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脚踢开古典音乐的大门 一 -- 五度

共:💬108 🌺9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就是因为这个才把它放上的

我见过的古典训练是在第一把位,动作差不多。关于钢弦是煮酒兄误会了。电琴的琴弦其实很软,而且很低,所以比民谣的好按许多。说起williams又是我一个偶像。williams实在是个天才,能弹能写,而且流行爵士古典,搞什么什么行。cavatina吗。。。试着弹过,最终放弃了。确实是对左手要求颇高

家园 说得我有些不好意思

煮酒兄过奖了。这个曲子的主旋就是新疆味的。这种风格在摇滚里面用的很多,特点就是因为是半音阶可以弹得很快,而且听起来有点怪怪的。前奏是我把刚学到的古典的东西加进去了。最后双吉他合奏也是用的古典里的三度对位,可以说是有点杂烩的意思。很高兴听到煮酒兄肯定

花!
家园 哈哈,许巍

从《在别处》我就一直听他的专辑,到现在n年了,受的影响挺大。

煮酒老兄说的都是点子。配器是我一直头疼的问题。想找一些书籍也找不到,基本上都是模仿。我之前总是把贝斯写的和吉他差不多复杂,后来也是听别人说才知道其实简单就是美。一个小节就一个四拍音,嘣。。。这首歌里就是如此,确实自然一些。其他就不行了,来回循环的吉他分解和弦实在是不得已为之。据说也是应该避免的。真正的流行歌曲里面其实很少是这样的。

那个咚咚的是古典吉他砸5和弦长达三个音符的solo更是我亲手弹的

家园 说到贝司,冒昧地向五度兄推荐几首歌曲

其实我听流行歌曲不多,欣赏面儿很窄;而且我也从未玩过贝司更未写过音乐和配器。只是完全从流行歌曲的普通消费者角度乱说一哈。

第一首让我清晰感觉到贝司作用的是80年代听到的一首英文歌曲,后来才知道这首歌在美国是如此的有名和影响深远,以至于Sarah Brightman也要翻唱。这首歌就是 A Whiter Shade Of Pale。它的贝司就非常简捷,但如果没有了贝司,这首歌曲的魅力大概要减半。

再有两首都是港台商业歌曲,一个是90年代初 黎明的“对不起,我爱你”,好像是翻的一首日本歌。这首歌我觉得不仅贝司好,吉他部分也非常精彩。黎明的声线条件本来一般,但这首歌的配器与其闷闷柔和的声线可谓相得益彰。另一首是90年代末 容祖儿的“痛爱”,配器的低音部分给人印象极其深刻。

流行歌曲中配器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越来越大,很多时候我反复听一首流行歌曲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流连于其配器音效带给我的那种梦幻迷离的感觉。而且流行歌曲配器我以为关键是两点:(1) 重复的段落要同中有异;(2) 后面的精彩程度不能逊于前面的。

再就是某些具有特殊效果的音响,如果只出现一次就不再清晰地出现,也会令人产生某种神秘感。比如“痛爱”中第二段出现了一次比较特殊的音效,但如昙花一现般再不出现了。这些小技巧对专业玩儿音效配器的人来说可能没什么吸引力,但对我这种普通消费者来说就很有吸引力了。

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这句话对服饰、家居、家私,以及流行音乐,我以为都是至理名言。

另外就是五度兄提到的

“来回循环的吉他分解和弦实在是不得已为之。据说也是应该避免的。真正的流行歌曲里面其实很少是这样的。”

--- 诚哉斯言!我听过一些歌曲,其吉他部分本身就是一首独立的曲目,其复杂程度决非几个分解和弦反复循环弹奏可比,即使没有歌手和其他配器,单拉出来也是一首不错的吉他曲。当然这样干实在太耗费精力,所以不能指望曲曲如此,但如五度兄这样的高水准玩家,怎么也得弄出一两首这样的精品来吧?

再就是,同样的吉他分解和弦,也不能成天老是C-Am-F-G7-G-Dm-Em 这些大陆和弦,Am7, Dm7 也不够独特和颠覆,还需要有更颠覆一点的东西,比如9和弦、加减和弦。即使是 soft rock,这些罕见和弦独有的特质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方面我在国内时见到过专业配器方面的书,五度兄不妨多探访一哈~这是左手方面。右手方面也要有变化。大学时代偶尔弄倒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的主题曲的吉他伴奏部分,发现它居然使用了10种和弦,而且有些和弦,虽是同一和弦但摁法不同,其效果迥然。

再就是根据曲目情绪的发展不断变换右手分解和弦的技法,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出新”。

乱谈 乱谈, 五度兄一笑~

家园 五度兄所言不错。而且古典右手与民谣和电声的差别可能最大

古典右手要求是用手指内侧(食、中、无 靠近姆指的那一侧,而不是靠近小指的那一侧) 触弦。内侧外侧触弦在尼龙弦上音效差距非常巨大,在钢弦上就不太大,所以民谣电声可能无此要求。

