官道,所以对于一些民间的发明创造,包括一些能工巧匠多不被重视,认为他们没什么前途可言, 这些人如果想如官道,除非皇上喜欢他们的发明或者他们做的东西了,才会有特别的记载。

所以大多数的历史书籍记载的总是一些文人的学说,对于科技这一领域几乎没什么记载,但实际上在古代很多科技已经发展的很不错了。

家园 任兄果是信人

此文也真是一针见血了。

家园 好文章
家园 讨论一下,为什么有发明但是没有被推广,兼从老叶的贴想起

从周礼的内容来看,古时候的官制上面已经有“科技部”的存在,掌管天下的地理山川水泽方面的资料。历代的官员中,天文方面的也都有。天文方面的发展中国应该说在古代的时候是先进的。

但是科技的进步不是平衡的。实际上也是有因可循。

科技的动力在我看来一个是兴趣,二个是利益回报。

由于兴趣的所在,中国古代的化学曾经因为炼丹术的需要而有迅猛的发展,象焰火之类的就是炼丹者的发现。

由于“有用”,医学方面(人命关天哪)和天文方面(哪天种稻子这都是节气有讲究的)都相当受重视。

遗憾的是,能够赚钱的发明或者科技的进步却没有得到重视。小作坊,没有实现工业化,大规模合作更加不要谈。原因我想的确是如你所说,是观念的缘故。

这种观念到现在都很难改变。举个例子:现在中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大家都很高兴,新闻媒体也很激动,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起码现在是个大热点,对不对?在庆祝科技进步的同时,商业利用的价值有多少人想到了?

换作美国,估计会有几百家公司已经动手卖东西了,呵呵,看人家对布什打伊拉克的反应:先作出几个游戏来应急,中国呢?不知道哪家公司会聪明一些,赶快搞点纪念品来卖卖,自己赚钱,还顺便替国家作二次贡献。

多好

家园 不止是观念的问题

我同意科技的动力一个是兴趣,二个是利益回报。但是主要还是利益回报。

老兄举的医学和天文固然是利益回报,炼丹又何尝不是利益回报?如果没人对能够练出长生不老药深信不疑,那些道士能够有那么大的热情?当然,我不是说那些道士自己相信,最不信的大概就是那些道士。但是为达官贵人练长生不老药至少自己可以在现世过上好日子。

真正完全从兴趣出发的科学研究有没有?我想大概是没有的。现代科学中完全没有“实用”价值的好像是数论中的几个理论。本人不搞数学,对这些理论的细节不太清楚。

观念的形成有偶然的因素在内。例如,如果刘邦没有统一中国,也就不会有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那么在先秦诸子中最讲究技术的墨家可能反而发达起来。也许微积分就论不到到牛顿来发明了。但是观念的形成也有其必然因素在。我在文章中说的最后一条就是形成这种观念的大环境。这个大环境在孔子的时代就一直存在了。

至于赚钱的问题,老兄不必多虑,想靠神舟号发财的国内商家现在多如牛毛。不是纪念币,纪念章什么的已经在满天飞了吗?从这个角度讲,商人地位的改变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前所未有的。不过,现在有些矫枉过正。人人都想一夜致富,发横财。而老老实实苦干的人反而得不到奖赏。这就过于浮华了。

家园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报纸上的文章,讲中医药和口香糖

同样是清新口气,中药里面原有很多配方,而且在宫廷之中有着实际的使用,但是就是没有人把它做成口香糖一样的产业。

家园 呵呵,同感,给老铁举一个在下亲眼所见的例子吧

夏日沪上小吃郑福斋酸梅汤为一绝。开放之初,可乐登陆中国,一时风靡。于是饮酸梅汤者日少。有识之士遂发雄文于晚报,历数酸梅汤之历史,细微曲折之处一一道尽,号召各界人等发扬民族精神,保持民族特色。文末于慷慨激昂之余曰:“总不成将酸梅汤装易拉罐吧?”

未几,可口可乐推出雪菲利乌梅饮料,零沽罐装,任君所好。郑福斋酸梅汤遂绝迹。

家园 缺个商业头脑和操作,真是可惜。其实我很喜欢酸梅汤

雪菲利乌梅饮料,这些配料配出来的,不如原始的好。

家园 其实酸梅汤并不难做

可以上中药铺自己配了料来做的。

家园 原来乌梅背后有这样一件事

我挺喜欢和乌梅饮料的, 不过一直没有上海同学跟我介绍这个郑福斋.

似乎, 这些传统食品市场化最好的往往不是一等品牌, 大概他们放不下身段吧.

上海遍地可见的福建沙县小吃实在乏善可陈, 不过是夜宵有个可靠的去处罢了.

王老吉在广东的名声应该也不如黄振龙凉茶, 可是后者的商品包装不知怎么就没流行起来.

家园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

郑福斋这个品牌老上海人知道的很多。当时上海夏天卖冰镇酸梅汤的店家很多,也不止郑福斋一个。当时店家一般在店门口放大如水缸的保温桶,外以棉被裹之。冰好的酸梅汤放在里面,有人来买就打开桶,舀一小瓷碗站着喝完,然后瓷碗就还给店家,放入消毒池里消毒。如自带容器的,就舀入容器。

这类售卖方式现在想来相当环保,比现在满地的易拉罐,塑料瓶要好多了。但偏偏就是不太方便。而可乐这个东西其实在解放前上海就有。当时却竞争不过酸梅汤。

当时的可乐品种单一,而且自高身价,不但价格上一般老百姓不敢问津,而且也不开发新产品,对于酸梅汤之类的竞争对手只想到消灭,没想过仿造。也就是说,当时的美国人看不起国货,认为不值得仿造。

解放后可乐和老美一起被逐出大陆。到再回来时,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眼高于顶的可乐了。其营销方法,竞争方式都不是三十年没有经历市场经济的国人所能想象的。而解放前那批老商人虽然仍然健在,但在政治上没有地位,见识也旧了,没法提也提不出什么好的建议来。酸梅汤当时也是各店零散销售,并没有形成后来如“健力宝”那样的集团规模。(上海也有“正广和”,但当时当惯了国企老大,经营非常僵化。)

而最主要的一点,是解放后均了贫富,可乐重新登陆后其价格就是以普通大众为对象的。普通大众也能消费得起。可乐是个暴利行业,所以在当时中国的倾销价格仍能保证其利润。当大家都能买得起“进口”(其实只有原浆是进口的)饮料时,灵活多变的经营方针就是决胜的基础了。

家园 金属饮料罐装当时还是高科技

中国既没有机器设备,也没有金属材料。

当时马口铁都要进口,更不要说铝薄板了。

而那时醋都是在杂货店里大缸里论舀子卖的,

自动灌装机还是外星技术,吹塑机还闻所未闻。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