再就是右手在琴孔不同位置来回移动以改变音色的手段了。前面咱们聊的“魔笛主题变奏”,正是靠这种位置变换来模拟弦乐、管声等不同音色的。

家园 那段solo是你自己弹的啊

牛,我还以为是电脑做的呢

家园 del
家园 其实只有五秒而已。。
家园 这个东西我也不太懂

民谣在国外好像地位很高,独奏曲目有很多超难的,弹法上好像也有很多技巧,但我都没有接触过,如果有机会可以找个本地人讨教一下。

煮酒兄说的触弦我自己也在钢弦上试过。比如用靠弦法。确实完全出不了效果,我估计肯定是另有一套方法。音孔位置我现在学了一点,不过不是魔笛这个东西碰不得。我学的大概作用就是音量控制,从前往后移动右手作渐强。这个好像民谣也有,但因为是钢弦,效果不是那么明显。

家园 煮酒兄这贴

已经是篇很正经的评论了。先等我找那几首歌认真听过之后咱们再聊。

家园 接着聊配器

那三首歌里我感觉最精彩的是容祖儿的那首。从这首歌中也能听出来现在的流行歌曲比以前进步不是一星半点。比之A winter shade of pale,从编曲乐器使用音色都复杂出很多。我在网上搜到了一篇讲配器的文章。我感觉正好能解释这三首歌的低音部分。

http://ch.midifan.com/m_TechArticle/Detail.aspx?id=81

黎明的那首歌就相当于作者说的和弦根音,也就是著名的一小节一个音。简单实用,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A winter shade of pale就是节奏型的低音了。我感觉这类一般是为了和鼓配合,作用是突出节奏,有时候往前赶有时候往后拉。最后容祖儿那个就是旋律型了。也是最难写的。一个高音部一个低音部各有各的旋律,而且还能和谐统一,写作难度可谓是不小。

另外这篇分析配器的文章总结的4点也是很精彩。1旋律层2和声节奏型3低声部4噪音层。以往的老流行歌曲对1主旋律层非常重视。一首歌不用伴奏也是很上口的。但现在越来越发展,往往更受重视的是后两个。一个是低声部一个是噪音层。也就是煮酒兄说的特殊效果了。

这里面主要原因其实就是电子音乐的发展。一般专业音乐人的合成器都能弄出n种音色,随便您使用。所需要的就是靠自己的耳朵听,然后调调数据。而对普通听众,尤其是大部分创作人写的歌都是一个味的情况下(并且都是爱情题材)。谁加入的花样比较多,自然就比较吸引人。也就是the devil is the details了,这大概也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创新不如以前了。我对这个东西最早的认识是u2的with or without u,里面的合成器丁丁当当在当时也是很新鲜的,眼前一亮的感觉。

吉他分解和弦就拿黎明这首歌来说,虽然是分解和弦,但这首歌的左右声道是交叉出现,有一种呼应的感觉。所以听起来就不感觉单调。我还得多学点这样的好手段才行。

和弦应用就太深了。我感觉打个比方就是写完旋律,配和弦就是往上涂颜色。颜色涂坏了,原来的的旋律也给糟蹋了。但煮酒兄说的和弦多我不太支持,我感觉流行歌曲大概4,5个比较好。可惜用吉他写歌经常是2,3和弦就搞定了,所以就出现了写的歌都是一个味了。有朋友教我,要先在脑子里写旋律,然后再找和弦。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做到,都是弹和弦,然后想到旋律。所以起伏很小,给人感觉是一条线。这个只有继续充实乐理了。煮酒兄所说的9和弦加减也正是我正在看的,不过就不是那么明白了。大多是按照书上的图片一按,弹出来听听是什么动静。好听就用

家园 我比较倾向于用和弦来定旋律

这一点我跟你一致,也不赞同用太多和弦,你看家驹的歌曲,好多都是C,Am,F,G的结构,非常简单,人家怎么就能写出又好听又简单的东西呢?

你说的风格单一也是个问题,但是若按照你朋友的建议,先写旋律再找和弦的话,我觉得那是高手才能做到的,其实他一边写的时候潜意识里已经一边有了和弦的大致安排,要是你能够做到这样,那就很厉害啦,佩服啊佩服.

家园 披头四也是如此

像let it be之类的名曲其实也并不复杂。关于和弦定旋律我就不太同意了和弦是好几个音组成,旋律是一个个单音组成。所以,还是旋律受的限制少,变化多。

家园 我是说象俺这种入门水平的,

还是用吉它和弦来引导歌曲的旋律好些,我就试过凭乐感来作曲,和弦不是很整齐,结果总是有两三bar感觉怪怪的。。。还没达到你的水平呢

后来我反省了,告诉自己不能一步登天,要把基本功练好再说。我现在最大的进步,是可以在伴奏的时候把和弦稍作变化,比如加上根音,或者过渡音,让伴奏效果听起来丰富一些,也很享受自己处理分解和弦的过程,虽然手法还很简单幼稚

家园 fufu,其实我也是这两下子

根音是一个无敌技巧,怎么都好听。过渡音我用的就是我的大号了,五度。另外就是不用整个和弦用F/G,听起来会自然一些。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